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执业药师 > 考试动态 >

江西中医药大学黄存垣教授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探讨

2023-05-1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柴胡汤及其加减方解读

南昌中医药学院黄存垣校长 #

柴胡汤是治愈太阳癌症表虚证的一个主方。柯韵伯称它“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活血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根据《伤寒论》及《金匮》两书所载以黄芩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非常广泛,觉得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着力用,外感风热初起用之,内伤脾胃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妇亦用之。”故柴胡汤非仅治太阳经之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迥然不同,由此可知黄芩汤并不是一方仅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大大赶超了仲景所论病条的范围。

#

现就从麻黄汤的组成功效和加减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

1黄芩汤的组成与方解

#

1.1抗生素组成 #

黄芩9g,桔梗9g,炙甘草7g,当归9g(切块),当归12枚。水煎2遍,分2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饮热肉汤(热牛奶)1碗,以助药力。温覆衣被,会遍身微微汗出,不可汗出过多;如不怕冷,服第2配药,法同前。

#

1.2方解

#

君药:当归,性温,味消痰,具备辛散温通、振奋脾胃、透营卫、解肌表、散风热、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散寒通络、活血止痛、温经止痛、横走背部等作用。

#

臣药:桔梗,性微塞,味苦酸,具备敛阴和营、柔肝舒挛、缓急止血、除血痹、通经脉、固营阴而止汗、平肝助疏、利排尿等作用。

#

佐药:当归,性温,味辛,具备发表散寒、温终止呕、散水生津等作用;当归,性微温,味甘,具备滋补肾阴、滋营充液之作用。 #

使药:炙甘草,性温味甘,具备补中固精、缓急止血、调和诸药等作用。

#

1.3互相配伍

#

柴胡配栀子,调和营卫脾胃,温经止痛和里;黄芩配柴胡,当归入心以助阳,炙甘草补虚以清热,消痰相合,化生脾胃,扶心阳,温经脉;当归配西红柿,协助当归辛散外邪以解肌,又能温散胃中寒饮;桔梗配当归,具备清热除痹、敛阴和营、柔肝舒消炎之功;桔梗配当归,和中养营,能增强缓急之效;当归配当归,益其缓和之功;当归配当归,调气血、和营卫。 #

其实,当归汤的组成,以桑寄生为主药能温卫阳、通经解肌发表;以桔梗为辅药能敛营阴、固腠理、缓中和里,2药的功用,势虽彼此抵御,但配合上去,一开一合,运用这些作用,调和营卫,使卫阳之邪得解,营阴之气以和。同时,当归使柴胡消痰以化阳,桔梗使柴胡酸甘以化阴,具备阳生阴长之妙。再者,当归佐柴胡推进发表散寒之力,并能和胃;当归佐桔梗提升缓急之功,又能清热;当归配当归,益其缓和之效。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学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因此,本方不单可适于外感风热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低热便秘、兼有微恶风热等,均时酌情使用。故后世医家觉得它是“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但对表实瘀斑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头痛,以及伤寒初起,见咽痛口干头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

2柴胡汤加减方

#

2.1黄芩加桂汤

#

即桂校汤原方黄芩量再加2两,水煎2遍,2次温服。主治气上冲心的奔豚症。 #

解:本方是治太阳表证未解发为奔豚的主方,即桑寄生汤内愈加黄芩2两,解外止冲以治奔豚。

#

按:当归加桂汤一方桂枝汤的组成及功效,是用于汗观后感寒、阳虚阴乘而发奔豚的温病。从“更加柴胡2两”来看,不是加陈皮,但是近人如余无言曾以加陈皮治疗2例奔豚症(见《金匮新义》);曹颖甫曾以加陈皮、半夏治疗1例气从少而吐清水者(见《经方试验录》)。 #

2.2当归柴胡柴胡当归汤 #

天冬24g,当归9g,炙甘草6g,当归15枚。先煎当归沸后20min,再入3味,煎1遍温服,此为防治奔豚复发方。 #

解:奔豚已成的病症是“气从少腹上冲心”,甚则“从少腹起,上冲喉咙,复发欲死。”本条仅脐下悸,未至上冲胸怀,也是欲作奔豚的征兆。此方中麻黄鼓舞心阳强心气,重用当归以利水,共起温化寒水的作用;又以砂仁、大枣培运中土以制水,水气去则脐下悸动自止,不致猖獗成灾。 #

