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网】缙云文化底蕴: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缙云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黄帝文化,还有百年婺剧、千年石城、万年陇东、亿年恐龙等等,这让缙云的文化气质更加独特。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缙云文化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文化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一、挖掘和保护,让缙云文化更丰润
今年2月26日,在金龙洞首次发现北宋“金龙”等国家二级珍贵文物4件缙云县工商局,明代玳瑁饰片等国家三级文物12件,这更加物证了仙都轩辕黄帝祭祀的历史。
近年来,缙云以仙都黄帝祭典为核心,成功打造“黄帝文化”入选全省首批文化标识建设创新培育项目。在戏曲方面,成功创成全国第二个、全省唯一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2处、市县级22处。在考古方面,挖掘出土了带有尾锤的、并以缙云命名的“中国缙云甲龙”,创造了6个“浙江第一”;
在非遗传承方面,今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今年缙云爽面制作技艺和缙云地母庙会入选省级非遗,目前缙云拥有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21项,市县级非遗148项,总数为丽水之最。 #
在红色文化方面,完成了涉及11个乡镇(街道)共计26处革命遗址的申报和公示。加大对文化的保护,将全县143处摩崖题记整理成书,一千多首描写缙云的诗词编印成册,重印缙云县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综合性地方文献《仙都志》。
今年,利用博物馆改造提升之际,对1998年以来的仙都黄帝祭典重阳和清明的祭文、5部经典婺剧、3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县143处摩崖题记、1026幅李震坚先生的画、1768多张馆藏拓片全部数字化,让大家“一键知缙云”。多样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丰润着缙云人民的心。 #
二、固基和创作,让缙云文化更暖心 #
今年的11月,崇学书房正式开放,继阳冰书房后,又一处城市书房成为“网红”打卡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建设,陆续打造了12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家城市书房、5家乡村博物馆、5家文化驿站,这些文化设施成为了展示缙云文化的窗口,更是缙云百姓栖息的好去处,极大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同时,缙云文广旅体局主动把文化场馆用起来,文化干部动起来,文化作品创作出来。规范化指导各乡镇街道文化场馆开发时间、活动内容,组建缙云县暖心艺术团,仅去年8月份,全体演职人员迎战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乡演出22场,全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81场。
#
创编的婺剧《轩辕飞天》《老鼠娶亲》、原创舞蹈《爽面》等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19项。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温暖着我们的心。 #
三、融合和发展缙云县工商局,让缙云文化更富民 #
今年10月3日晚,在仙都9号岩宕,举办主题为“清泉石上流”的岩宕音乐会,这是宋韵文化赋能旅游发展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积极推进缙云文旅跨界融合,主动围绕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的八项工程,“黄帝文化”入选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
#
加快文旅项目建设,羊上天空之城、大佑云天、千鹦鸟舍等一批项目有序建设。成功开发文创产品120多款,其中,“幸会缙云”文创月饼登上央视《新闻周刊》。推出了黄帝养生游等11条文旅主题线路。推出“非遗共富工坊”14家,用非遗助力缙云烧饼、缙云爽面等产品发展。 #
“幸会缙云”文创月饼登上央视《新闻周刊》缙云县博物馆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实现文化场馆景区化零的突破。创建省级以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39个。今年缙云县荣获全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考核优秀。文化的赋能和助力,让缙云文化更富民。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将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缙云将以奋勇拼搏的姿态,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贡献缙云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