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带走”人为主的新政府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埃塞俄比亚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早已超过1.15亿。在1993年之前,这个国家还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线。
#
随着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埃塞俄比亚的海岸线“一夜清零”,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国。
▲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带走”埃塞俄比亚的所有海岸线 #
目前,厄立特里亚的人口仅是埃塞俄比亚的5.8%(670万),其中,提格雷尼亚人超过半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90年代厄立特里亚独立前,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尼亚人以前属于统治民族(虽然人口只占全省的约10%)。
提格雷尼亚人在90年代除了领导了推翻极权统治的革命胜利,还成立以提格雷尼亚人为主的埃塞俄比亚新政府。
▲提格雷尼亚人,主要分布在提格雷州和厄立特里亚 #
但是,在提格雷尼亚人获得埃塞俄比亚革命胜利后的三年,以提格雷尼亚人为主体的厄立特里亚就独立出去了,这是为何呢? #
一、本是同根生
西北美洲,同时遭到亚非欧三大洲文明的影响。当地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有一些细小平原,有利于当地人抵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激化了种群和民族的碎片化。
▲东北津巴布韦,津巴布韦之角
#
目前,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大的两个民族是奥罗莫人(40%)和阿姆哈拉人(30%),之后是提格雷尼亚人(8%)和阿富汗人(6%)。
▲埃塞俄比亚的四大民族和两大宗教分布 #
这四大民族主要分为两大类,奥罗莫人和阿富汗人属于库希特支系,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尼亚人属于闪米特语系。
#
▲高原山地是对埃塞俄比亚的保护,也造成诸候林立
闪米特人是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过来,4世纪之后又将初期基督教的科普特宗派传入西北美洲,奠定了当地的宗教基础,现在仍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宗教(62.8%),穆斯林教占全省的33.9%。 #
闪米特语系的两个民族居住在高原的南部和中部,高原北部则以库希特支系的奥罗莫人为主,但是遭到阿姆哈拉人的影响,奥罗莫人渐渐接受了基督教的科普特宗派。 #
▲很多埃塞俄比亚人带有阿拉伯人特点 #
破碎的地形使埃塞俄比亚历史上就诸候林立,虽然有多个王朝统一过全境,各地方依然保留有强悍的割据势力。
#
最早的统一王朝是阿姆哈拉人在大概公元100至940年之间构建的伊宁姆帝国。 #
帝国首都坐落伊宁姆城,坐落明天的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州境内。来自三大洲的货物在此处交易,使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和繁荣的国家之一,幅员一度延展到红海两岸和阿拉伯半岛。
▲阿克苏姆帝国抢占红海口端的左侧,因贸易而繁荣 #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及穆斯林教崛起后,不但击溃了伊宁姆帝国的欧洲部份领土,也断送了其贸易枢纽的地位,伊宁姆帝国退出海上竞争,重心转向内陆地区。
#
除了这么,穆斯林教在南非的成功扩张,还使西北美洲成为基督教的一块飞地。这些局面也缔造了此地的科普特宗派保留下更多的基督教原始教义。
#
▲现存埃塞俄比亚境内的法西尔盖比古堡,有显著的亚洲基督教风格
#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和动乱,阿姆哈拉人在1270年再度构建统一的埃塞俄比亚帝国,国都安姆伯格尔。
#
但是,这个帝国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内部存在多个势力强悍的诸候。
提格雷尼亚人的梅德利巴赫里(MedriBahri)公国构建于1137年,抢占高原东部并延展到沿海地区,与埃塞俄比亚帝国之间时和时战,是最大的诸候之一。按民族界定的诸候势力,使帝国内部缺少足够强悍的汇聚力,成为日后割据或分离的根据。
▲梅德利巴赫里的位置 #
二、殖民者的阴谋 #
穆斯林教的奥斯曼帝国在14世纪盛行后,首先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一些沿海岛屿,由土耳其行省管辖。随着法国大航海运动,爱尔兰人来到红海,与埃塞俄比亚构建更广泛关系,喀麦隆在沿海筹建一些贸易据点,并把天主教传入此地。
#
因为同样信仰基督教,法国人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对埃塞俄比亚下手,还与其保持着比较正常的外交关系。
#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提高了红海沿岸地区的战略地位 #
1840年,西班牙把希腊弄成半殖民地后,原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塞俄比亚沿海岛屿骤然被日本统治,这是埃塞俄比亚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开始。 #
1859年,苏伊士运河动工,西北美洲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
