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青年教师生活条件(图)
昌邑市教育局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上级党委有关要求,认真聚焦“四风”问题昌邑市教育局,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抓农村教师队伍、抓教育共同体、抓划片招生、抓标准化建设、抓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举措,推动城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
一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青年教师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小学每校新进一名音体美教师计划,2014年,全市农村小学共招聘音体美教师44名,为每一所农村小学配备音体美教师1名,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启动实施了农村青年教师安居工程,制定了《昌邑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单身教师食宿管理的实施办法》,确定了柳疃、龙池、下营3个镇为试点乡镇,为单身教师分别视情况提供廉租房、周转性住房等,对食宿分散的学校,由镇街区统一安排集中食宿,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目前,全市农村青年教师安居工程已经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强化区域内的沟通交流。坚持召开联席会议与学校例会,定期研究共同体建设管理问题,促进各成员学校的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各共同体召开校长联席会议36次,召开学校例会55次,极大推进了校际管理经验交流和校内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入实施教育干部定期交流轮换制度,2013—2014学年,有近180名干部教师参与交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机制,每学期开展2次共同体课例研究活动、1次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1次共同体优秀教案交流展评专题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同步发展成长,各共同体学校修订完善了 “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建立起适应共同体同步发展的 “一训三风”。坚持联动评估评价,将共同体的各项工作全部纳入综合督导评估,实行全方位、捆绑式、联动考核,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奖励共同体的依据。
#
三是努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及划片招生的问题。针对城区学校存在的大班额难题,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整合,奎聚中学整体搬迁至新建的育秀学校,对外国语小学、一实小、二实小、奎聚小学、都昌小学等市直和城区学校重新进行划片招生,严格按照片区进行招生,严把入口关,城外学生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准到城区学校就读,要求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接收借读学生;同时规范转学程序,强化学籍管理,优化办理流程,规范档案管理。目前,城区学校基本达到省定班额标准,规划到今年,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
四是扎实推进校舍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为按期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各镇街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强力推进。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校舍标准化建设工作台账,将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镇街区,明确完成时限、时间节点和具体责任人。截至目前,新建学校3处,新建面积38549平方米;中小学旱厕改造工程2013年规划项目学校为5个,2014年规划项目学校为19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
五是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结合“智慧昌邑”整体建设要求与目标,积极进行“智慧教育”工程建设。对教育城域网进行了提速改造;对昌邑一中、育秀学校、外国语学校和职教中心等学校进行了数字化学校工程建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内部改造工程,加强硬件的配备改造,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配备水平,实现了全市所有学校“百兆光纤校校通”、“多媒体资源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学生用机达到每百人拥有计算机10.2台。在昌邑教育信息网上建立了“教育资源”专栏,连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潍坊市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昌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网上共享;利用“电子书包”系统,为一位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平台。
六是凭借优质民办学校优势,扶持带动薄弱公办学校发展。积极采取“社会投资建校、政府支持师资、收费保障运转、部门协调监管、资产学校所有”的混合制民办学校办学模式昌邑市教育局,有力促进了民办教育发展。为切实发挥好优质民办学校的带动作用,从今年5月份开始,外国语学校、潍水学校、文山初中、峻青初中及新建业学校等5所优质民办学校,按照1所优质民办学校扶持带动2所以上薄弱公办学校发展的“1+2”模式,分别跟夏店初中、夏店小学、青乡小学、北孟一中、龙池初中等12所薄弱公办学校建立了潍水学校结对帮扶共同体、新柳青教育共同体、峻青教育共同体、辅成教育共同体、知行教育共同体、阳光教育共同体等6处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