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3种审计方式,值得收藏!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是指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对预算(决算、结算)书进行审计,借以作为建筑工程各项决策的参考根据。从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主要有3种审计形式,且在实践中可能存在3种审计并存的现象,共同打造一个健全的审计体系。 #
一是投资主体内部审计。投资主体内部审计是指投资方内部的审计部门举办审计活动。在这些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与投资方的利益完全一致,而且对建筑项目的了解程度更深,这既避开了审计人员与建筑承包者“合谋”抬高工程造价价钱,又通过审计更好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因而为加强工程管理提供了根据。 #
二是建筑承包单位内部审计。这些审计可以帮助承包单位真实、准确地了解整个工程成本结构,进而为成本节省奠定基础,也可以更为科学地帮助建筑承包商编制预算书,对于提升中标机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
三是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社会中介机构如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因为集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且常年举办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因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发觉工程造价中隐藏的一些问题,对于提升审计质量,增加审计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除了涉及到多个主体,但是审计的专业性较强,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加强了审计的难度。从实践来看,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
(一)审计方法有待加大。首先,审计方式运用不合理。建筑工程造价常用的审计方式有全面初审法、重点初审法、比较初审法等,在审计过程中,部份审计人员过多采用全面初审法工程造价信息化,依托设计图纸重新计数工程量,而比较审计法等审计方式因为方法性相对较强,且容易被觉得是“偷工减料”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更多的是处于辅助性的地位,因而降低了审计的成本,减少了审计效率。其次,审计重点不突出,工程造价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量估算是否正确审计,工程定额套用是否确切地审计,工程计价、取费是否科学的审计,但审计应当突出重点,部份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过分突出对工程量的审计,而其他方面有所忽略,部份审计人员则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全面审计,没有突出重点,降低了审计的工作量。
#
(二)审计管理有待强化。首先,审计打算不足,主要表现在部份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过分借助图纸等资料,缺少对现场的勘测和检测,进而促使审计人员缺少感性认识,在审计过程中会“想当然”的进行审计,或则“生搬硬套”利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审计,增加了审计质量。其次,审计过程管理有待加大,主要表现在因为审计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且参与人员数目较多,甚至个别环节须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就能完成,如现场勘察须要施工单位、投资单位和审计单位共同出席就能完成,且为室内作业,因而促使审计过程管理难度大。再度,审计结果管理有待加大,一方面,部份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保密意识不强,容易将审计结果外泄,因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如对于预算其结果会被用于招标工作,假如泄漏审计结果则会影响招投标公正性。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数工程项目就会进行再审乃至三审,怎么充分尊重并借助上一次审计结果,增加审计成本,还需进一步阐述。
#
二、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对策建议
强化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可以从规范操作,严格质量控制,提升工作效率三个方面着手。
#
(一)以规范操作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首先,要规范工程造价审计流程,在审计过程中,要参照《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规程》等相关规定做度,在审计开始之前,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基本情况,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施工、现场护照等相关资料举办审计工作,防止随便、主观性的审计,在审计结束后,要根据相关规定对资料进行移交保管,防止审计泄露。再度,要科学选择审计方式,要按照建筑工程的基本情况选择审计方式,如对于工程量小的选定全面初审法,对于工程量大的选定重点初审法等。 #
(二)以质量控制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首先,要构建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明晰审计责任,对二审(一审)审计结果与最终审计结果差额超过一定额度的,要给以惩罚。其次,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单位内部要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如组织审计人员共同阐述审计中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上级审计机关、高校等外部单位合作,借助外部力量来举办培训工作。 #
(三)以工作效率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首先,要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举办工程造价审计,一方面,审计部门要积极引进、更新工程造价软件,并帮助审计人员把握软件使用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工程造价相关网站来辅助审计,如全省和各市都基本完善了工程造价信息网,可以借助其中的最新造价信息辅助审计工作。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树立成本、效率观念,要根据审计的工作量工程造价信息化,规定某一建筑工程的审计时间,因而“倒逼”审计人员集中精力,有效举办审计活动,间接达到改善审计工作的目标。(梁世清刘永江易文俊) #
【关闭】【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