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执业药师 > 考试动态 >

(李向东)痰饮与痰饮的区别,你知道吗?

2023-05-0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瘀血,病名。出《金匮要略.温病头痛病脉证并治》。但此校长述之温病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则概括多种饮病,包括瘀血、悬饮、溢饮、支饮等。此数种中之瘀血,则属狭义之范畴。温病由体内水湿不化所酿生。《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黏稠者,饮也。”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医醇剩义》卷三)后世按照停饮部位、停饮久暂的不同,又分为流饮、留饮、支饮、溢饮、悬饮、癖饮、伏饮、肺饮等不同。临床表现的证候较为繁杂,如头痛头晕,头痛,口眼瞤动;或呕吐吞酸,喧闹呕哕,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状粘痰;或心下如停冰,心里冷痛时作;或梦到荒诞、鬼魅;或足腕麻木,四肢卒痛;或全身关节烦疼而无定处,甚至手麻、臂痛,状如挫闪;或肩膀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区;或表现为绕颈核块;或脸部如有虫行感;或发为狂躁、中风;或见心下失神,头痛,如人将捕之;或喘嗽、呕吐;或呕出冷涎、黑水、绿汁等。因为丹毒病多由脾、肺、肾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水液正常输化引致,故宜温补脾肾治其本;利水、宣肺、逐饮治其标。又:脾胃作为饮证之一,系指水湿之邪留于肾脏引致。《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寒热。”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阳气丸等。张仲景所论此狭义之脾胃,后世亦名流饮。拜见该条。

#

《金匮要略.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逗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指因痰饮功能紊乱使体内阳气停聚而形成的病理智产物,又成为这些以鼻塞、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病症的致病诱因。

#

目录 #

温病简介

#

痰和饮都是肺脏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通常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除了是指咳吐下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痢疾、痰核和停滞在肺脏经脉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些痰称为"无形之痰".

#

饮,即水液逗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逗留的部位及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温病"、"悬饮"、"溢饮"、"支饮"等辨别。 #

温病记载 #

温病一词,首出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温病头痛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逗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当初称瘰疬为饮证,以痰湿停聚与侵扰的部位不同,而分为温病、悬饮、溢饮、支饮四种。故此刻的丹毒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诸饮的统称,狭义的则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肝脏的病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加深了对痰的认识,觉得温病既是体内肿瘤的病理智产物,又或许成为新的致病诱因,而痰与饮在原因与致病上都有差别。 #

温病产生痰

#

既指排出体外的痰液,还包括痢疾、痰核等痰凝之征象。临床上以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 #

原因病机痰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导致肺、脾、肾各脏汽化功能失常引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阳气不化,则可汇聚成痰;脾主运化,阳气重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汇聚成痰;肾司开阖,气血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因为痰的生成成因不同,因此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脉,引发众多病证的发生,病症表现各不相似。

#

辩证论治对痰证的辩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把握该病证的肺脏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清热、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二是根据痰的不同性质,选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寒痰宜温,燥痰宜润,湿痰宜燥,风痰宜散,郁痰宜开,顽痰宜软。而详细的辩证论治,通常按痰的所在部位进行。①痰阻于肺。常因体会风热脾虚之邪,或哮喘日久,致使肺不布津,聚而为痰。可见头痛心悸,或痰鸣有声,咳嗽色白,便于咯出,或伴有厥阴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医治以宣肺平喘为原则。②痰蒙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忧郁、暴怒等,或体验湿浊邪气,阻塞气机,因而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可见神昏狂躁,头痛不痛,或昏迷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病症。应以清热开窍为治愈原则。③痰蕴脏腑。多由饮食不节,思忖劳倦,阳气重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引致。可见胃口不振,呕吐恶心,痞满不舒,疲倦无力,身重乏力,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病症,医治以清热利湿为原则。④痰郁于肝。多由肺经怨愤,气结痰凝,痰气互阻引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中风,胸胁绞痛,呕吐,狂躁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等病症。医治以解郁止咳为原则。⑤痰动于肾。多因久病及肾,气血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或血虚亏耗,湿热火旺,心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呕吐,动则甚多,或疼痛怕冷,腰背冷痛,晨泄腹痛,舌淡,脉沉细,或呕吐呃逆,腰背酸痛,舌红少苔,脉弦肩带数等病症。医治原则为三焦虚者应温肾解毒,肾脾虚者应滋肾解毒。⑥痰留关节经脉。因多种成因产生的痰浊流窜于关节经脉,能引起阳气郁滞,络脉痹阻。可见关节肿痛疼痛,下肢疼痛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或见威灵仙,瘿气,囊肿,囊肿,苔白腻,脉弦滑等病症。医治以软坚消结、通络散结为原则。 #

#

因为脾胃功能紊乱而停聚于体内这些部位的病理智水液。因其停聚与侵扰的部位不同,能导致一类病证。又因饮与痰、水相关,何谓“积水成饮,饮流溢痰”,故饮又常被称为“痰饮”或“水饮”。温病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涵义是诸饮的统称,狭义的涵义指诸饮中的一种类别。现在通常仍将饮证分为厥阴、悬饮、溢饮、支饮四种,其中溢饮与贫血、支饮与疾病有关联。症状病机饮的产生,多由脾肾气血素虚,复加外感风热、饮食劳欲之伤,进而三焦功能紊乱,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引致。饮停结肠者为温病,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下肢者为溢饮,侵害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湿热阴盛。

