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知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西北军的一些零散部队退到了山西,经张学良整编,组成了第二十九军。 #
1930年4月,蒋、冯、阎之间爆发中原大战。 #
战争初始,西北军一度势如破竹,但由于晋军作战不力,逐渐陷入困境。 #
9月,一直坐山观虎斗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通电拥蒋,随即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反蒋联军失败。
吉鸿昌、梁冠英、焦文典、葛运隆、孙连仲等部相继投蒋。
#
庞炳勋、孙殿英、刘春荣等部脱离西北军。 #
西北军余部约六七万人在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童玉振、孙良诚、秦德纯、赵登禹、张维藩等人的带领下,退入山西,名噪一时的西北军就此分崩离析。 #
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
同年6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
扩展资料: #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然而,日本并没有就此罢手,反而步步紧逼,试图越过长城,进犯华北地区 #
日军 *** 8万余人,分别从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发动进攻。
#
面对重兵压境,国民 *** 命令二十九军负责喜峰口、罗文裕方面的防务,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担任总指挥,驻守通州、蓟县(今蓟州)一带。
为了表示与敌决一死战,他把家眷送到天津,并写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
战斗最先在喜峰口打响,战况异常激战,喜峰口几度失而复得。 #
为了就近指挥,军长宋哲元、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都来到了三屯营子前线指挥所。 #
当时在潘家口等地与日寇激战过程中,第225团伤亡惨重,团长刘振三急电张自忠请求支援,张回电说:“有一个人打一个人,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官顶不住枪毙官,兵顶不住枪毙兵。 #
要与阵地共存亡。 #
”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当时,二十九军的将领和士兵都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轻伤不下火线。 #
当有将领劝受伤的赵登禹不必亲自前往,他则佩刀拄地,跃然而起说道:“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
最终,经过5天激战,砍杀日军3000多人,击退日军的进攻。
日本的《朝日新闻》惊呼:“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
天津《益世报》发表社评《喜峰口的英雄》,称赞二十九军,“喜峰口这次胜利,我们沾这班英雄们的光,又抬起头来了。 #
十九路军淞沪一仗,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人;喜峰口的几仗,使我们中国人还可做人了。” #
然而,日军并不甘于失败,他们决定改变进攻方向,试图把罗文裕当成突破口。 #
当时日军的策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表面上佯攻喜峰口,暗地里却将主要兵力运至罗文裕,企图从这里突破长城防线。 #
1933年3月16日,敌我双方在罗文裕展开第一天激战,毙敌1000多人,我军也伤亡700多人。 #
第二天日军又调集步炮兵五六千人,再次发起进攻二十九军大刀队,意图攻占山楂峪口,截断我军。 #
在二十九军大将刘汝明部将士的拼死抵抗之下,最终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
其时,有受伤士兵大呼“敌以枪炮,我以大刀、血肉也能战胜日寇,我二十九军即使全体战死,日军也需费许多时日及弹药。”
甚至连日方也承认中国军队“其奋勇程度前所未有”。 #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军人,尽管敌人有大炮飞机,我军只有土枪、大刀,我军依然能够一次次逼退敌人的进攻,坚守住阵地。 #
说到长城抗战,就不能不提大刀队,说到大刀队,就不能不说天津的韩慕侠。
#
韩慕侠是天津静海县(今静海区)人二十九军大刀队,与武术大家霍元甲是同乡,曾在南开中学教授武术。 #
周恩来就于此时跟随韩慕侠习武。 #
韩后来到张学良军中训练武术团,利用形意五行连环枪的枪法训练刺杀,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
最终大刀队在喜峰口战役中发挥很大作用,并因此声名远播。
#
当时上海的作曲家麦新,还专门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了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传诵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