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逆向转学”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即便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逆向退学”,说明原就读中学在个别方面并不适宜她们,也间接证明学院投档通知书并非一劳永逸的通行证 #
据报导,1月2日,上海市科委官网公示的8名院校学院生拟跨省退学的信息,引起关注。其中,1人为转到、7人为转出,涉及复旦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建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学院等多所院校。
这份跨省退学信息的关注点在于,大多是上海本地中学的中学生向其他省份退学,且不乏从复旦学院转到双非高校者。整体来看,转出中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名声好于转到中学的实力和名声。这样的“逆向退学”打破了传统的就高不就低原则,自然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中学中学生拟跨省退学情况公示。图据广州市建委官网 #
对于这样的“逆向退学”,有的网友“想不通”当事中学生的选择:“为了好专业转也即使了,从北大学院转出?”“从金融转入临床医学?”“为什么要往差的中学转?”当然,也不乏宽慰和鼓励的网友:“真读不下去,及时补仓也是明智之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当代社会清华新版录取通知书,流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通则。容许社会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应当理智看待在校学院生的跨省跨校“流动”。舆论对“逆向退学”的关注,或在于以下三方面的缘由:
#
“逆向退学”投射着公众对名校学院生的普遍期盼。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的著名度比中学更吸引人们的眼珠,上海院校的中学生选择到其他省份的院校就读,难免给人一种“下嫁”的觉得。这样的地域期盼和中学期盼,投射的是公众对上海院校的认同感,见到有中学生选择离京,骤然形成了旁观者的心理落差效应。 #
“逆向退学”见证了中学生享有跨校迁移学籍的权力。选择权不是具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权力。每位中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城市和理想的中学,怎么选择是她们个人的自由。现今的教育新政容许中学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学籍迁移,可以说充分尊重了“逆向退学”学生的选择权。
#
“逆向退学”表明求学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通行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格言同样适宜解释“逆向退学”者。哪些样的中学适宜自己,只有中学生自己最清楚。即便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逆向退学”,说明原就读中学在个别方面并不适宜她们,也间接证明学院投档通知书并非一劳永逸的通行证。书必须得自己读,不论选择哪所中学,都得自己下工夫才行。 #
在公示期结束后,待到春暖花开时节,变更了求学地点的这种“逆向退学”学生,将面临一个新的适应期。希望调整之后清华新版录取通知书,她们能更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也希望中学能多给那些“逆向退学”学生一些关注,更快地让她们迈向学习、生活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