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考试动态 >

马冬昕:我人生的A面与B面

2024-01-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引言

北大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中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结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北大的时侯,这种结业生留下了如何的故事?她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么有趣的经历?明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学长学姐们述说最真实的生涯故事。 #

马冬昕,2008年步入复旦学院物理系攻读大专,2011年获得大专生特等奖学金(当初一共5人得奖)。2012年开始硕博连读,2023年,获得研究生特等奖学金。今年入职复旦学院物理系,任助理院长、博士生导师

#

我人生的A面与B面 #

我人生的A面,变得十分顺利:2008年保送步入复旦学院物理系读大专,2011年获得大专生特等奖学金,2012年保送步入复旦学院物理系读直博,2023年获得研究生特等奖学金;2023年博士结业以后,赴英国伦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今年初,入职复旦学院物理系,兼任助理院长、博士生导师。 #

但是,我人生的B面却并非这么。 #

我人生的B面,以前无数次出现情绪波动。 #

大一新生入学以后,有一段时间,我每晚半夜躺在寝室的床上,用棉被遮住头,默默哭泣,由于思恋故乡,由于水土不服,更由于恐惧不安,不晓得自己能够适应学院阶段的学习生活。在系内新生干部座谈会上,你们一一述说入学以来的所思所想,我也吐露了自己的忧虑:周围朋友有不少是国赛的金牌、银牌得主,而我只是省赛银奖,保送生考试成绩仅比投档线高出0.5分,是名副虽然地“擦线”进北大,不晓得会不会赶不上你们呢?

#

补习员用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鼓励我,说:“只要你坚持努力,总会渐渐进步的,一年赶不上你们,就用三年、三年。”我半信半疑,但左思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劝说自己,放平态度,将担心转化为行动。平常早出晚归,尽量多去寝室上自习,有学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找老师、助教答疑。偶有消遣,也会约上新认识的好友遛弯、聊天,或则出席各类社工、社团活动,积极适应学院的学习与生活。

#

获得大专生特奖,保送硕博连读以后,我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我为自己之前取得的好成绩而倍感高兴;另一方面,我也由于看到周围“学习再好也没用,科研不一定能做好”的声音而心生愧疚。遭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大四下学期开始做毕设以后,我的学习状态深陷低潮:每晚上完课,浮皮潦草地做一会儿实验,就早早地回到寝室,窝在笔记本前看电视剧、打游戏。回想当时,我看的,都是老掉牙的电视剧,毫无新意;玩的,都是笔记本系统自带的“扫雷”“空当接龙”之类的游戏,十分无趣,但是,我还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玩了两个多月,课题进展缓慢,人也变得萎靡不振。 #

导师看出了我的异常,在一次组会以后,专门找我谈话。在获知我的担心以后,导师对我说:“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好,说明你足够聪明和刻苦,基础知识也扎实,这么,你在科研上就是有潜力的。步入研究生阶段,不仅聪明、勤奋之外,也要讲求技巧:好好做实验的同时,还要多看文献,积极思索学术问题,才能做好科研。” #

在导师的鼓励下,我渐渐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做实验、看文献的时长和效率,总算渐入佳境,顺利领到了博士学位,并有幸获得了研究生特奖。 #

我人生的B面,以前无数次想要中途舍弃。 #

我的博士课题是“可升华离子型铱配合物的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从科学意义来说,可以解决传统材料设计的困局问题,实现对材料化学物理性质的调控;从知识产权方面,则可突破别国把握的核心专利限制,具有战略意义。导师告诉我,这个课题难度很大,之前几次让中学生尝试,都无果而终;并且,这个课题真的很重要、很有趣,建议我试试。 #

初生山羊不怕虎。在导师的鼓励下,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先上网查了资料,看了文献,发觉整个领域当时仅有一篇研究论文,5年前发表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刊物上,然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报导。这使我倍感好奇:那么久的时间里,莫非这一领域真的没有任何进展吗?于是,我给这篇论文的通信作者写了一封短信,寻问后续怎么。对方很快回信了,表示“这个课题确实很难”,而且,也不妨一试。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开始尝试:设计合成各类材料,提纯以后,再进行化学物理性质表征,研究材料是否可升华…… #

没想到,这一试,就是整整五年。我刻苦地工作着,失败的结果却写满了我的实验记录本。这使我倍感挫败,逐步认识到科研的不易与艰难,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看着周围同级的博士生同事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论文,我有些坐不住了,寝食难安,就几次三番找导师,提出更换课题的想法。导师对我说:“你如今早已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不往下做,多可惜啊。你要不再坚持半年吧,假如待会儿还是做不下来,俺们就换方向!”

