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总共有7个校区,荷花池校区、瘦西湖校区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合肥学院总共有7个分校,分别为荷花池分校、瘦西湖学校、文汇路学校、淮海路学校、扬子津东学校、扬子津西学校、江阳路南、北分校。
一、扬州学院总共有几个学校 #
荷花池分校(中心学校):新闻与传媒大学、广陵大学
#
瘦西湖学校:文大学、社会发展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大学、教育科学大学(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大学、数学科学大学 #
坐落维扬区四望亭路180号
#
文汇路学校:马克思主义大学、农大学、园艺与动物保护大学、音乐大学、美术与设计大学、兽医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大学 #
坐落广陵区辽阳西路(南京双喜体育商店) #
淮海路学校:医大学、护理大学 #
坐落淮海路11号
#
扬子津东学校:旅游烹调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大学 #
扬子津西学校:法大学、商大学、外粤语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体育大学 #
坐落南昌市维扬区华扬大道198号 #
江阳路南、北分校:广陵大学 #
二、扬州学院简介 #
合肥学院座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院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学院、江苏高水平学院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院校,全省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省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院校。中学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知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立的海淀师范分校和元江农学堂。1952年全省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办理的文史专修科西迁南京,成立苏南农大学和苏南师范本科校区;其他4所高校也在同时期陆续在扬构建或迁来南京办学。1992年,中学由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农大学、扬州工大学、扬州医大学、江苏水利工程本科校区、江苏商业大专中学等6所院校合并成立而成。
#
中学学科门类齐全,囊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专科生30700多人,各种博、硕士研究生162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植)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物理、植物与昆虫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物理、药理学与药理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等11个学科的ESI排行步入全球学院和科研机构前1%。 #
中学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建有国家级一流专科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广东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32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大学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市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2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大专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学着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施行南京学院专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高工程,大力推动通识教育变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积极构建“一院一品”,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促使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中学混和教学变革案例入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学习蓝皮书》,连续七次夺得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扬州大学中心校区,多次入选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并夺得“优胜杯”,入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银奖3项扬州大学中心校区,获评全省首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示范院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院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大专教学初审评估。 #
中学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职工6000多人,其大专任班主任2700多人,医护人员2000多人,具有中级职称班主任14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教授2人、外籍教授2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围者(含青年)10人、B类入围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围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省院校黄大年式班主任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动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