#

辩证论治对饮证的辩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须把握饮为阴邪,“病咽痛者,当以温药和之”,除了湿热而饮邪不甚者应予温化,并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分清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在表宜温充溢汗,在里宜温化利水,正虚宜补,邪实宜攻,如邪实正虚则攻补兼施,疮疡参杂又须温凉并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衰弱,水饮逗留于肠道引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头痛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主谋头痛,或肠间水声漉漉,舌头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病症。医治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引致。可见胸胁绞痛,咳唾、转侧、呼吸时头痛减缓,头痛息促,舌头白,脉沉弦。医治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疏失,水饮流淌于背部腹肌引致。可见下肢麻木而沉重,甚则下肢水肿痰饮之悬饮辩证施护,大便不利,或见低热心悸而受寒,哮喘咳嗽泡沫,舌头白,脉弦紧等病症。医治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害胸肺,肺气上逆引致。可见咳嗽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疼痛,舌头白腻,脉弦紧等病症。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阳虚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

温病特性

#

丹毒为有形之阴邪,故血虚产生之后,具备湿浊粘滞特点,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络阳气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痴缠难愈。因为丹毒可逗留于人体各部,非常是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所以,临床病证繁多,随着温病逗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特性。 #

痰的病证特征是: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呕吐、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头痛、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忽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痉挛;痰火扰心,则心悸烦躁,抑郁动怒,语言错乱,或斗殴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部痞满,头晕想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潮热鼻衄,头痛不宁,头痛呕恶,头痛胁胀,耳鸣耳聋;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心悸、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喉咙,可出现咽中脱垂,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脉腰腿,可致威灵仙痰核痰饮之悬饮辩证施护,下肢疼痛,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

按痰的性质而言,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若为外痰,则热痰黄稠;寒痰白而清稀;风痰清稀而多泡沫;湿痰白滑而量多;燥痰量少质粘而难咯出;痰黄而带血水者为热伤肺络;咳吐黏液恶臭痰者,属肺痈;咳吐涎沫,口张呕吐,是肺痿。 #

饮的病证特征是:饮在肠间,则咽干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痛,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饮溢皮肤,则见皮肤肿胀,流涎,身体疼重。饮在肚里,则呕吐大如鼓,腹壁青筋暴露,形体瘦弱,尿少。 #

西医认识痰、饮证,除上述临床病证特征外,还结合舌头、脉象进行辨别。有瘀血的病人舌头多细嫩,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

关于瘀血病的治愈原则,由于痰病的种类繁杂,因此治愈应有所不同。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养阴清热利湿;对火爆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滋阴降火:肺燥湿热,心火灼津为痰者,宜滋阴降火;脾阳虚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散结。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止咳;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静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养阴清热利湿;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止咳;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清热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鼻腔,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脉腰腿,宜软坚消结、通络散结。

#

饮为阴邪,遇寒而凝,得温而行,故《金匮要略.温病头痛病脉证并治》说:“病呃逆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病悬饮者,应攻逐水饮;支饮为寒饮伏肺,应温肺化饮。脾肺经虚者,则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

温病医治

#

温病【证见】形体瘦弱,胸脘呕吐,纳呆头痛,胃中振水音或呕吐漉漉,腹痛或腹部闷热,头晕眼花,头晕耳鸣。舌头白润,脉弦滑。 #

【治法】温阳化饮。 #

【方药】 #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

处方:当归20克,当归15克,当归12克,炙甘草6克,法玄参12克,当归lO克。水煎服。

#

若排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当归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

悬饮【证见】病侧胁间呕吐疼痛,转侧及咳唾甚多,头痛息促。舌头白,脉沉弦。

#

【治法】宣利逐饮。 #

温病方药1

#

1.主方柴枳桔梗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当归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

处方:当归12克,当归10克,当归12克,法玄参12克,天麻仁10克,芍药12克,当归12克,葶苈子15克,桑黄皮12克,白芥子10克,当归15克,泽泻12克,当归5枚。水煎服。 #

2.单方秘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药方》)

#

处方:桑黄皮、茯苓皮各30克,桔梗20克,五味子、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周—2剂。

#

支饮【证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溃烂。舌头白腻,脉弦紧

#

【治法】温肺化饮。 #

温病方药2

#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

处方:当归18克,当归10克,当归5克,法玄参15克,泽兰12克,款秋花12克,当归6克,北核桃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

2.单方秘方支饮汤(袁桂生秘方) #

处方:黄芩1.2克,当归1.2克,当归1.5克,北柴胡1.2克,生甘草1.5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天麻仁9克,干柴胡9克(啤酒洗),法玄参9克。水煎服。

#

溢饮【证见】四肢沉重或肘部重,甚则微肿,心悸,流涎或有喘咳,咳嗽白沫,呕吐,腹痛,口不渴。舌头白,脉弦紧。

#

【治法】发表化饮。 #

温病方药3

#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

处方:黄芩10克,黄芩12克,北核桃12克,荆芥10克,当归12克,当归5克,法玄参12克,当归6克,当归12克,泽兰12克,当归6克。水煎服。

#

若下肢水肿显著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

温病治愈的其他疗法

#

1.针灸疗法 #

(1)温病壅肺:针扎可选化痰、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

(2)温病凌心:针扎可选太冲、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气脾。

#

(3)湿热中阻:针扎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滋阴清热。 #

参考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