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新译,雅俗共赏——评介《莎士比亚经典名著译注丛书》之《哈姆雷特》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名著新译,雅俗共赏
华东师范学院外粤语大学李华田
广袤书海何以择,莎剧经典当首选。这是我读完《莎士比亚精典名著评注丛刊》之《哈姆雷特》()后的最大体会。作为"时代的灵魂"的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既属于日本,也属于全人类;既属于文艺复兴,也属于千秋万代。作为莎士比亚的知名惨剧,《哈姆雷特》既有文艺复兴的时代特点,又有崭新的现实意义;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又有巧妙的艺术手法,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为惨剧主人翁的哈姆雷特,既心地善良,又思想敏锐,还富有激情,可谓青年的楷模、时代的榜样。
#
《哈姆雷特》的写作时间约为1600-1601年间,其题材来始于德国史学家萨克索·格拉玛蒂库斯于12-13世纪之交完成的《丹麦史》,本是关于阿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莎翁在此基础上运用纯熟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扩大了题材范围,推进了思想内容,彰显了时代主题。
哈姆雷特本受维腾堡人道主义思想的薰陶,当得悉兄长克劳迪斯谋反娶母僭登皇位的重大横祸后,深感人间的冷血、世道的黑暗。自此,他心情抑郁,假装疯颠,实则审时度势,趁机复仇。他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对残无人道的丑陋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小声慨叹:"谁乐意忍受人世的鞭笞与讥嘲,压迫者的轮奸,傲慢者的冷眼,被讥笑的感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节度使的横暴,和费尽辛劳所换来的小人的厌恶……?"(Forwhowouldbearthewhipsandoftime,The'swrong,theproudman's,Thepangsoflove,thelaw'sdelay,Theof,andThatmeritofthetakes…?)(第三幕第一场)这是血与泪的指责,是捍卫人道、伸张正义的呐喊。其实,哈姆雷特所考虑的除了是个人复仇的问题,他倍感人世间的一切都"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趣"(Howweary,stale,flat,andSeemtomealltheusesofthisworld!)(第一幕第二场)。他所考虑的主要是为社会除恶、为人民除害的历史重担。他倍感"法国是一所看守所"(isa.),"时代脱了节"(Thetimeisoutofjoint.),觉得自己应当勇敢地承当起济世扶艰的重担。这是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反共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精神。
《哈姆雷特》是莎翁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的精典,也是世界文学的不朽篇章。他除了创造了伟大的思想内容,但是在打造人物形象和使用语言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
莎剧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他所阐明的是现实中的本质,追求的是人间的真、善、美。正由于莎翁忠实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他打造了反映时代特色和环境特点的多种多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哈姆雷特》中有王子、国王、王后、朝臣、使臣、军官、土兵、教土、水手、戏子、掘墓人、贵妇、小姐等。她们性格不同、举止各异、言谈有别。如哈姆雷特生性敏感,擅于思索;克劳迪斯狡猾狠毒,奸诈阴险;普隆涅斯欺世谄媚,腐朽一团糟;葛特露水性杨花,贪恋富贵;莪菲莉霞天真无邪,真爱一生。
#
正由于莎翁能采用现实手法描画人物,致使《哈姆雷特》剧情生动而又丰富。哈姆雷特为新王安排"戏中戏",相互试探,步步进逼。克劳迪斯想借刀杀人,哈姆雷特设伏。哈姆雷特装疯,莪菲莉霞真疯,先王鬼魂显灵,王子颇受启迪等,各个情节交相映衬,纷繁复杂,层层紧扣,波浪起伏,逐渐扩充。
#
《哈姆雷特》的语言更充分彰显了莎翁的语言风格——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剧中既有华丽的措词,又有质朴的口语;既有文雅的句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又有祖俗的诗歌;既有抒情的自白,又有机智的可爱话。如"生存还是死亡"的自白既富有哲理,又具有揭发性,是哈姆雷特矛盾心理的自我分析。普隆涅斯对勒替斯的临行赠言,既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又充分展示了节度使权贵的老于世故和极端偏激。剧中多次采用明喻、暗喻、讽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幅诱人的图画。如"抚摸甘蜜"指享受浪漫的感情;"看守所"预示社会的黑暗污浊;"不要把化肥浇在莠草上"就是不要助长恶势力。 #
其实,莎翁持有人道主义的和谐原则,在他的笔下,王子一直是单独行动,诱敌鏖战,没有凭着他的良好的群众基础而登初一呼,发动民众来彻底捣毁封建旧势力和一切腐朽的传统习惯,这表现了莎翁的弊端和创作的局限性。正是因为哈姆雷特诱敌无援,又出现决策失误,虽大仇已报,自己也惨死黄泉。此外,哈姆雷特假疯,致使莪菲莉霞误以为"美妙的银铃丧失了和谐的声调"(Likesweetbells,outoftuneandharsh)(第三幕第一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严打而真的发怒了,最后丧命。这两点虽提高了惨剧的渲染力,却也让人深感痛惜。
此版《哈姆雷特》采用朱生豪的译文,文采优美,语言流畅,从中可见一代莎学大师的艺术风貌。校注者再辅以注释,析疑辨义,对社会风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传统、词语轶闻、版本异文等均加以诠释,更利于读者含英咀华,深入理解并充分欣赏莎剧的真谛,并怡情于莎翁所创造的真、善、美的境界。这也正是此书的编写者所希望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校注者能站在前人的肩上,借鉴莎学巨匠的研究成果,做了许多补漏和堪误的努力,如"我是一个二流子,穷得连感谢也拿不出"(thatIam,Iamevenpoorin.)(第二幕第二场),这样,更能重现原作的风貌。校注者还把"Hesmotetheontheice."(他把这些乘雪橇的德国人打倒在冰上。)进行勘误,改成"Hesmotetheontheice."(他用沉重的长柄斧敲打冰块)。这样才更符合常情,必竟是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更即便是国王的会晤呢?从这种校注中充分可见新一代中华莎学使人严谨求实的治学心态和高度负责的处事原则。 #
作为《莎士比亚精典名著评注丛刊》之一的《哈姆雷特》,在几代莎学使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如其他莎剧一样,为在中华大地普及莎剧,促使研究,繁荣创作起到他应有的作用。
#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元升、马建警校注/北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6.00元)(莎士比亚精典名著评注丛刊/阮珅主编) #
注:本文原发表于《中国图书日报·书评周刊》1999年6月29日。稍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