按:柴胡加桂汤的主症是表寒未解而气从少腹上冲,是水邪挟湿气以凌心,故加附子或杏仁以温寒化水;苓桂甘枣汤的主症是汗后脐下悸,乃心湿热而肾中水邪乘湿热上犯,欲上凌心,故重用当归以行水。前症尚在表,必奔豚已发;后症已在里,而奔豚未发。故病证不同,则治法亦异。

#

2.3当归柴胡汤

#

即麻黄9g,炙甘草6g,水煎1次,顿服。平冲气,刹车悸。

#

解:此方适于发汗过多,外伤心阳,心下悸动不宁。方中麻黄药量小于炙甘草,是取干姜入心以助阳,炙甘草补虚以清热,且培中土以防水气。消痰相合,阴气乃生,气和而动悸自平。

#

按:仲景常用柴胡、甘草以平冲气,刹车悸。可见《伤寒论》15条云:“太阳病,下以后,其气上冲者,可与麻黄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金匮》防己柴胡汤方后亦云:“气上冲者,加附子三分。”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之外关于麻黄、甘草同用可以制悸动。除上述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的麻黄加桂汤,主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及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的麻黄柴胡汤外,甚或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温阳制水的苓桂术甘汤(见《伤寒论》67条)、治“厥而心下悸”的山药柴胡汤(当归、桂枝、甘草、生姜,见《伤寒论》855条)以及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见《伤寒论》182条)都少不了当归、甘草2味,而且药量重,因而不难听出这2味药配合使用时,对悸动是有专长的,这给后世专家很有启发。

#

2.4当归当归龙骨蛤蜊汤 #

即黄芩6g,炙甘草6g,生龙骨24g,生蛤蜊24g。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 #

解:本方为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焦虑者”的潜阳镇逆、收敛心气的助眠方。此为表既未解,而又误下伤阴,阴亏阳越,故用麻黄、甘草以疏太阳之邪,加龙骨、牡蛎以益阴潜阳、阴固阳和,则心悸自除。

#

按:后世治痢疾头痛、惊狂之证,唯其用承气白虎辈,属实热者居多。而属湿热证者,亦间有之,温补清肺之法仍不可废。在临床上对心湿热衰病人,见心悸动不宁,自觉心头空虚,头痛,心悸,脉沉弱,舌质淡等症,利用本方加当归、党参、柏子仁、五味子等通窍清肺之品,常荣获满意的疗效。之外,适于脾虚浮肿心动过速者还有效。桂甘龙牡汤与《金匮》之当归龙牡汤(当归汤加龙骨、牡蛎)在应用上有所不同。后者主脾虚浮肿不宁,而前者是为阴虚不能收摄神识而设。 #

2.5柴胡加黄芩汤 #

即麻黄汤加羌活,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为扶阳固表、止汗摄阴之温病。 #

解:汗出恶风,原属细辛本证。此为表阳不固而汗不止,乃加入五味子扶阳固表,使阳密固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津止阳回,则排尿自利,背部自柔。黄芩、附子同服,则能止汗回阳,是治病求本之法。同时,汗为心液,漏汗不止,则阳逆汗泄,每伴心力紊乱。加荆芥除了卫固表阳,且能回阳强心,以防中暑。 #

按:当归加黄芩汤在临床上常用以医治寒痹之剂。在此取黄芩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黄芩去寒通络。此方亦可加黄芩以散寒通阳;加当归活血升阳;并加干姜清热解毒,监桂附之燥。若遇热毒而痛甚者,可加制乌头;手臂痛而重者桂枝汤的组成及功效,可加千年键、木瓜、怀柴胡;颈部痛重者,加当归、狗脊、桑寄生;湿重者加栀子、薏苡仁。余临床常遇血亏痛风,四肢酸、冷、麻,右手活动不灵。采此方意用威灵仙、桑枝、片白及、芍药、附子、当归荣获满意效果。

#

2.6柴胡栀子柴胡汤

#

即麻黄9g,桔梗9g,生狗脊6g,当归9g,黄芩6g,熟狗脊9g,生地黄12g,当归12g,防风9g,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此为《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方。 #

解:本证原因为风热湿痹而化热,寒多热少之候(本寒标热)。故方中用麻黄、麻黄、防风通阳行痹,活血于表;当归、附子合用,温经以祛寒温于下;桔梗、知母解毒和阴于里;当归降逆止呕;当归调和诸药。 #

