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知识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你知道吗?

2023-01-1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古体诗和近体诗如何区别? #

古体诗的概念: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如何写古体诗,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

#

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

#

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 #

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

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

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

中国代表文学种类? #

一、 诗歌

#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

1、古体诗 #

又称"古诗""古风"如何写古体诗,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

2、近体诗 #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

3、律诗

#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

4、绝句

#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

5、楚辞

#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

6、新诗

#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

7、歌行体

#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

二、赋 #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

三、骈体文 #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

四、词

#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

五、小说

#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

1、志怪小说

#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

2、轶事小说

#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

3、传奇小说

#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

4、话本小说

#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

5、章回小说

#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

6、谴责小说

#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

7、演义小说 #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

六、散文

#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

1、古文 #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

2、记

#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

3、古议论文体

#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

5、序、跋

#

6、赠序

#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

7、史传

#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

8、报告文学 #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

什么合为近体诗?

#

近体诗,指唐朝形成的格律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这种诗体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和绝句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近体诗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有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不过也有超出此数的。

#

近体诗形成于哪个朝代? #

唐代

#

具体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 #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

谢邀。 #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什么分为律诗和绝句?

#

这其实是一个中国古诗词的基础问题,只不过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

#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的原则就是看这首诗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体诗,不遵守的就是古体诗。

#

古体诗因为没有规则要求,所以相对比较笼统。我们只要搞清楚一首诗不属于近体诗,就可以划入古体诗范畴。

#

近体诗的规则是清楚的,正因为规则的约束,所以近体诗下的几种格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和命名。

#

在共同遵守平仄关系的律句规则下,四句五七言的近体诗,我们称之为“律绝”,分别称为“五绝”、“七绝”;八句五七言的近体诗,我们称之为“律诗”,分别称为“五律”、“七律”;超过八句,十句以上的近体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即“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

所以,按照题主的问题来回答的话,答案当然是近体诗。 #

但是又不那么精准,因为近体诗除了律诗和律绝,还有排律。

#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题主的问题中问的是律诗和绝句,实际上绝句的概念又比律绝要大,并不从属于近体诗。因为绝句是指四句成诗的作品,并不涉及到近体古体之分。

#

也就是说绝句就是四句的诗,它又可以细分为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绝,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体诗,我们称之为“古绝”。 #

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而律诗就是近体诗,二者之中覆盖面不同,不能对等放到近体诗下,所以这个提问本身就不精确。

#

当然,一般人讲绝句,可能就是指五绝,虽然有正确的可能,但是并不精准。

#

举两个例子,《登鹳雀楼》和《江雪》都是五言绝句,但是《登鹳雀楼》是律绝,我们能称之为“五绝”,而《江雪》押仄声韵,不属于近体诗范畴,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绝句,但它却是一首“古绝”——我们如果用“五绝”来称呼它,就是错误的——因为“五绝”是五言律绝的简称,而不是五言绝句的简称。

#

当然如果你学习过平仄专栏,我们就知道近体诗中其实还有一种仄韵近体诗,即押仄声韵,却遵守平仄“替、对、粘”关系的作品,我们也能称之为近体诗。如果《江雪》是仄韵近体诗,那我们也就可以称之为“仄韵五绝”。 #

实际上仔细分析的话,《江雪》还真是一首仄韵的折腰体五绝。

#

但是这里面的平仄知识,就远远超出了这个问题的回答范围——也许哪天有时间,写个图文详细分析。

#

但是这其实是一种知识考据,于诗歌艺术本身而言意义不大。

#

我们只要能分清楚近体诗、古体诗就算不错,能够知道近体诗分为律诗、律绝和排律(注意都有个“律”字),而绝句却分为律绝和古绝,那就已经超越了大批在网上胡标乱写的“诗人”了。

#

当然,你也可以做一个随心所欲,根本不在乎格律的诗人。写现代诗也不错,不必生搅古诗词这趟浑水。

#

诗为心声,本来就没规矩。规矩都是后来定的。 #

从心所欲者,向来就不需要底线束缚。

#

古体诗到近体诗的演变过程? #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于唐代。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之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近体诗。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它产生于近体诗之前,唐人称之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作古体诗的。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