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盯准行业需求-国内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引言:教育的根本责任在于人才培养。培养经济社会、行业企业所须要的大量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则是全省所有职业高校在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过程中,必须高效高质量完成好的共同任务。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步入新技术阶段的时代,我国职业高校如何回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行业企业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性人才,既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相关高校必须一再提醒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重大命题。明天,我们刊发此版,就希望对于高校和行业的人才培养产生另一个思索的视角和实践的切口。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盯准行业需求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层出不穷,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抢占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现,逐渐步入了从规模大迈向质量优,走向实力强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变革施行方案》明确强调,职业教育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中学、专业布局,着重培养高素养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
因应于新要求,就须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中学和专业布局,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于行业用人需求,促使供需有效对接,推动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从而引导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进而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以确保职业高校对于行业的人才需求,能接得住、培养得好。 #
职教人才供给与现实需求仍有差别 #
2014年以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全省48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完成了74个《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高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的研发,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重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举办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觉了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才供给总体不足,存在供求总数与结构失衡问题。一是不同行业人才供求数目匹配度不同。多数行业人才供给缺口很大,既有发展态势迅猛的云估算与大数据等新兴行业,也有工作特殊或坚苦的渔业等传统行业,前者还面临专业招生增长和在校生规模较小的问题。二是部份行业人才供求层次结构不匹配。依照大专及以上、高职、中职界定,不同行业技术技能岗人才学历结构分别呈橄榄、金字塔、倒金字塔等类型,且总体趋势是未来人才需求学历层次上移,高职、本科需求比列持续减小,与目前中高职层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不完全匹配。如医学检验行业专科、高职人才供求基本平衡,中职供小于求。三是部份行业人才供求规模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如渔业、水利等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某(几)个专业,其他专业开办点数少、规模小,与相关岗位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第二,多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少数有一定误差。一是专业结构体系和企业岗位群需求不匹配。如渔业、硅材料、冬季体育等行业产业链延展拓展,高校现有专业群覆盖不了相关岗位需求。二是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有的区域供小于求,有的供大于求,有的持平。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华中、华东和华北地区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态势显著;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域供需基本平衡。北上广深等云估算大数据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较多,但广州、合肥、天津等地区人才供给不足。
第三,培养目标总体明晰,定位还不够精准。一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逐渐清晰,相关新设专业(方向)定位还待明晰,培养方案还待完善。二是适应传统产业变革升级,有的专业定位未对接岗位职责及时调整。如对接现代渔业“技术服务+营销”的新模式培训机构专科,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还待转向培养水产种植与技术服务为主的专门人才。三是企业更关注中学生的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应用能力。如高分子行业觉得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缺乏适应岗位变革升级变化的能力素养新要求,高校应培养中学生应用新材料、大数据应用以及红色化工、行业文化认同等职业素养。 #
第四,多数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度较好,少数针对性不够。一是针对智能制造机械、数字出版等行业新设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培训机构专科,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误差,“拼盘式”专业核心课程较多。二是不适应岗位专业性和复合性发展需求,相关课程比列过低。如为满足渔业行业变革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觉得应降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水产品流通管理等营销类课程。三是课程适时调整和更新不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仍未步入课程。如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缺乏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等内容;医疗器械专业课程缺乏人工智能、可穿戴、增材制造等医疗新技术内容。 #
第五,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疗效达不到要求。一是实训条件落后或数目不足,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48.39%已建轨道交通实训室的职业高校实训室已落后,难以满足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二是工学结合有难度,不能有效举办实训教学。许多职业高校的理论教学比重较大,企业现场实习和实际业务实训的频次和总课时太少,不利于培养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技能。三是高校师资力量亟需强化。如互联网金融专业部份班主任缺少最新专业技能,而企业由于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等诱因,不乐意对高校班主任进行深层次培训,限制了班主任“双师”素质提升。 #
高校需优化专业群结构、规模和内涵 #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联系,所以职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内在诱因必须与行业需求的外部发展紧密衔接。换言之,企业和职业高校在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中有着共同的责任和目标。企业应主动将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列入企业发展价值链中,高校应推进产教融合,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积极举办产学研合作,打造全方位合作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高校应当结合当前行业人才需求现况和高校的专业群实际情况,积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须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更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
第一,适应行业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专业培养规模。针对硅材料、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或新业态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增设新专业。针对渔业、高分子等坚苦行业招生萎缩的现况,适应岗位新变化,优化专业内涵;加强中学生捐助力度,扩大定向培养规模,提高专业吸引力。结合云估算与大数据、数字出版等行业的区域人才供给匹配情况,合理调整区域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 #
第二,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合理建立专业体系。对接现代渔业、智能制造机械等行业产业链延展,扩大专业群覆盖面,优化专业体系,合理定位各级培养目标,通过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技术性、应用专科的工程性,系统建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在学历提高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高,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特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按照水利、模具、冬季体育等各行业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行业资源优势,根据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适当限制的思路,通过支持重点区域和扶植薄弱地区相结合的形式,服务区域产业定位,合理规划各层次专业布局、结构规模和目标定位,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专业群。 #
第四,推进产教融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共办专业机制。加强行业指导,促进企业深度参与,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法,不断创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育人模式。对接行业用人需求,充分发挥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作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促进行业商会、用人机构等第三方举办职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
第五,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行业文化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中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对接职业岗位新变化,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扩大引进美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强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举办好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施行和考评工作。落实“1+X”证书制度,强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中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第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设施设备水平,构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别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实训基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力度,落实专业班主任企业实践制度,提高双师能力;加强聘用兼职教师数目,优化专兼队伍结构。搭建产学研合作有效平台,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从职业指导、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实训实习等方面给以职业高校支持。 #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