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期货从业 > 考试动态 >

知微事见:河南遭遇极端暴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2024-02-1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2023年7月20日以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多地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郑州、新乡、鹤壁等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铁路、公路、民航运输受到严重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险情,防洪形势极其严峻。 7月29日下午,河南省召开第八次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发布最新防汛救灾情况。 郑州地铁称,7月20日暴雨期间,郑州地铁五号线沙口路站附近被洪水困的列车乘客紧急疏散过程中,14名乘客死亡。截至8月2日16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然灾害管理系统,本轮强降雨已影响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3个乡镇1453.16万人。 此次灾害已造成302人死亡、50人失踪。 。 #

2、渠道分析

#

河南的极端暴雨引起了网络的巨大关注,成为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通过搜索主流搜索引擎的搜索指数和主流信息平台的传播指数可以看到,7月20日至21日两天内出现多个舆情高峰。7月20日14:00左右,话题#郑州的大海来看我#成为微博热搜话题。 起初,舆论对此持嘲笑态度。 随着暴雨来势猛烈,防汛部门发布等级调整通知,舆论对暴雨更加关注。 7月20日晚,随着“郑州地铁5号线车厢多人被困”事件,公众对河南暴雨的关注达到顶峰。 随后,“K226次列车请求紧急救援”、“常庄水库洪水泄洪,通知郑州中牟县做好疏散准备”、“郑州地铁全线停运”等救灾、灾害预警信息非常受欢迎。 #

本文图片均来自第三方平台“智维视健” #

根据主流媒体报道和微博平台数据获得的高频词,“河南”、“郑州”、“大雨”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此外,“救援”、“紧急”、“防洪”、“物资”等关键词也是本次通讯中出现的高频词。 舆情主要关注暴雨现场情况、抢险救灾工作、捐款信息、防洪预警等。 #

媒体报道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5家主流媒体参与了该事件的原创报道。 报道内容重点介绍灾区人员伤亡和救援情况以及中央各级部门对防洪救灾工作的指示。 同时,媒体还重点报道紧急救援现场、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物资等相关信息,在高压紧张的舆论氛围中传递温暖的力量,给予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和人文关怀原则。

#

随着灾情的发展,负面舆论逐渐浮出水面,声音主要集中在城市排水系统、官方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 媒体对此报道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对此次灾难进行了后续反思。 澎湃新闻发布题为《河南暴雨启示:特大暴雨我们该如何应对》播客,从防灾角度思考如何应对特大暴雨; 第一财经发表《郑州5年海绵城市建设失败了吗?》 专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国科学报发表《暴雨面前别谈“海绵城市”》,回应人们对郑州建设“海绵城市”的质疑;央视新闻发表《题为《灾后重建不亚于抗灾大考,必须高效、公平、公开、透明》的评论指出,“灾后重建工作必须高效、公平、公开、透明”。透明才能令人信服。” #

3.回应舆论 #

发布会持续进行,主流媒体到场率高 #

7月20日河南遭遇暴雨袭击后,河南省气象局于当天6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18:00,河南省防汛防台风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四级提升至二级。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时00分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赶赴现场协助抗洪抢险工作。

#

7月21日凌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紧急专题会议,研判雨洪形势,进一步部署河南防汛救灾工作,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当天下午3点。

#

7月21日上午,河南省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加强防洪救灾监督执纪的紧急通知》,严禁迟报、隐报、漏报重要防洪救灾情况。灾害信息。

#

7月21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通报河南省防汛救灾情况,并就群众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

截至7月2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召开8次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最新防洪情况和救灾应对情况。

#

总体来看,河南暴雨灾害发生后,各地迅速组织抢险救灾。 中央各级部门及时下达防汛救灾工作指示,省市各级主要领导迅速行动。 政府救灾信息传播做到公开透明、反应及时,在海量网络舆论中获得话语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信息到达率较高。 #

主流媒体在此次灾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通报灾区救援和人员伤亡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二是选取灾难中有温度的故事进行报道,引发公众情感认同,稳定舆论。 此外,他们还积极传达求助信息。 澎湃新闻客户端立即开通“河南大雨·寻找失踪者”求助信息频道,人民日报新媒体开通“河南大雨紧急求助频道”,体现了媒体在灾害中的作用。 沟通中的责任与担当。

#

河南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迅速部署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并通过各级政府新媒体向社会公布情况。

