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关于都市的定义,一般观点认为都市文化和社会意义
都市
关于都市的定义,一般观点认为都市是指由较大经济腹地作支撑的大型中心城市,在大城市中,地域空间狭窄,人口密集,高楼林立,流动人口多,资金流量大,商品流量大,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商贸额信息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 #
相比于一般的城市而言,都市是一个更为狭义的概念,城市指的是有人口聚集的,较为繁荣的地区,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大规模人口聚集地,而都市就是城市中靠近上层的典范,现代都市是人口,资源,技术,信息,服务等经济要素高度大规模集中的体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都市比城市有着更为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都市文化含义
#
都市文化则是根植于都市物质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形式,相比于传统农村文化而言,都市文化代表着极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理念。陈佳强认为都市文化是文明的产物,优势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土壤;文化功能是都市的主体功能,都市文化在都市现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农村具有巨大的凝聚与导向作用。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都市繁荣的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都市文化有着高度的文明性和先进性,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具体体现,对于未来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乃至城市的发展模式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公共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中。凯文林奇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论述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认为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外围的自然土地,另一类是属于城市内的户外活动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葱丝个人或团体活动(K.Lynch。1981) #
从城市与社会的研究角度来说,公共空间是社会生活交往的场所,包括咖啡厅,茶馆,广场,步行街,游戏厅等,是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交际的场所。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说,公共空时作为政治参与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自由发表自己对政治时局的观点看法,交流彼此的政治观点,展现个体自身的政治价值,因此一部分西方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个提供广泛和开放的政治辩论基础的公共领域是收到社会权力和机制保障的。换言之,公共空间是保障社会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公民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必要的政治沟通和交际,这对于保护和发展民主制度,遏制独裁专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
探讨日本京都的都市与文化融合方式 #
关于日本京都的都市文明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方式要从两个角度来考量,一个是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角度,另一个是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融合角度,这两个角度是都市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
#
京都发展的历史沿革 #
京都是日本古代的都城,有明确记录的首先是藤原京,再来有平成京,长冈京,然后接下来才是与公元794年建于京都的平安京。平安京的原型是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在规模方面,由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京城规模相对而言较为宏达,而京都则相对要小得多,大约只有中国京城的三分之一,尽管规模上小了不少,但是在在构造还是差不多的,外形呈现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在道路设置,房屋结构以及城市布局方面都是继承唐朝长安的架构和模式,但是与长安不同的是,京都并没有设置城墙和护城河。平安京在建设上也是以日本贵族为主要考量对象的,放唐都长安而建设的平安京,至今仍保存完善的空间之一:御所,也就是日本天皇的皇居,御所占地宽广,南北1.4公里,东西1.2公里,其中公式庭园典雅素净,当然是日本传统建筑之最,举世闻名,千年以来,一直到公元1867年日本迁都东京为止,御所一直是日本历代天皇的居停之所
#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都城迁往东京,标志着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而京都在迁都之后影响力大为削弱,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政治影响力都大不如前,在这种困境之下,京都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大兴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京都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1904年以后,京都第二代市长西乡菊次提出三大事业的建设作为京都的百年大计,这三项事业是琵琶湖第二次水利水稻工程,道路扩建工程和电车轨道铺设工程,促使京都向现代化买进同时也是京都有完全的文化都市像文化产业都市转型。 #
二战后虽然京都并没有收到大规模的空袭或者轰炸,传统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但是战争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而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反而激起了人们关于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存之间关系的探讨,古都文化人士或者团体开始有意识 的举行活动来反对京都的破坏性建设工程,并敦促议会制定了《关于京都历史风土的特别措施法(古都保存法)》,着对于保护京都传统古建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直接保护了京都文化不受到现代化文明的摧残,至今仍可以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风貌。
京都市民也意识到京都城市的未来,相比于其他城市而言,京都的特殊之处在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因此京都的发展模式也不应照搬其他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保护人士认为京都最大的收益在于古建筑保存而带来的旅游业收入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或者商业驱动模式对历史遗迹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京都旅游收入远远高于现代化的工业收入或者粗放型生产的商业收入,由此认为京都应该把古代历史文化遗迹放在首位,做好古建筑,古文化的保存和修复工作,加强市民的文化保存意识,提高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这一点就是京都都市与文化融合的具体思路。换而言之,在都市与文化融合过程中,京都将传统文化的保存修复放在首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获取高额收入,这对于国内都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所以,对于京都都市文化的融合来说,我希望通过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统一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
