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是孔子提出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
1、“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
#
2、原文见《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教育对象是不分类别的。有,作语首助词,无实义。在孔子以前的殷周时代,教育由官府掌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官学。 #
3、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创私学,只要奉上一定数量的学费有教无类是谁的观点,都可被接纳并给以教育。“有教无类”即是凡有求教于我的,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等,我都教育。这一教育平等的理念,对我国及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有教无类是谁的主张
“有教无类”是孔子主张的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思想。它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有教无类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孔子也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并且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多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直沿用至今有教无类是谁的观点,比如比较耳熟能详的就有“经邦济世”、“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等等,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