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机构派出记者随军报道侵华战争可以追溯到上海事变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在14年抗日战争其间,日本新闻机构抽调记者随军报导侵华战役可以溯源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次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次上海事变),如朝日新闻社发行的《满洲事变写真画报》、《上海事变写真画报》(共两辑)和大阪每日新闻社发行的画报《上海风波》。封面上都非常标注了“特派写真班摄影”或“特派员摄影”。
正如朝日新闻社的编著绪方竹虎在平型关战役爆发后所言:“随军相片报导是满洲事变(九·一八)以来的产物,(卢沟桥和西安)事变一爆发,朝日新闻社就派遣了数十名摄影人员和百余名随军记者一起前往支那南北战场。那些相片全部聚在一起估计库房都放不下,随军记者的活跃和劳苦,与日清日俄战争那时相比,会有完全宛若隔世之感,虽然不需要报社的自嘲,但就相片报导而言,日清日俄战争之时自不必说,即使在德国战役当初,也是绝无仅有、非常少见的,摄影者列在军伍之间,身披枪林弹雨,应能拍到战场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在前,丝毫看不出摄影者与士兵有那里不同。实际上我报社早已丧失了两名在前线最勇敢的朋友。” #
相比于文字类随军记者,“写真班”或“映画班”的“特派员”更容易在阵前被流弹击中。从《读卖新闻社》发行的两种单行本图册之一的封面上可以见到“特派员决死摄影”的副标题,该写真帖的序言里写道:“尽忠的日军推崇‘一死报国’,我记者提倡‘一死报导’。”
#
1937年10月下旬发行的《日支事变画报 上海战线》封底(见右图),图中戴白帽者即为《读卖新闻社》摄影部校长真柄,除用照相机照相外,他曾使用摄影机在平津战场的最前沿阵地近距离拍摄激烈的战报。 #
事实上,当全面侵华战役一开始,日本的多家主流媒体迅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东北和北京的战场前线进行随军报导,并不是自发的“报国”行为。舆论动员作为美国的总体战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久又有了逐步升级。1937年8月24日,近卫第一次议会通过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推行纲要》,推行“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继而“实行彻底的国民实践”,国家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管控成为了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助推器和对内侵吞国民理解与支持的稳定器。同年9月,陆军省施行了《报纸刊登事项许可与否的判断要点》,其中规定但凡对国军不利的报导和相片均不得登载。 #
充当“新闻报国”急先锋的纸媒估计非首尔和釜山的朝日新闻社莫属,东京日日和东京每周新闻社也不遑多让,而东京国际情报社则肩负了兼向西方国家进行宣传的任务。接下来,笔者就先以这几家媒体对淞沪会战的报导为例,对她们发行的刊物分别做简略的梳理。
《朝日画报》之“战线写真花絮”
#
发行所:东京、大阪朝日新闻社。周刊,每册34页,定价25钱。
由东京朝日新闻社和大阪朝日新闻社联合发行。每周一期,用主要篇幅报导侵华战役,剩余部份报导美国国外新闻和国际新闻。八·一三北京战事一开,1937年9月1日发行的《朝日画报》封面标题“北支战线写真”在匆忙之间来不及改动,于是该期画报(特辑第六报)就先把首页顶部的标题改为“日支战线写真”,也首次将东北战场与广州战场的报导次序做了前后对调。这些战线写真以战场相片为主,配以少量的新闻专稿,如第六报中的《海军炮击军队的猛斗》和第七报中的《战线非常通讯——战火中的北京战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战役宣传的疗效最大化,朝日新闻社鼓励读者把《朝日画报》之战线写真花絮用作“皇军慰问品”,寄送给“陆军恤刺史”或“海军恤总兵”,用《朝日画报》充当纽带淞沪会战简介,把美国国外的读者与前方士兵及其家属联系上去,这一做法首见于报导侵华战役的日刊。
#
《朝日画报临时增刊》 #
发行所:东京、大阪朝日新闻社。半月刊,每册34页,定价25钱。
东京和福冈的朝日新闻社为了更系统、全面、深入地跟踪报导北京和东北的战事,在《朝日画报》周刊此外,还同步出版了《朝日画报临时增刊》的半月刊,通篇报导中美战事,不兼具美国国外新闻和国际新闻。这样,朝日新闻社就可以同时通过两份刊物对侵华战役做滚动宣传。 #
作为季刊,为防止与正刊重名,把“战线写真”换成了“事变画报”,期号从第几报改为第几辑。其中,第一、二辑名为“北支事变画报”,编辑第三辑时因广州开战遂改名为“日支事变画报”,从第四辑起定名为“支那事变画报”。 #