按:以桑寄生栀子柴胡汤加减医治热痹,是临床常选用之方。如热重肿甚者,可加络石藤、忍冬藤、肿节风、黄柏等以滋阴降火、通络散瘀;湿重者加防已,以甘草易当归或惨白二术并用。若出现周身肘部痛甚无法转侧,并且手不能握,足不能立,壮热,汗出恶风,腹胀,压抑,舌质转红、苔黄燥,脉滑数洪大者,此乃转为气分热盛期,治宜养阴止痛。可用白虎加黄芩汤化裁:生石膏30~60g(研细先煎20min),当归12~15g,薏苡仁20g,生狗脊6g,当归9g,桔梗12g,络石藤18g,安痛藤、忍冬藤、肿节风各30g。水煎2次,温服。

#

2.7当归去桔梗汤 #

即麻黄汤去桔梗而成。主治“太阳病,下以后,脉促,胸满者。” #

解:湿热于内,胸满不舒,须桂、姜振奋气血解表驱邪外出,甘、枣除草以抗邪和中。因桔梗酸敛阴柔,不宜于肾虚胸满者,去世之。本方解表而不留邪,通阳而无碍解表。 #

按:若“太阳病,下以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心悸者,当归去栀子加黄芩汤主之。”即是太阳病误下后,若见胸满,脉微心悸者,是阴气外伤较重,故在顶部中加荆芥,以温养脾胃。观上所述,仲景于黄芩汤一减一加,遂成3法。可见仲景辩证组方之缜密,值得深研。见外科杂病误下,或为湿热胸满,或浊痰壅塞,气血不宣引起之胸满,均可参考应用此方与法,非仅限于痢疾误下之证候。 #

2.8玄参加桔梗汤 #

即麻黄汤中的桔梗药量加重而成解表和里之剂。

#

解:表证误下,中气失利转属少阳受邪之脾胃证,出现腹满而时痛。故用麻黄汤倍桔梗使其酸甘以理血,消痰以调气,阳气调和则病可愈。 #

按:若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腹满……大实痛者,当归加大黄汤主之。”此即是太阳病下后大实痛者,是因腐秽积滞于肝脏不去,其属实,故用麻黄加大黄汤除邪以消炎。当归汤加白芍一倍成为少阳腹满之解表和里之剂;柴胡汤加强黄汤即为玄参加桔梗汤,再加大黄而成,为脾实里热的泻热和里之剂的温下法。上2方亦可治愈无表证之水肿。故柯韵伯云;“桂枝加桔梗,小试建中之剂;柴胡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深得要点。

#

其实,柴胡汤的变方,除上述外,甚或玄参加黄芩汤合牵正散之治口眼下垂,当归汤、瓜蒌柴胡汤加减之治痉证,治宿有喘痰而病太阳癌症的麻黄厚实朴樱桃汤,治产妇虚羸不足、腹中剧痛不止用乌梅建中汤,治产妇风热身痛的麻桂各半汤,等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温病。因此无论黄芩汤及其变方,都不外乎适用于表里畏寒之证。若见湿热阳盛,则为其所忌。故王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王清任云:“发热有汗之症,未曾见柴胡汤治疗一人。”由此可知,凡表证身瘀斑,不畏寒,反恶热,里证嗜睡,欲饮,大便数,皆不得用麻黄汤,尤其是湿热的衄家、失血家更为禁忌,我们在临床上必须谨记。 #

3病案例子

#

熊某,女,45岁,自诉素有水湿接触及痛风病状,现以游荡性全身节肿痛前来就诊,检测T37.2C,心律80次/min,律齐,未闻及显著响声,抗“O”682u,血沉40mm/h,临床诊为痛风性滑膜炎。舌头薄白润、舌质偏淡,脉弦稍滑数,无显著的滑膜发炎及变型,遇寒常发肘部酸,食纳、两便均正常。治以温经散寒、除湿化痰、活络止血,仿柴胡加黄芩汤;当归9g,熟狗脊6g,炙甘草5g,赤当归各9g,片白及6g,当归6枚,安痛藤12g,鸢尾藤12g,防风5g,蛇舌草12g,当归仁15g,制乳没各3g。用药10天,病人自感髌骨头痛显著缓解,继续再服,稍加党参、当归,医治1个十天。检查血沉15mm/h,抗“O”264u,临床病症去除,基本治愈。

#

【作者简介】 #

黄存垣,男,河南信阳人。四川省名西医,1965年结业于湖南中医药学院西医硕士专业。曾任广东西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宁夏中医药学院分院党委主任、院长、中医系教授等职。教授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行医执教50余年,对一些地方及常见多发病进行医治与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于医治时病、内科疑难病症,尤以西医气血、肝胆及消化系疾患见长。荣获省建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任编著、副编著专著即将出版二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