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建筑考试 > 一级建造师 > 考试动态 >

葬花辞最后一句 【每日一题】诗词独立的品鉴眼光来看,优异之作

2023-01-1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红楼梦》里诗词很多。很多诗词由于是以为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结局等服务的,所以,用诗词独立的品鉴眼光来看,优异之作不算很多。但是,有那么几首诗,用小说的角度来看,它是为人服务的,是和小说人物的性格融为一体的。但把它们抽离出来,也同样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同样可以独立于小说之外,是不可多得的诗词佳作。其中,《芙蓉女儿诔》和《葬花吟》就是其中的代表。

#

一首优秀的诗之所以优秀,离不开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所谓的思想性,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关于意境理解的准确和深浅把握。《芙蓉女儿诔》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感情真挚炽热,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词藻华丽,语句优美。对仗工整,音和律同。大气磅礴,震撼心灵。风格慷慨激昂,悲凉沉郁,极具艺术感染力,可称为绝世佳作。”(百度评语)

#

而《葬花吟》之所以被读者推崇,自然有别的诗词无与伦比的文学魅力和深邃思想。这里我就略去这首诗艺术性上的优点,专门说说它在思想上吸引我们的地方。 #

表面看来,《葬花吟》是作于黛玉误被晴雯关在外,一时想不开,心有所感而作。用某些读者的话来说,这是一首具有“伤春悲秋”的“小儿女情态”的作品。可以说,这种认识很是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看法,当然,这也算是对《葬花吟》的最表层的理解。 #

这种表层的理解是目光只盯在黛玉的性格上,正是因为觉得黛玉是敏感而又忧郁的少女,才会作出这样的诗。诗里面所要表达的不过是对自己的自怜自哀。他们也不想想,如果仅有这样的意境,这首《葬花吟》还能称之为优秀的诗吗? #

我把这种表层的理解称之为性格剖析,这种理解几乎和思想性不起来。 #

同时,这种理解也是从小说的角度来理解的,认为其诗不过是人物性格的写照。

#

对葬花吟的第二层理解,则要黛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黛玉父母双亡,不得不寄人篱下,而由于她本来“清高自许”,在精神、境界、修养等层面上少有知音,所以一般人很不理解她。第二点,由于她和宝玉的爱情不被时人所理解所接受,由于她的价值观、认识观和大部分人迵异,所以明里暗里,不管是贾府的一些主人客人(比如王夫人、薛家),还是奴仆,都让她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客观环境与心中理想,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而她所想要的理想,无疑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是超前的,是一种智者的高度,常人不能理解,这种现状,势必会造成悲剧,而非只是爱情一方面的悲剧。所以说,正是如此,黛玉才会在《葬花吟》里,表达了对严酷环境的控诉,对庸俗世界的拒斥,以及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这种纯美,不惜“一抔净土掩风流”的这种毅然的决绝态度。在这里,《葬花吟》不仅带有檄文的性质,更是她的一种个人宣言。 #

有很多人认为,黛玉受贾府最高权威贾母的宠爱,爱贾府最重视的人贾宝玉的珍爱,要啥有啥,她居然还说什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心不满足或者说是无病呻吟吗?对于这种唯“物质论”说法,我只能表示他们这样看事情太狭隘了。且不说精神上的苦闷和物质上的优越不能划等号,即使仅就现状来说,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

黛玉在第45回就曾对宝钗这样说过:“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这充分说明,黛玉表面上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这种外表的礼遇中,又有多少只可感觉,却无法明确说出来的冷眼啊!如果说黛玉这话是假话,是夸张,那么我也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说。

#

在第16回,凤姐就曾说过:“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看虎斗,借剑,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而探春也曾说过:“一个个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连探春这种家生,平时精明外露,当她暂时管家时,一众下人都要“试他二人(探春和李纨)有何主见”,故意刁难于她,又何况黛玉是投奔而来的“非正经主子”?而且,大家都知道,那些下人在刁难探春时,是不是表面上还假装恭恭敬敬的?而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连这些表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的作风都看不出吗? #

最主要的,黛玉所受到的这种对待,并不只是下人所为,而是当时包括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主流意识所反应的行动和黛玉的意识所产生的行动的矛盾,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这才是根本所在,而这种思想上本质性的东西岂是表面上的礼遇所能缓解吗?

#

《葬花吟》敏感的感受到了这种说不出口的苦闷,才会吟出“愁绪满怀无处诉”。也只有站在了思想的高度,才会有这种“无处诉说”的“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

这第二层理解其实是对客观的一种剖析,这个客观现实性,注定了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可以归纳总结的一个规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觉,晴雯误把黛玉关在门外不是引发黛玉写《葬花吟》的主因,不是黛玉一时的愤懑之作葬花辞最后一句,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敏锐观察和感受的结果,这从鹦鹉也能熟练的念这首诗可知。

#

这首诗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我之很以把这个“人”加一个引号,是因为在这首诗里,黛玉把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当成了有生命的个体,用平等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歌颂,对它们的不幸表达了与人一样的同情和尊重。这其实是对生命之美的一曲挽歌,让我们能深深体味到生命的悲剧感,能让我们能对一些永恒的话题以思索,能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和尊重,而不是漠视。 #

文中其实多次描写了黛玉的这种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在第21回,当黛玉听到梨香院众人排戏时,文中这样写道,“(黛玉)虽未留心去听,偶尔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

在所摘录的原文中,作者不厌其烦举相同诗句意境的例子,其实就是重要说明,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葬花辞最后一句,而眼睁睁看着美好的东西消失,却无能为力,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悲剧,让人觉得残酷无情。当然,由物及人,想到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所以黛玉才会“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里的落泪,不仅是一种自怜,而且有很大的程度是“怜他”。正是黛玉时常有这种悲天悯物的情怀,才必然会写出这首《葬花吟》来。

#

我们经常说宝玉是黛玉的知音。在我看来,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两人也有相通之处。在第58回中,宝玉大病初愈,想念黛玉,于是拄拐想去看看她。当他经过沁芳桥时,“忽见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到: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枝,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否?”在这里,作者故意用时人的视角,把贾宝玉这种对杏花对雀儿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呆性”,以照应不理解他的人时常话他的话是“疯话”、“傻话”一个道理。其实,黛玉那种对花草的悲悯,葬花的举动,又何尝不是时人所不理解的呆傻”行为呢? #

正是因为宝、黛二人有心灵相通的思想,他们才会成为知已,他们的爱情才会是知已似的爱情而非其它,而双方也才会对这种知己似的爱情显得弥足珍惜,本质上来说,这种爱情的实质就是知音的关系而非爱情的关系。不然,就可能把黛玉理解成想爱情想发疯了这种庸俗的想法。

#

相反,黛玉和宝钗,在第27回一个葬花,一个捕蝶,看起来都是美好的画面,但细究起来,你绝不会想到黛玉会去捕蝶,而宝钗却去葬花。这里面即有性格的关系,身体健康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有价值观的关系。 #

对于《葬花吟》的第三层理解,我阐述的比较多。总结一下就是《葬花吟》这首诗,已经完全脱离了时代,具有了一种哲学思辨的意味,它是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一种情怀,这种思辨性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超越了具体的环境,具有了永恒的参悟性。

#

《葬花吟》的这三层意境,互相交融,层层递进,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红楼梦》这部书,即是形而下的悲剧,又是形而上的悲剧;即是时代悲剧,又是永恒悲剧;即是个人悲剧,又是众生悲剧的复杂感受。(完)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