相较其他的美国报社,朝日新闻社抽调了更多的文字记者,所以报导更有深度,不全凭战场图片抓眼睛,每期都有固定栏目:“支那事变日志”,细化到近两周内的每周战报,内容最多时占用了接近两页的整版。 #
同时还有深度报导重要战斗的新闻专稿,例如: #
《弹丸雨下,地雷爆发,决死白襷队一马当先——敌前上陆先发队出席》——8月23日发稿
#
《凄怆!罗店镇功略 八日间唯有死斗——永津部队长的札记》——9月2日发稿
#
《宝山城功略的血战 四骑士决死的城壁爆破》——9月6日发稿 #
《率先攻入复旦大学——殊勋的谷川军队》——10月24日发稿
《四行仓库——八百之敌如囊中之鼠(瓮中之鳖)》——10月30日发稿 #
《苏州湖畔(奏响)的凯歌–烟幕下敌前渡河成功》——10月31日发稿
《杭州湾敌前上陆的创举》——11月17日发稿
此外,本刊图文结合密切,每篇专稿均伴有多幅战场图片,每张图片旁都给出了拍摄日期和具体的信息,从第七辑起愈发注了“特派员”即拍摄者的名子,这是其他画刊所未见的。其中,有极少量的图片标有某甲“特派员的决死摄影”(见右图),应该是在前沿阵地近距离拍摄的鏖战场面。 #
除了上述的《朝日画报》及其临时季刊,朝日新闻社在战时还发行了其他一些非刊物类的衍生品,比如系列专辑:《支那事变写真全辑》共六册,于1938年3月发行。“上海战线”为其中的第二册。如朝日新闻社的编著所说:“将这些具备代表性的相片按战争进行分类、编辑,让读者倍感战线如同即在眼前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的战尘。”专辑杂志《上海北支战线美谈》第一辑、第二辑,内容有所谓“战线的骑士座谈会”和“上海的敌前上陆座谈会”。
《支那事变画报》
#
发行所:大阪每日新闻社和东京日日新闻社。旬刊,每册31页,定价20钱。 #
作为美国的全国性纸媒,大阪每日新闻社和东京日日新闻社联合发行了《支那事变画报》,其发刊密度仅次于札幌、大阪朝日新闻社的《朝日画报特辑—支那战线写真》和《朝日画报》的临时增刊《支那事变画报》。
该刊以图片和战局介绍为主,深度报导的新闻专稿较少且篇幅较短。每期的封二都无一例外地刊载北京和东北的战局情势图或战局介绍。围绕重要的战争节点,提供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战场合照,最典型的实例莫如“白壁之家”攻防战,画报用连续18张图片配以文字对鏖战过程进行了拆解。另外,也有不少战场相片是事后摆拍的,比如“宝山城总防御”的爬梯登城相片。再者,该刊还多次呈现战场上的非战斗画面,比如美军士兵在战斗间隙的休整状态,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中国部队的阵地工事和包括坦克在内的各类落入敌手的装备。为了给侵略军戴上仁义之师的假面,日本军官装模作样地在镜头前“善待”俘虏与农民。 #
《国际写真情报 The 》之“日支大事变画报”
#
发行所:位于东京的国际情报社。月刊,每月一号发行。每册约60页,定价1元20分。 #
该刊早在1927年就根据中国法律在加州洛杉矶的邮政注册为二类电邮,它所针对的受众应包括数学国家的读者和日侨。
#
多数图片的说明是日、英双语,凡是竖排的日语,《国际写真情报》都根据从左往右的阅读次序排版,与其他日刊相反。封面均为急剧黑白图片,内页也多黑白图片,尤其是惯用对开的两整页刊载急剧图片,视觉冲击力更强。与其他侵华战役主题的日刊相比,《国际写真情报》的开本规格最大,纸张色泽更好,售价也最高。兼有少量的关于英国本土和英国(德、意)的时政,比如“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议”,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会面等等。 #
《世界画报》之“日支大事变号”
#
被国际情报社称为《国际写真情报》杂志的“姊妹志”和“普及版”。月刊,每月一号发行。每册约70页,定价60分。
#
该刊部份图片与《国际写真情报》共用,比如1937年12月1日发行的第四辑的封面和封皮图片就取自同日发行的《国际写真情报》的内页图片,其中,日军配戴防毒面具的图片说明中诬称美国陆军施法臭气。封面和封皮均为急剧黑白图片,而其他类似刊物(包括《国际写真情报》)的封皮一般为广告。内容文字全部是英文,没有英语;因为是普及版,幅面规格比《国际写真情报》小三分之一,价格减半,在台湾的受众更广。由于某些战时刊物具备一定的实时性,为避免泄密军事绝密,当刊载的战场相片牵涉地名、部队名、军舰名时,一律隐去并用“00”替代。
除了台湾各大报社出版的写真类刊物和单行本以外,日本美军还有不少自己编撰的写真帖,但基本都是非卖品,其中能看到一些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见不到的战场相片。例如: #
海军省的《支那事变庆祝写真帖》中有不少俯拍相片,鸟瞰“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本部”、中国船舶“黄浦江闭塞”、金山卫登录、中国陆军的阵地—黄浦江对岸阵地、白茆口附近的阵地。