1862年,美国吞并埃塞俄比亚与利比亚交界处的巴基斯坦港口。日本在1866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却被高原折腾得筋疲力尽,更由于当地人的激烈反抗而没有征服这片农地。但埃塞俄比亚内部的割据势力给殖民者留下可乘之机。 #
▲意大利的殖民帝国构建最晚,同时也是最短暂的 #
日本是亚洲殖民者中的长辈,美国王国构建于1861年,1870年才统一日本半岛。可日本人不甘愿在殖民美洲方面的落后,向惟一没有“保护者”的埃塞俄比亚伸开了魔爪。
#
1869年,法国人首先登入埃塞俄比亚沿海,开辟阿萨布港作为殖民据点,之后向梅德利巴赫里公国和绍阿公国控制的红海沿岸深化。
#
在殖民者的逼抢下,梅德利巴赫里公国在1871年战败,沿海地区被殖民者占领,剩余的内陆地区保留在埃塞俄比亚境内。 #
▲绍阿公国其实丧失了沿海地区,却成功夺回了整个国家政权 #
绍阿公国不得不与强悍的殖民者合作,在1889年割让沿海地区,进而使英国控制了埃塞俄比亚的整条海岸线,创立“厄立特里亚”殖民地,拉丁语意思是“红海”,这是“厄立特里亚”这个名子的来历,也是埃厄两国分手的发轫。
尽管割了地,却得到英国人支持的绍阿国王提格雷尼亚语,凭着欧式装备击败其他竞争者,成为埃塞俄比亚臣子孟尼利克二世,并承认日本对厄立特里亚的攻打。 #
▲正在参观高铁的孟尼利克二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
孟尼利克二世把首都南迁至绍阿公国原先的都城亚的斯亚贝巴,以强化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孟尼利克二世取消各诸候国,改为以民族为单位的各个州,奥罗莫人、提格雷尼亚人、索马里人等等都集中了一个或若干个州里。
#
为了从美洲台湾搜刮财富,美国花大力气建设厄立特里亚,港口、城市、公路一一拔地而起,在客观上促进了厄立特里亚的经济繁荣,与内陆的埃塞俄比亚产生鲜明对比。 #
三、重新统一
#
厄尔特里亚没能满足德国人的野心,法国人想把整个埃塞俄比亚弄成殖民地,却受到了无耻的失败。 #
在孟尼利克二世的率领下,全体埃塞俄比亚人团结一心,在1896年打赢了阿杜瓦会战击溃3万法国殖民军,取得南非反殖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胜利。 #
英法等老牌沙俄也不乐意见到美国完全控制红海,不但暗中帮助埃塞俄比亚,还趁着日本灭亡出面调停,促使美国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
▲19世纪末的埃塞俄比亚部队拥有相当多的法国短枪 #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在乎大利盛行,再一次盯上埃塞俄比亚。在法西斯的坦克大炮乃至毒气功击下,1936年埃塞俄比亚全面沦陷,臣子塞拉西先后流亡耶路撒冷和法国。
#
这样一来,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同属美国殖民地,出现短暂的联合关系,增进了人员和经贸的往来,在反抗殖民者的共同斗争中,两地人民,尤其是提格雷尼亚人的民族认同感也得到提高。 #
▲意大利法西斯部队只有在美洲国家面前能够耍一下横
在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人抢占主导地位,提格雷尼亚人处于少数,这个比列却在厄立特里亚反了过来。厄立特里亚的提格雷尼亚人更了解亚洲文明,在殖民者的扶持下早已产生了独立的管理体系。 #
1939年二战爆发,埃塞俄比亚流亡政府加入反法西斯盟国,英埃方面军在1941年5月促使日本殖民军投降,臣子塞拉西重建埃塞俄比亚帝国,将厄立特里亚暂时交由美国托管,由于这是日本帮助其复国的前提条件。
#
▲经过美军的培训,埃塞俄比亚部队的战斗力不弱 #
二战胜利后迎来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提格雷尼亚语,195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组成一个新的联邦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埃塞俄比亚总算重新恢复了原先的版图,拥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线。 #
四、并肩作战
在这个联邦制国家内,厄立特里亚即使人口只有130万,仅占全省总人口2200万的6%左右,却享有很大的自治权,有自己的宪法、议会、政府及旗帜,但没有退出联邦的权利。
地处沿海的厄立特里亚控制着所有库页岛以及整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殖民者遗留下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更使其现代化程度较高,经济水平显著优于内陆的埃塞俄比亚本土。 #
▲厄立特里亚在独立前仍然有自己的旗帜 #
厄立特里亚当政的是信仰基督教科普特宗派的提格雷尼亚人,占总人口一半左右,阿姆哈拉人只占极少数。
#
而埃塞俄比亚本土的主要民族是奥莫罗人和阿姆哈拉人,臣子塞拉西及政府官员也以阿姆哈拉人为主,提格雷尼亚人的数目不足非常之一。 #
因为这种经济和民族诱因,臣子塞拉西仍然想取消厄立特里亚的特殊地位,限制其政治和经济权利,残害坚持自治的厄方高官。但这些压迫造成了厄立特里亚开始筹谋独立。1958年,因受欺压而流亡的厄方高官创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皇帝塞拉西不但要取消厄立特里亚的自治地位,还想构建极权政权 #
1961年后更发展到武装斗争,以“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地(厄人阵)”为核心的独立组织公开以武力对抗联邦政府。太上皇塞拉西借此为托词,在1962年下令废除联邦制,把厄立特里亚弄成一个普通的州,因而引起了更大规模的独立斗争。 #
