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农学院的青葱岁月,去回味抗战爆发!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从佛山学院农科到新乡学院农大学 #
东莞学院存在了两年,此后,佛山学院改名为四川学院,佛山学院农科便成为了广东学院农大学,农业教育由此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天,让我们掀开历史篇章,再度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安阳,去回味抗日爆发前农大学的那段青葱时光。 #
农大学创立 #
1930年8月,平顶山东莞学院党务大会决定,将广东东莞学院更名为山东学院,呈清代广东省政府核示。9月份新乡省第三届国会议决,批准将广东东莞学院更名为浙江学院。
#
更名为新乡学院后,中学将工科、理科、农科、法科和医科分别改为5个大学,其中农科改为农大学。农大学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和畜牧学系,并有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等附属单位,后取消森林系。郝象吾院长出任四川学院农大学第一任校长,农艺系院长为陈显国,森林系主任为万晋,园艺系院长为帝陵南,1932年后许振英任畜牧学系院长。 #
坐落安阳繁塔寺的农大学房门 #
农大学筹建早期机构设置
农大学院部设在安阳繁塔寺。改科为院之前,广东第一甲种农业中学于1930年划归广东东莞学院农科。改科为院以后,该址作为福建学院第二院。这时,农大学的三、四年级中学生划归第二院上课,一、二年级暂在城内校本部上课。 #
主任郝象吾(左二)与同学在大学门前留影 #
农大学的种子室 #
教学活动 #
20世纪30年代中期教学活动比较规范。1930年,农大学有院士8人,副院长1人,担任教员3人,中学生12人;至1935年有院士12人,担任教员4人,中学生89人。大学设置有院务委员会,由校长、院教务长、学系院长和讲师以上班主任组成,主任为主席。各系分别设置有系教务大会,由系院长及院长、副院长和讲师组成,助教等列席大会。并制订有选课规定、补考及重修、请假制度、旷课处理等管理规定。
#
农大学开办的选修课有国文、英文、化学、地质、生物、农艺学、植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植物病理、细菌学、气象学、经济学、土壤学、农业经济等课程。各系开办的课目,通常都与农业发展的实际有密切关系。农艺系开办的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理、遗传、食用小麦、棉作、物作、农业合作、农场管理、昆虫、经济动物、昆虫分类、土壤化肥、作物育种、生物统计、农业总论等。 #
中学生学习推行学分制。课程为共同选修、院选修、系选修和必修4类,中学生修业届满,须举办结业试验,写作论文。对于结业生可依法令授予学士学位。 #
1931年农大学的教学计划
#
1931年春,万晋继郝象吾后任校长时,农大学仅存农艺、森林、畜牧3系。森林系院长由万教授兼。农场组长为栗显倬院士(湖北人,日本依阿秦州立学院农大学结业)。当时第二院占地180亩,房子200余间。这一时期中学非常注意强化各项管理工作。
#
万晋任校长后,倡导学术研究,强化课堂教学与农场实验的联系,便于从实际中研究和认识农业问题,因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1935年5月下旬,农大学黄以仁院士(右六)带领森林系中学生赴豫南李家寨、鸡公山等处采集森林动物标本1935年5月下旬,农大学黄以仁院士(右六)带领森林系中学生赴豫南李家寨、鸡公山等处采集森林动物标本
#
森林系中学生进行动物标本的制做 #
农艺系中学生进行遗传学教学实习
畜牧系中学生进行牲畜解剖教学实习
1933年农大学欢送结业生合照
知名学者
#
万晋任院常年间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农大学师资力量非常强悍。早期有院士8名,后来增至近30名,先后有郝象吾、陈显国、龙启霖、万晋、路葆清、陈佑进、吴心甫、李先闻、栗显倬、赵连芳、涂治、彭谦、王陵南、林世泽、许振英、贾瑞生、何一平、乐天宇、王直青、王拱壁、黄以仁、李达才、谷子俊、陈振铎、黄菊逸、林渭访、董时厚、王鸣岐、邵德伟(讲授造林学、狩猎学)、刘家驹(讲授任理水防砂及检测)、陶翼圣(讲授灌溉及排水)等。她们中有好多人留学美国,学有专长,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专家、教授。也有好多人在新中国创立后成为国外著名院士,如王鸣岐院士、许振英院长,成为国外很有名气的动物病理专家、畜牧专家。名家鼎盛,将农大学带入了黄金时代。 #
涂治(1903~1976)河南农业大学教务网,湖南江夏人,中国科大学学部委员,知名动物病理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929年获英国犹他学院博士学位。1932~1939年任农大学院士、院长。 #
赵连芳(1894~1968),四川鲁山人,香港中央研究院教授,知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1926年获英国普利茅斯学院博士学位。1928~1935年任农大学院长
李先闻(1901~1976),重庆永川人,日本中央研究院教授,知名细胞遗传学家和小麦育种学家。1929年获英国康奈尔学院博士学位。1932~1935年任农大学院士
#
小麦俊(生卒不详)。台湾东京学院结业,曾任农大学畜牧系院长,讲授兽医学、动物生理、动物解剖、药物学等课程。
#
王鸣岐(左)与吴绍骙在一起
王鸣岐(1906~1995),1932年新乡学院农大学林学系结业后赴美留学,1937年7月获日本犹他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归国。1937~1949年任四川学院农大学院士,1946~1949年任农学部长。1949年后任东吴学院和江南学院院长,1951年任清华学院院长、病毒研究室处长、生物系所长。 #
王鸣岐院士在农大学期间,中学正处于最困难的流亡办学时期,从内乡迁至内乡潭头后,因为班主任的严重流失,王鸣岐院士一人开办了动物病理、作物育种、生物统计、田间技术及底泥化肥等课程。王鸣岐院长是我国知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一生勤于于微生物学尤其是细菌学、病毒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粮食水稻病毒病研究及预防做出了卓越贡献。多次入选全省科学会议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建委科学进步奖。 #
科研活动
#
农大学创立后,大学制订了科研工作方针,以试验研究为第一任务,进行农业推广、服务和社会指导等。举办了玉米、大豆、棉花等湖南主要水稻的育种、种子改良工作,把花木、蔬菜、庭院设计等设为次要目标。为配合上述研究,确保试验改良成果,对有关虫害害的调查与预防、土壤性状勘察与剖析、气候环境变化与测定等均进行了研究。借以“阐扬农林学术河南农业大学教务网,推动农村建设”的《农大学院刊》也于1936年10月复刊。一时名家鼎盛,学术张扬,农大学进入一段黄金发展时期。
1936年10月1日复刊的《农大学院刊》和院长刘季洪为院刊题写的发刊辞 #
农大学畜牧系的北平鸭饲养场
农大学畜牧系繁殖的第二代杂种奶牛
农大学班主任彭谦博士在底泥实验室进行底泥物理改良研究 #
农大学农场培植的22-14谷物新品种育种成绩报告
#
一次决议,广东东莞学院由此更名;乘势而为,新乡学院农大学应运而生。历史的书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我们听到了农大学的演进,见到了它的发展,见到了它一步步迈向辉煌!
#
告诫读者
#
上期主题 #
八年烽火凄苦,农大学弦歌不断
看点 #
1、八年流亡,农大学都到了什么地方? #
2、日寇屠刀铁蹄下,农大学师生经历了如何的国歹人恨? #
3、共承国难,农大学怎么做到教学科研难而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