#

我半信半疑,但确实也不甘愿就这样舍弃,于是,根据导师的建议,继续做了下去。总算,在尝试了7种材料体系以后,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后的几年里,我合成了近百种新材料,制备了近千个有机发光元件,撰写了18本、近4000页的实验记录。它们摞在一起,像小山一样,详尽记录了我的点滴努力,让我倍感塌实和沮丧。

#

博士结业以后,我独自一人,抵达澳洲悉尼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组节奏快,工作忙,我每晚早出晚归,上放学路上,往往一个行人也没有,只能看到流浪汉。她们有的缩在墙角熟睡,有的躺在排气口采暖。无论艳阳高照,还是下雨下雪,无家之人一直形单影只,流浪如斯。我每每路过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就心生怨恨、感同身受。她们其实是无家可归,而我却是有家难回,这使我感觉忧伤,孤单像乌云通常,映照在我的头上。 #

初来乍到的一个夜晚,我在中学附近遛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天暗了,起风了,还下起了鹅毛下雪。我在黑灯瞎火中迷了路,只能凭着大致的记忆,顺着每位方向走走看,就这样,长途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系馆。我又累又冷又饿,惊魂甫定,一进办公室,就忍不住哭上去。师弟师姐听到了,纷纷走过来开导我,往我手里塞了各类饼干,说:“吃点东西,心情就好了!”

#

友谊和时间都是良方。在海外飘泊久了,我渐渐和师弟师妹熟悉上去,也习惯了这些孤寂而繁忙的生活。合作导师要求严格,为了推进实验进度,我常常早上5、6点钟就到实验室工作,有过埋怨,也有过委屈。倦了,就在心中赌咒立誓“做实验好惨,我再也不做科研了!”然后,去体育馆跑个步,游个泳,释放一下压力;困了,就趴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憩片刻,之后,喝一杯奶茶,或则吃一个甜甜圈,继续工作……在内心深处,我把对祖国、对北大、对亲朋好友的想念之情,都化作努力工作的动力。“早日学成回国”是这些年里,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

去年年初,我如愿回到祖国,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青年班主任。我认为幸福,能和昔日敬爱的老师共事,在园子里教书育人,实在是三生有幸;又深感愧疚,不晓得自己能够顺利渡过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在未来的学术公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面对全新的压力与挑战,恐惧扑面而至,我一直磕磕绊绊地继续前行着。

#

这就是我人生的B面。似乎有人会说,在你眼里,“努力”二字,如同轻描淡写,还算是B面吗?我想说的是,努力只是一种生活心态,并不是每天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虽然如今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我对大多数事物早已产生稳定、清晰的认知,还是会时常遭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出现情绪的波动或状态的起伏。恐惧、惶恐、沮丧、倦怠……这些困惑,我也常常感受,也为之烦恼。并且,那又怎样?我们都是凡人,只要整体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即可,没有必要苛责自己像挂钟一样精准,像苦行僧一样生活。

#

A面是花束与笑容,是荣誉与掌声。B面是泪水与挣扎,同样是珍稀的心路历程。我记得自己合成的第一种发光材料,它在紫外灯的照射下,发出了美丽的光芒。那一刻,我与发光材料“一见钟情”,真深切切地展现到了科研之美、化学之美。我记得这些迎着朝阳迈向系馆的夜晚,这些在实验室里渡过的清晨,这些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日子。历经艰辛的时光,能够产出学术成果,这使我更加相信,在勇攀科学高峰的征途上,会有陡峭崎岖的大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景色。

#

A面是我,B面也是我。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而真实的我。由于,成长是连贯而起伏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也没有一蹴而就。但与此同时,每一分努力都不会枉费,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默默埋地下伏笔、积蓄力量,有朝一日生根出芽,像花朵一样地盛开,成就生命的传奇。

#

来源|职业发展中心

#

编辑|龚昕冉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