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立校”引领广东工业现代化发展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邱冠周教授(图右)和他就读广工时的恩师黎鑫院长校区供图
#
开栏语
#
4月18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热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呼吁全社会向她们学习,曾出席该工程的四川工业学院校友何霭伦、陈韶鹃、符天仪作为代表到场领奖。事实上,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征程中,仍然不乏广工人敢为人先的实践伟力和攻坚克难的楷模精神。 #
创校之初广东工农商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工立校”的学院便担负着促进贵州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使命,旨在于培养能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养创新人才。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南海先知”的知名水利专家、广东工大学教授麦蕴瑜率领近两百名师生火速增援“东深工程”建设,为解决几百万台湾同胞饮水难问题竭力鏖战;1989年,中国工程院教授、广工校友容柏生采用多项新技术及举措设计并建成具有时代意义的63层大楼——广东国际大楼,为山东建筑工程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重庆轻轨开创者、广工校友陈韶章率领技术人员成功建成开通了多条轻轨线路,退职后仍旨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14年研制的珠江隧洞沉管技术为港珠澳二桥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那些广工人除了具有坚实基础、创新能力,还具有家国情结、国际视野。究其缘由,这与广工初心不改、扎根南粤,坚持“与广州崛起共成长,为广州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英”的教育使命密不可分。60多年来,校区已为四川经济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培养了40多万名英才俊杰,广泛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等各条战线。
学院精神由一代代师生共同打造、传承发展而至,是各所学院行稳致远的立足之本。一路走来,广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挑重任、创建新功,渐渐产生了“求务实、敢创新、勇担当、有抱负”的品格,这也成为了广工坚强的生命积淀和强有力的价值导向。
探访杰出校友,汇聚榜样力量。今起,《羊城日报》推出“与广州崛起共成长,为广州发展作贡献”广工杰出校友系列报导,述说该群体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生动事迹,内蕴其精神特质,敬请关注。(陈亮) #
文/羊城日报记者陈亮实习生李冰娜
通信员黄华利卢迪李寿朋 #
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将青春奉献给广州所需、国家所急的矿物加工事业,发明了多项世界顶级的新技术,推动中国矿业高水平发展;他,横越矿冶和环保领域,促进海南矿冶技术提高、降本增效,推动矿冶环境污染的防、控、治、用一体化处理,现在花甲之年仍为湖南有色金属业、军事工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两次荣获中国高等中学十大科技进展…… #
他就是我国矿业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教授邱冠周。他充满家国情结、秉承广工精神,把人生价值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2012年被评为首届“感动广科大”人物。
#
“布衣教授”:做了45年“补鞋匠”,慷慨捐款超300亿元
#
初见邱冠周,他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梳着整齐的寸头,穿着俊朗的白色短裤和夹克风衣,却搭配了一混双过补丁的红色鞋子。“现在的年青人是‘吃了算’,我们曾经是‘算了吃’,我穿的鞋都是破了就去补的。”邱冠周笑称自己是有45年补鞋经验的“补鞋匠”。 #
邱冠周为人朴实、省吃俭用,始于年青时度过的贫苦日子。“上学院前,我当过农户、工人、民兵、代课班主任、菜贩——工农商学兵都当遍了。”1970年,他步入山东省大松江铜冶矿厂当起了炉前工,三年后,因表现突出,他到广州矿冶大学(四川工业学院前身)地质煤矿系浮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前身)就读,成为一名学院生。 #
