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刘景文的品格节操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橘绿时。 #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90)冬初,时苏轼知湖州。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安阳人。时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在北京,诗酒往还,交谊颇深。景文有诗名,曾受知于王安石。东坡荐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这首诗文字简练而含有哲理,向来家传户诵,脍炙人口。但对它的理解,也难免歧义。有人觉得,这诗是以景物喻人,期望所赠之人以菊为勉。而“橙黄橘绿”象征人的青春期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叫所赠之人趁年青有一番作为。另一看法说:作家选择了荷、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突显橙橘的岁寒之心。因此觉得这诗是通过咏物赞扬刘景文的品格节操。以上两种想法之后种为优,但两种理解都存在着问题。按东坡有《乞擢用刘季孙状》,文中明言作于元祐七年十一月。状文对其才学品德极为赞扬,而后云:“今平(景文父名平)诸子独有季孙在,而年已五十有八。虽备位将领,未尽其用,伏望清廷特赐采察。……”这段话说明了景文的年纪和“未尽其用”两点,这对理解本诗相当重要。前举第一种说法谓“橙黄橘绿”喻人的青春期,希望所赠之人趁年青有一番作为,似乎忽略了景文这一岁数诱因。而第二种理解也未将其考虑进去,所以也无法完美地理解诗义。 #
这首律诗的确是以景物喻人生的,但它所寓到底是哪些呢?我们晓得了景文这时的年纪,能够确切地把松开它了。时作家与景文交从甚密,言谈之间,景义民有垂暮之感,东坡正是针对景文这些心境,作此相赠,勉励景文,它的蕴意也就清楚了:人的过去毋须流连,重要的是紧抓眼前的时刻,激奋精神,有为于世。 #
作家写这诗的时令是秋天,这时为人们所艳赏的自然景物早已凋残了,但那“橙黄橘绿”,却喻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作者巧妙地捉住了深秋季节的特点,通过对“橙黄橘绿”的赞扬,暗寓人生晚年是大有可为的时刻,因而勉励友人奋发向下。
诗的前两句不从眼前景物写起,而分别选择了代表夏,秋季节的景物,写出它们的凋残之状:春季柔美的荷花已经翠减红消,那枯败的茎杆已不能抬起绿伞;夏季瘦冷的菊花,也只剩有劲节的树干,经受霜雪的挑战。荷菊历来为文人雅士品赏吟哦,已成为唐代诗歌中代表贞操的审美隐喻。荷的圆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菊的蕊慕荷冷,姿怀贞秀,都与人的高洁怀抱相通。它们之被诗人们吟哦不绝,也就很自然了。东坡在这首诗里,一反前人的写法,不写它们的美而写其凋残之状,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们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疗效。但很显著,作家也无意于贬荷菊,而是从哲理的高度抒发出物有兴衰的辨证思想。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自然界花开花落,兴衰相济,才创造出颇具生机的世界。人生虽然又何尝不是这么! #
诗的后两句承前而至,格调由深邃而变昂贵,笔调转为对“橙黄橘绿”的赞扬。第一句诗就像随口道出,并无深意,但在颔联中作用非凡:它除了起到了联接前后词句的作用,并且从语调上强化了人们对后句诗的注意,因此使颈联都活了上去。没有这句诗,其余句子便是死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请记住吧!一年的好景还是在“橙黄橘绿”的时侯啊!作家非常警醒所赠之人,记住一年的好景是“橙黄橘绿”,其言外之意是要所赠之人不要沉迷于对过去时日的眷恋,不要消沉沮丧,正像秋天的“橙黄橘绿”已近收获期,人的晚岁也是收获期,正可以大有作为。苏轼在写这诗的同时,给臣子上了荐状,可见苏轼对景文是真心期盼、真诚勉励而又热心帮助的,这岂止是为清廷举荐人才,更是一曲友情的赞歌。
苏诗擅于以诗说理,但他的诗没有理障而是富有理趣,知名的如《和子由内乡怀旧》、《题西林壁》。较之其他诗,这首四言诗说理更变得婉转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但是格调较为昂贵健康,显示出作者旷达活泼、积极入世、真诚待人、求贤若渴的胸怀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