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适时预调微调

2022-11-2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资料图片)

——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 #

开局“十三五”权威访谈(6)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赵姗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直接关系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

“十三五”时期为什么把创新宏观调控摆在突出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应着重把握好哪些基本原则?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 #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势在必行 #

中国经济时报:“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宏观调控摆在了突出位置。为什么创新宏观调控有如此紧迫性和必要性?

#

张军:过去十年我国宏观调控总体上做得不是很好。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通货紧缩之后,已经进入一个较为强劲的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并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性增长能力。到2005年便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由于2005年以后没有在宏观调控上做到位,使得2007年的经济“更”热,宏观经济不稳定,当年GDP增长了14.1%。于是,从2007年开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内容一直被列为第二年中央经济任务之首,但显然没有太大决心。在紧接着的2008年,又搞了“四万亿元”刺激。经济本来就很热,需要降温、需要调控,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控。

#

十多年来,对总量调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在2005年前后经济过热的时候,学界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经济过热,需要调控;另一种认为经济只是结构性的过热,行业“有冷有热”。特别是2007年经济全面过热的时候,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观点,认为“结构性过热”不适合用总量政策来调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和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

应该说宏观调控手段系统,过去十多年来,整个经济还是过度依赖需求的刺激,导致经济总是出现较大波动。同时又没有在需求管理上把握住机会,至少2005年和2007年这两次都是深度调整的机会,但都没有把握住。2008年“四万亿元”的大规模刺激就把这个问题“掩盖”了下来。2010年以后,政府才开始下决心调控经济,但过去积累的一些问题想在短时间内完美解决显然没有那么容易;想在短期内消化掉由于过去需求管理失误而引发大量无效投资和过剩产能也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巨大就是过去十多年需求管理上的失误引发了供给侧上的结构性问题时时得不到解决造成的。由此,“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才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管理(需求管理)的方式方法。 #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目标需要一定政策独立性

#

中国经济时报: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

张军:宏观经济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为确保宏观经济不出现大起大落,需要很多审慎的宏观管理政策。当前政策有很多创新工具,这当然很好,但我国货币政策还是要把稳定宏观经济、防止通货膨胀、控制货币超量发行等作为目标。 #

应当看到,央行很多宏观调控政策在时间上和力度上的把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务院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调控难度就更大了。怎样在经济出现过热时能够形成共识?实施调控还是不实施调控,实施什么力度的调控,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益之间博弈、妥协的结果。所以有时会让宏观管理的政策打折扣,有时会错过最佳时机。 #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目标还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独立性,减少利益集团对其的干预。国务院各部委之间、央行各部门之间应寻找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不要所有的问题都放到国务院层面上来协调。这样对调控的执行效果很重要。 #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应着重把握好哪些基本原则? #

张军:最重要的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现在的确比较复杂,其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受到美国经济的影响。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金融政策要有一定的开放,这样相互之间进行牵制。现在一个好的势头是:最近两年,央行在调控流动性的政策上进行大胆创新,比如PSL(信贷质押再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及定向降准等,包括现在正在试行的信贷资产质押贷款等。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工具执行的效果是可以优化的,还可以更加精准,做到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结合。过去货币政策都是总量政策,很难体现结构调控的色彩和目标,现在其实是可以做得到的。 #

在我看来,创新宏观调控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结合。当前,更加精准、具有明确的结构导向的货币政策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未来宏观调控创新的基本方向。

#

尽量用货币和财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

中国经济时报: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新的政策调控框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张军:除了国际上一些通用的宏观调控思路、做法,我国的宏观调控应当不断减少行政性调控,不能一味重复过去行政干预的做法,尽量用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财政手段当中更多的要靠政府开支和税收政策来调控。这种做法在过去出现过一些成功的经验宏观调控手段系统,但也带来很多失败的教训。 #

中国经济时报: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的过程中,法治力量如何体现?

#

张军: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和货币当局,核心就是货币当局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过程更多是一个由行政来拍板决定的过程。有时候彼此之间的权、责、利其实是没有分得很清楚。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什么情形之下,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可以有权自主地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在什么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是要在更高层面上,由国务院来拍板。 #

总之,只有把政府的行政当局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各自权、责、利大体上能界定清楚,才能减少货币政策执行过程当中的低效率状况,也才能减少货币政策在行政过程当中受到一些部门利益牵制的情形。

#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