传统和现代的统一 #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融合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国内城市建设很容易在这个方向上走极端,不是盲目发展现代化,推倒所有古建筑来发展工业,商业产业,就是全面推行古建筑保存的方案,不管人民生活状况推行盲目的保护政策,传统古建筑和文化不管是优秀的还是糟粕全都一股脑的保存下来,这也是被人民群众所诟病的城市发展方向之一。而京都则呈现一种很明显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在追求人民生活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传统文化风貌,保留人民的传统意识,这一点对于国内古城保护来说可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
以町屋为例,町屋是日本传统建筑,始建于十七世纪,有着传统的木格子架构,是传统日式房屋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古代日本的建筑风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京都城市中古代文化韵律最为浓厚的成分就是町屋,町屋的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有安静的庭院。在纪录片《城市的远见—心灵的故乡:京都》中介绍了一家前面是纺织品商店,后面是住在的典型町屋,对于屋主小岛女士来说,町屋是家和心灵的居所,代表家庭和关怀,町屋的庭院能够在方寸之中最大化的体验自然风韵,用鼻子,用皮肤去感受自然,这是自然与人类之间最重要的关联之一。
#
对于町屋的保存,京都采取了全面的保护措施空间步行街,由于过高的大楼会遮盖阳关,破坏城市的整体美观度,因此京都对于建造大型建筑的措施十分谨慎。《京都保存法》的出台更是这种文化保护思想的集中体现,该法把京都的历史风土地带保护起来,一面旗在都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目的是将正规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世,永世传承。同时还制定了《可能埋藏文物密集区》制度,在调查完成之前,禁止对这些区域的开发,这些法律最大限度的维持了京都市整体的历史风貌。 #
当然,在全面保护京都历史遗迹的同时京都并没有停止自身的现代化进程。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大阪世博会和日本奥运会之后,京都的现代化设施建设也极为完善,像是京都国际会馆等。京都的现代化建设非常注重传统型和现代性的统一,京都的现代化建设非常注重人民生活的便利性,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道路建设都非常注重实用性和文艺性的融合,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京都的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成功的,值得国内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学习。
而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说,日本政府非常注重培养民众过得文化保护意识。屋主小岛女士是町屋再生研究会的会员,这个研究会的会员致力于町屋的保存,他们很多都是书代居住于町屋之中,深爱町屋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町屋作为传统生活的代表很多屋主在自发的情况下联合起来,自己出钱出力选择保存传统京都的历史风貌,可以说这也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
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统一 #
学者卡尔在《公共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开放的,公共的,可以进入的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空间,公共空间具有的可达性有三个方面的详细特征:实体可达性,视觉可达性和象征意义的可达性。实体可达性是指控能在物理层面能够容纳人的进入,视觉可达性是指空间能够被人得视觉所捕捉和感受。象征意义上的可达性是指空间能够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
在京都的都市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融合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之一。町屋也是个中最典型的的代表,町屋位于闹市之中,能有一个宁静的庭院,这也是他最迷人之处,有一种大隐隐于世的气魄和胸怀,大自然透过一方庭院,进入宅邸之中,盆栽,假山,树木,花草,走廊,阳光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住在町屋之中有一种细腻的美感。 #
当然,町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私人寓所,町屋的前面大多是商店,这作为一种开放性设计展现了町屋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人们在商店里交流商业讯息,喝酒吃喝打闹空间步行街,分享见闻,讨论时政,上至富商大贾下肢平民脚夫都能在町屋前的商店或者茶馆里看到他们的身影,从视觉可达性来说,町屋简洁直观毫不抽象,相比于容易使人迷惑的后现代主义雕塑而言,町屋有着非常明显的视觉标识。而从实体可达性来说,人人都可以走进町屋说出自己的需求,询问对方的看法,体现了公共空间的自由交互功能。从抽象意义上的可达性来说,町屋自身独特的美感也在吸引着市井平民。从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町屋有着明显的私人空间属性和公共空间属性,然而这看似相互矛盾的特质在町屋上有着完美的融合,它及保存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属性,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统一设计的完美典范。
总结
#
京都都市与文化的融合重点在于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在保护历史遗迹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统一,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统一。在具体的措施上,京都始终非常注重利用法律法规来界定古代和现代的文化界限,限定现代化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保护传统文明的独特韵味。同时也注重文化自豪感的塑造,主张培养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氛围。总之,以文化为竞争力,造成了京都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
京都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既界限分明又相互融合,既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心灵的纯净,又注重空间利用上的公共属性,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一点可以说是与其他城市较为区别的地方。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混淆传统与现代的,私人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的错误比比皆是,在现代化浪潮和大规模资本力量的冲击下,中国的古城保护和建设工作呈现了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而京都的古城保护和现代化文明建设有着较为典范的意义,中国古城保护和建设工作过程中可以借鉴京都历史文化的经验,保护京都的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