2010年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资料: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类
1.发病机制
(1)先天性斜疝:睾丸在胚胎早期位于腹膜后,在下降过程中形成鞘突,鞘突在发育过程中自行萎缩闭锁,如不闭锁,未闭的鞘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
(2)后天性斜疝:腹股沟区解剖缺损;存在腹内压增高因素(如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腹水等);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 #
2.病理类型
#
分型:根据疝环缺损大小、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把腹股沟疝分为四型。
#
Ⅰ型:疝环缺损直径≤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
Ⅱ型:疝环缺损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盘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 #
Ⅲ型:疝环缺损直径≥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
Ⅳ型:复发疝。
#
(1)易复性疝:腹压增加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可还纳。 #
(2)难复性疝:腹外疝的内容物反复脱出,使疝囊颈受摩擦而损伤,并产生粘连,使内容物不能完全还纳。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巨大疝内容物较多,腹壁丧失抵挡内容物脱出的作用,也常难以还纳。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下移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称滑动性疝,亦属难复性疝。 #
(3)嵌顿性疝:疝环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还纳。可发生肠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