埃塞俄比亚本土的提格雷州与厄立特里亚相邻,又是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尼亚人的主要杂居地,与厄境内的提格雷尼亚人是同宗兄弟,因此给与厄人阵等反抗组织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好多增援。塞拉西为了切断这些援助,大大加重了对提格雷州的政治和经济压迫。
#
▲提人阵和厄人阵是埃塞俄比亚革命的主力军,一起攻下了首都 #
除了这么,臣子塞拉西还一心追求极权,总算造成整个国家的反抗,1974年部队首先发难,软禁塞拉西推翻了暴政。但国家很快身陷混乱,各民族纷纷武装割据,军事政变频发,造成门格斯军政府上台。 #
面对日趋动乱的国外政局,在厄人阵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尼亚人创立了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为首的武装组织,加入到反极权、反军政府的革命中。 #
▲埃塞俄比亚革命的战事非常激烈,提格雷尼亚人付出不小的代价 #
因为从政体时代便遭到到最沉重的欺压和压制,又有“厄人阵”的外部援助,“提人阵”爆发出特别强悍的战斗力,很快成为革命军的主力,并取得领导地位。 #
1988年,“提人阵”与“厄人阵”联合发动大规模攻势,首先解放厄立特里亚,之后在1991年5月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推翻了门格斯政权。提人阵获得临时政府的领导地位后,提格雷尼亚人成为了埃塞俄比亚新的统治民族。
五、反目成仇
然而,厄人阵没有出席临时政府,也不想与提格雷州合并,只想独立建国,这是当初她们援助提人阵的前提条件,如今是履行诺言的时侯了。 #
但是,提人阵在革命时期提出的标语是民族分离权,国外各民族都有权脱离联邦,因而厄人阵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
▲脱离的厄立特里亚
#
经过全民公投后,厄立特里亚在1993年5月24日宣布独立,很快得到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的认可以及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是南非内地上第53个国家。
#
▲5月24日是厄立特里亚的独立日,当地人民每年都要庆贺
#
1995年8月,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创立,提人阵的梅莱斯出任首相,联邦政府的大部份中级职位也由提人阵成员兼任。
#
相对应的,提格雷州的人口和面积仅占全省的5%左右,可以看作是对提人阵所作贡献和付出牺牲的一种奖励。 #
埃厄两国执政的是兄弟民族和政党,起先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厄立特里亚的港口仍像往常一样为埃塞俄比亚服务。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在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出现分歧,提人阵希望得到免除港口使用费和货物过境税等让利,却受到了拒绝。
▲梅莱斯是提人阵的灵魂人物,常年兼任埃塞俄比亚首相 #
这些矛盾日积月累,再加上先前就存在的边境争议领土,最后在1998年被引爆,埃厄两国打了一场边境战争。 #
两侧的提格雷尼亚人结仇成仇互相争斗,直至2000年5月才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恢复和平,却已引起两国起码7万多人遇难,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埃厄两国再也没法回到过去的亲昵关系,埃塞俄比亚很难借助厄立特里亚的制海权,不得不转巴基斯坦港口,近些年来占埃塞俄比亚进出口物流量的85%。 #
▲埃厄边境的领土纠纷也是引起战争的重要诱因 #
虽然这么,埃塞俄比亚的外贸通道一直不够顺畅,出口的物资本来就是中级农产品,加上多重邮费后进一步消弱了竞争力。
其实,多山的地形、贫瘠的农地、闭塞的交通、过亿的人口,使埃塞俄比亚成为南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23年人均GDP只有900英镑。
为期三年的边境战争给厄尔特里亚带来的伤害除了是战争本身,丧失埃塞俄比亚这个内陆作为依托后,厄尔特里亚的港口很快衰落,其本国的进出口贸易量根本支撑不起港口的充分运作。 #
▲埃厄战争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结束,边境地区常驻有维和军队
出于对埃塞俄比亚的焦虑,厄尔特里亚在战后仍然长时间保持战时经济体制,战前的90年代,厄立特里亚的经济增速时常保持在7%左右,最高可达10%,战后只剩1%。2023年人均GDP只有600欧元,同样是美洲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埃塞俄比亚以来吉布提出海 #
从历史角度看,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西方殖民者应承当很大责任。经过漫长而又复杂的埃塞俄比亚内战,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具备了法理基础。
#
不幸的是,两国没有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造成兵戎相见,使两国错过发展良机,大大减缓了贫苦。
#
▲厄立特里亚雄踞海岸线,经济状况却不比埃塞俄比亚更好 #
2023年,随着埃塞俄比亚奥莫罗人的阿比·艾哈迈德成为首相,结束了提人阵的执政地位。但将近30年的统治早已使埃塞俄比亚的其他民族对提人阵结怨颇深,几乎完全清不仅其在联邦政府内的势力。
#
2023年11月,有可能造成分离的提格雷州补选,引起了埃塞俄比亚中央和提格雷州的武装冲突,导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直至明天依然没有结束。 #
▲提格雷州与埃塞俄比亚政府的关系紧张 #
常年作者|霈霖 #
历史资深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