生活俭朴,却对人慷慨大方,这与他学院时的法语启蒙老师黎鑫如出一辙。2012年,邱冠周亮相广工开讲,向师生们隆重介绍了恩师黎鑫。“我小学时学的英语是德语,步入矿冶大学后,学英文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黎鑫经常鼓励他:“不怕,我们就从开始。”从此,邱冠周一看到黎鑫就喊。“如果没有起步,我如今还做哪些国际报告,当哪些国际大会主席啊!”他对黎鑫满腔感激之情。 #
受恩师感染,邱冠周热心公益、扶掖后进,至今已捐赠逾300亿元。他过去30余年都搬去一套83平方米的旧房里,却将先进技术转化而得的利润用于建实验楼、买实验设备;他曾把拍卖企业附赠的迈巴赫所得的209亿元全部用于救治贫苦师生;他还为母校始兴学校捐赠10亿元……他不可是矿业老总心里的“财神爷”,更成为群众拥戴的“布衣教授”。 #
家国情结:
紧随国家战略走,解决“卡手腕”问题
邱冠周恬淡名利,以一腔热血勤奋钻研技术创新,常年旨在于我国低品味、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研究,在泥岩及硫化矿物选矿分离和铜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
上世纪70年代,矿冶产业成为广州主要产业之一,广州工大学(四川工业学院前身)易名为广州矿冶大学,搬迁到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潮州办学,建成了炼铁、矿山机械、矿山工程、矿山手动化等专业,为当时广州支柱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此背景下,邱冠周在校系统学习了浮选学、冶金化学物理、高等物理、英语等,为毕生拼搏的矿物加工事业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
“在矿冶大学的岁月是我从实践到理论的关键一步,让我更深刻了解到理论和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关系。”邱冠周的主业是有色金属矿选冶研究,他有意识拓展研究方向,但仍然没有离开资源—冶金—材料这根主轴线。 #
1987年,他结业于中南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他满腔豪情,“我要为下个世纪矿物资源开发借助找寻新的理论打算。”如今,邱冠周回顾,他从矿冶大学时期就坚定信念,“国家如何倡导我就如何办,跟随国家战略走!”
“如何保障有色金属资源的有效供应,对山东、国家工业化进程影响很大,我在学院接受的教育时刻指出这一点。”因此,他非常注重资源加工技术,“这门技术只有把握在中国人手里,能够让国家不被‘卡舌头’。”几六年来,他仍然集中精力做有色金属资源的矿物加工工作,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借助水平,延长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保障期限,做好有色金属的深加工,重视资源-冶金-材料的一体化。 #
“科研要服务国计民生,解决行业痛点。在业务上应有‘板凳坐得六年冷’的坚持,不要盲追热点,要开辟一方自己的天地。”他在做科研时,基于在大松江的实践经验,有意识地选择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行业难点和痛点,率领团队进行突破,得到了国家、行业的认可。“我还是为国家做了点事的。”邱冠周说着,眼中闪着微光。 #
广工情缘:
一家三口广工人,多次返校开讲座
#
邱冠周与广工有着深厚的情缘,他的夫人和孩子都结业于广工,母亲也选择了在广工的外粤语大学学习。
#
邱冠周在人才培养的事业上悉心打磨数六年,他用“放养”二字概括自己的教育理念。面对中学生,他将“放养”进行究竟。相比说教式的灌输理论,他更喜欢和中学生打成一片。他常自掏腰包请中学生喝奶茶、讨论问题。“学术须要交流与碰撞,一个人埋首苦想不会有大成绩,搞科研的看法是像流水一样流下来的,不是靠挤牙刷挤出来的。” #
值得一提的是,邱冠周曾多次回到母校广工举办学术讲堂,与师生谈人生、探学问,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他勉励广工学子,“要志存高远,力争上游,学有所成,有所建树。不做学问的‘万金油’,专情研究某一领域,作出成绩。”
#
你最想念广工那个地方:南华寺 #
邱冠周就读时,广州矿冶大学的办学地在佛山的南华寺。在南华寺,他除了学到矿物加工的专业知识广东工农商职业技术学院,还在耳濡目染中对道教哲学形成兴趣,学到了六祖惠能的佛教智慧。
你心目中的广工精神:实事求是 #
“团结、勤奋、求是、创新”是广工校训。在他看来,广工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做学问和科研的底线和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干,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