伊东部队的《支那事变庆祝写真帖》有大量有关滕县战役的内容,分门别类地诠释了战争的各个侧面,包括防御与攻占、中国陆军的各类类别的攻击阵地、战场地图和全景相片、阵地上的有线电话布置和无线电通信、野战库房、伤员救助等等。以蕰藻浜战斗为例,写真帖除了给出了从空中拍摄的战场全景照,还附有蕰藻浜附近(南至大场镇,北到杨行镇)的具体地图(1:15000)。在战地摄影中既能看到河堤边美国陆军设置的“铁条网”等障碍物,也有日军工兵队的造桥作业。根据书中的分阶段作战进程表可以掌握蕰藻浜战斗的时间节点: #
1937年9月25日-10月4日,左岸地区作战; #
10月5日-10月11日,蕰藻浜渡河战; #
10月12日-10月27日,右岸地区作战并向苏州河方向“追击”。
综上所述,从美国在侵华战役其间出版的写真类杂志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淞沪会战的方方面面: #
战役进程阐述和战局情势图;
各阶段的重要战斗:诸如徐家汇巷战、罗店“白壁之家”、蕰藻浜阵地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等;
#
无处不在的战场:巷战的街垒工事,野外的战壕,岸边的炮台碉堡等;
#
多军种协同作战:日本陆军(舰载机、陆战队和导弹)和海军的协同,步兵和战车、炮兵、工兵的协同等; #
双方的武器装备:飞机、军舰、坦克装甲车,各种炮,轻重机关枪,地雷等;
日本参战的各军武将:海军:陆战队,航空队,第三战舰;陆军:步兵师团,工兵师团,野战炮兵联队,战车中队,通讯队等
日军的后勤保障:工兵,弹药和军粮的运送,战场通讯,野战医院,野战库房等;
日军的侦查工具:野战陆军观测台,热气球,军犬; #
日军的单兵武器:步枪、军服(海军陆战队与海军差距明显)、盒弹匣、钢盔、防毒面具、水壶、饭盒、防蚊头罩等;
#
遭战役受损的建筑:市政府、大学校园、商务印书馆等; #
战时租界内的状况:如中行、公司在沿街的木门前堆起沙包墙; #
中国部队的外型:摘引自战时出版的美国画刊;
#
掩饰战役暴行的“亲善”举动:日军的音乐伍长给农民演唱声乐,装模作样地帮村民干劳作、给农民分发食物,假意帮俘获检测身体等。
由于不同报社的随军记者被派驻到不同的军队,所以各报社的刊物类画报所刊登的图文都各有注重,不会重样。现在若果将不同报社在同一时段的画报置于一起比对,很多场景可以互相补充,尽管其中的大部分图片是按照战时的宣传目的而刻意选购下来的,但多多少少还是才能从美军的角度还原出一些淞沪会战的战报,比如方式多样的作战种类:既有城镇的巷战,也有市区的野战,不仅有陆上逼抢,更有海、空惩处,比东北作战(北平、天津地区)更立体化和多元化:除了在华北地区常见的“堑壕战”和“攻击战”以外,还牵涉到“市街战”(如松江、闸北),“渡河战”(如走马塘、苏州河),“敌前上陆战”(如吴淞、虬江锚地),“空中战”(如8.14空战)。淞沪战场惟一缺乏的估计就只有“山岳战”了。――以上作战种类引自那时读卖新闻出版的写真帖。除此之外,日军还单方面推行了毒气战。 #
比起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战场相片,报道中用词的煽动力估计有过之而无不及:“凛然、豪胆、凄绝、悲壮、决死、壮烈、勇猛果敢、疾风迅雷”等等贬低国军的单词,在文中比比皆是。而对于美国陆军,则常用“顽强”来比喻。大阪每周和东京日日新闻社的《支那事变画报》第9辑“上海战役”中对照给出了双方的被俘数量:截至1937年10月23-24日,中国部队被俘61700人,日军被俘5173人,双方的被俘数量比高达近12:1!另据松井石根杂记,截至10月28日,上海派遣军总战死数量总计6528人(其中有禁卫295人)。尽管很多数字或许可信,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陆军在付出了很大牺牲的同时也波及了德军。 #
以上讨论的那些战时杂志的主要受众包括美国本土市民淞沪会战简介,在美国的日侨和作战的军官,还有中国等国家的境外人士。当年,在战役进行的同时,以这么诸多的写真类杂志进行视觉的“饱和轰炸”并配以文字的极尽渲染,对受众的情绪影响会形成叠加效应。除了能鼓动美国国民的战役热情,增强英国军部的声势,某种程度上也会使欧美沙俄望而生畏。连篇累牍的全方位报导展现了平型关战役的空前规模和惨重程度。如果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看到的首先是一座烽烟滚滚、满目疮痍的城市,在这些画报中似乎见不到一个作战中的美国士兵,但从巷战的废墟堆和美军“白襷决死队”的相片中,可以想见美国陆军曾进行过逐屋逐巷的孤军抵御。从美国陆军导弹空袭陆上目标和美国军机对地面目标进行狂轰滥炸等合照中,可以想像美国陆军在没有海空增援的状况下,是以多大的死伤代价来顶住国军连续三个月的逼抢。当时的《朝日画报》在广告中宣称这些战役画报值得永远存留,殊不知所有的罪行都由此留下了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