#

消息尚未完全证实,郑州地铁已被推到风口浪尖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事件中,郑州地铁多次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

据郑州新闻联播报道:7月20日下午6点左右,郑州地铁五号线昙坦寺站至沙口路站隧道内积水,乘客已安全疏散。 据郑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7月21日凌晨报道,郑州地铁疏散500余人。 经抢救无效,12人死亡,5人受伤(均已送往医院)。 据澎湃新闻报道,不少网友向澎湃新闻记者反映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截至7月21日下午,乘坐所谓地铁5号线的亲友仍下落不明。对此,郑州地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所有被困乘客已全部救出。已被转移至安全地点。 网友反映的实际情况与郑州地铁的情况报道不符,引发微博等社交媒体广泛讨论,但郑州地铁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23日凌晨,澎湃新闻记者跟随民警从郑州地铁5号线沙口路站隧道步行至站台及隧道口,试图寻找失踪人员。 7月23日白天,地铁5号线失踪人员家属希望地铁尽快重启搜救行动。 郑州地铁回应称,预计24日抽水完成后将进一步开展救援行动。 可见,对于地铁5号线是否还有失踪人员,郑州市相关部门和地铁公司尚未做出正面回应。不过,警方和地铁公司对于后续救援的回应已经证明7月21日报道的消息称“乘客已安全疏散、全部疏散等”。 发布时并未得到当局证实,留下了较大的舆论发酵空间。

#

当地救援队第一时间报告了灾情

#

澎湃新闻注意到,“郑州地铁积水”事件发生一周后,7月26日,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在微信公众号“山西消防”披露,郑州地铁两站之间出现积水。郑州地铁5号线儿童医院站。积水情况:积水750米,最大深度6米,初步估算约5.9万立方米。 《山西消防》也发布了现场画面:7月20日的特大暴雨过后,被淹的地铁5号线变得一片惨淡。 昔日的辉煌和清洁已不复存在,车站内到处都是污水。 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也宣布郑州地铁受损。 据微信公众号“四川森林消防”7月25日消息,金水路地铁黄河路站积水3万多立方米,最深处已溢出。 平台高约1.3米。 积水面与向外排水口高差近40米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距离600至700米。 最先披露该路段积水情况的人并非郑州市相关部门和地铁运营公司,而是支持郑州救援队的新政媒体。 救援队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凸显了他们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救援方式上,更体现在向公众展示公开透明的救援场景,减少谣言和不确定猜测的空间。 相比之下,郑州市相关部门和地铁运营公司值得反思。

#

后期舆情响应明显加快 #

在救援后期,面对群众的谣言和建议,郑州有关部门明显加快了舆情回应速度。 #

据《郑州发布》7月27日发布的报道,地铁5号线“7.20事件”中已有14人不幸遇难。这意味着,所有在“7.20事件”中失联的人均已被确认死了。 针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空车运行,被大雨浸泡的地铁5号线车厢正在被检查”的谣言,《郑州发布》7月28日辟谣称,这些都是不真实的。 他们还汇报了目前郑州地铁线路的维护和恢复情况。 #

同样在7月27日,部分遇难者家属和市民自发来到郑州地铁5号线沙口路站B1出口献花表示哀悼。 据第一财经报道,“鲜花周围设置了黄色塑料墙,导致前去吊唁的遇难者家属和市民无法进入纪念地。最终,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塑料墙被堵住了。”那天晚上,墙壁被打开了。有一个缺口。” 此后,“纪念地的黄色塑料墙被人为拉长,但仍有一堵墙没有被封堵,市民仍可自由祭奠”。 回应“地铁口人为设置了围墙,防止纪念”。 对于这一事件,郑州地铁集团通过郑州当地媒体表示,已在沙口路站设立纪念办公室,为市民祭奠提供便利,这对于消除此前的“人造墙”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对于灾后重建和恢复问题,河南省和郑州市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回应。 7月31日,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有河南网友通过网络提出灾后河南应“多做‘栗子工程’”、“强化城市规划功能”的建议。 留言次日,河南省和郑州市均作出回应,网友对回复评价为“非常满意”。 可见,灾后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比灾前更加重视舆论。 及时回应也可以消除公众的怀疑和不满。 如果这个阶段提前推进,谣言和公众的不满是否也能消除舆论呢? 更少或更低呢?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