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色谱法分离原理高效液相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高效气相色谱法分离原理高效气相色谱法按分离模式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按照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软胶或碳化硅,细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适于非离子型缩聚物,离子型缩聚物易形成拖尾。常适于分离同分异构体。2.液液色谱法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物理键合于担体表面而产生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依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化度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涂覆式固定相应具备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应当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提高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气温的变化和不同款号流动相的差别常造成木柱的变化;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搜集复杂化。因为涂覆式固定相很难避开固定液流失,目前已甚少选用。目前多选用的是物理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吡啶柱。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
正相色谱法选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丙酮(甲烷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醚、异丁烷、四氢噻吩、三氯乙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适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缩聚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寡糖类等)。反相色谱法通常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乙醇、乙腈、异丁烷、丙酮、四氢噻吩等与水互溶的有机丙酮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缩聚物。RPC现代气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随着柱滤料的迅速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现已应适于这些无机样品或易电离样品的剖析。为控制样品在剖析过程的电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但须要留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一般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软胶溶化,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羟基断裂。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1.5~10范围操作。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显著的界线(如甲基键合固定相)。3.离子交换色谱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烯烃与二烯烃交联产生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甲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胺基(阴离子交换树脂)。 #
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解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备相似电势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依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配体具备不同的电势吸引力而分离。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固定相极性组分洗脱顺序极性小先洗出极性大先洗出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配体作用优劣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硬度影响。pH值可改变缩聚物的电离程度,从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含量大,则离子硬度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不促使样品的电离,造成样品较快流出。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适于剖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苷酸。4.离子对色谱法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按照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产生中性的离子对缩聚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化度减小,进而使其分离疗效缓解。主要适于剖析离子硬度大的强碱物质。剖析酸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甲基磺酸盐,如吡啶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醇也可与多种酸性样品产生很强的离子对。剖析碱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胺基,如四丁基氟化铵、四丁基铵乙酸盐。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乙醇-水或吡啶-水,水底加入3~/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 #
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子硬度有关。5.排阻色谱法固定相是有一定管径的微孔性滤料,流动相是可以溶化样品的丙酮。小分子量的缩聚物可以步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缩聚物不能踏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借助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别而完成分离。常适于分离高分子缩聚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