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2.大气受热过程及特点汇总!!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
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
⑴ 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
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
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例如: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的洋流是寒流。
#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
⑵ 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
⑶ 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
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①岩冷却凝固
#
③变质作用 #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
2. #
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
① 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 #
表2.陆地自然带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
#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
一、人口的迁移 #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
三、P14活动 #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城市与城市化
#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
3.19,3.20)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
1.工业分散 #
2.工业地域联系 #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
二、直面环境问题
#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程度加剧 #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总结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
★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
★ 2022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人教版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 今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
#
★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 期末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