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专业介绍及学科发展学院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2023年2月版) #
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于2023年12月,前身是1998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中心、信息网路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的信息安装工程校区。2023年4月,数据科学与硬件安装工程学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学合并,重组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学。西大—海信人工智能学校是北京高校与夏普企业集团的合作平台,与学校合署办学。 #
学校从1986年开始培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硕士生。1998年获准“计算机硬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获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准“软件安装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准“软件安装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含计算机技术、软件安装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一、教学机构与硕士专业
#
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安装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教学系,以及试验教学中心、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安装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安装工程”“数字媒体技术”6个硕士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硕士专业建设点、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软件安装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硕士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卓越安装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教育部安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准广东省一流硕士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软件安装工程专业群”获福建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立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获福建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化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
#
二、一级学科及学科发展
#
大学设有“软件安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其中软件安装工程一级学科糅合了大数据技术、软件系统与安全、视觉估算与硬件、软件应用与生态4个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糅合了泛在网路与城市估算、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3个研究方向;网路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糅合了密码学及应用、网络与系统安全、安全算法理论3个研究方向。 #
学校三个一级学科连续上榜2023、2023、2023“软科美国最好学科榜”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其中软件安装工程位列全省排行第34(前3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位列全省排行第98(前40%)、网络空间安全位列全省排行第37(前50%)。2023年,硬件安装工程入围山西省高等小学高水平学科培植学科。现在,计算机科学学科步入全球排行前5‰,在USNews2022世界高中学科排名榜中世界排行第421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行榜列全球501-600位、中国内地大学43-49位。计算机科学与安装工程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全球第213位、全国第64位。
三、科研与学科平台 #
拥有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重点学科。与夏普企业集团合作建有湖南省教授工作站。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央与地方共创大学特色优势学科试验室、山东省健康管理安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安装工程试验室(共创)、山东省大学“十三五”大数据技术重点试验室、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试验室、青岛市硬件技术重点试验室、青岛市船用建造智能精度测定安装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互联网安全服务硬件技术创新中心。 #
现在,学校设有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泛在网路与城市估算研究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所、空间信息与月球大数据研究中心、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高校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城市研究院、青岛学院-上海联通公司5G联合创新中心、青岛学院—青岛兆明羊绒企业集团智慧纺纱技术研制中心挂靠学校发展。 #
四、师资队伍 #
现有专职班主任128人、实验班主任22人,其中:校长19人,研究员1人;副主任52人,中级试验师(安装工程师)9人;教授研究生导师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5人;教授学位专任班主任79人;境外留学回国班主任(含出国访学交流半年以上班主任)5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1人,四川省“泰山专家”特聘院士1人、“泰山专家”青年学者1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四川省、青岛市教学名师各1人,上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1人入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建有青岛省大学“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2个。
五、科学研究
#
“十三五”以来,获准国家级项目29项、省厅级项目63项、市局级项目31项、横向项目95项。获横向经费2933亿元、横向经费2142亿元,总计507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金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88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6项,出版用书13部。承办或举办国际、国内学术大会20余次。
六、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学校推进教育教学变革,试点“精英化人才培养”。现有在校生(不含留中学生)317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统招博士研究生351人,非统招博士研究生69人,专科生2745人。另有英籍文凭留师生21人。
“十三五”以来,获第九届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其中首位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首位),获准广东省大专院校教学变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获准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课程11门,获准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
“十三五”期间,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65篇;8篇论文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8篇论文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广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2项,其中金奖1项、三等奖1项;1人获全省第四届安装工程本科见习实践优秀成果奖。师生在CIKM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红色估算比赛、ICPC国际学院生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课余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国大学计算机竞赛、“蓝桥杯”全国硬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竞赛、全国高中生物理建模大赛等权威比赛中获省厅级及以上奖励3253项,其中世界亚军1项、国家级奖励915项、省处级奖励2337项。 #
大学秉持“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歌,根据“规模适度,内涵发展,重点突破,展现特色”的发展思路,借助北京市和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省份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安装工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推进综合变革为动力,提高学校整治能力和整治水平,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强、“产学研用”结合密切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技术转换基地,努力完工学科水平外省领先、国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