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证券从业考试《投资分析》考点解析(11)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1)是财政政策;(2)是金融政策;(3)是收入政策。 #
(一)财政政策 #
1、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
(1)国家预算 #
指国家基本收支计划,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
首先,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发生影响,在一定时期当其他社会需求总量不变时,财政赤字政策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财政结余政策具有缩小社会总需求的功能。 #
其次,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财政投资主要运用于能源、交通及重要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财政投资的多少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因而具有造就未来经济结构框架的功能,也有矫正当期结构失衡状态的功能。
#
(2)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证券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性是,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
首先,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不同企业之间的税负水平;
#
其次,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以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
再次,对出口产品的退税政策可用来鼓励出口,进口关税的设置用来调节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
(3)国债 #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和信用的方式筹措资金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
首先,通过扩大或减少国债发行,降低或提高国债利率和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 #
其次,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
再次,国债的发行可以影响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大量发行国债可以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导致证券价格下跌。
(4)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
(5)财政管理体制
#
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
(6)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考过此概念,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纵向不平衡,以及调整地区间的财政横向不平衡。 #
2、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按照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考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推动证券市场走强,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经济发展,证券市场走弱。
#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有:(历年在此知识点出现单选题,需要考生多理解)
#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
减税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收入,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另一方减税增加居民收入,居民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又会拉动社会总需求,从而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债券价格也将上扬。 #
(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
政策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扩大就业。政府通过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激励 企业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营风险降低,将使得股价和债券价格上升。同时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持有货币增加,景气的趋势更 增加了投资者信心,买气增强,股市和债市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特别是与政府购买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最先最直接从财政政策中获益,因而有关企业的股价和 债券价格将率先上涨。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
(4)增加财政补贴
#
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其政策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价格水平趋于上涨。 #
紧缩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上述分析相反。 #
(二)货币政策
#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
(1)调控供求
#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社会总需求总是表现为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 #
(2)稳定物价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
(3)调节比例 #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有利于吸收储蓄。
#
(4)引导投资 #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
(1)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
②再贴现政策 #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 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 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
#
③公开市场业务 #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
(2)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①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
②间接信用指导 #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