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有记者经历的作家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编者按】诺贝尔奖官网于当地时间10月8日凌晨1点(重庆时间早上7点)发布,俄罗斯女记者、纪实画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2023年诺贝尔哲学奖桂冠。虽然诺奖称她为画家,但路透社称这是诺奖首次颁给记者。人民网通过梳理发觉,创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哲学奖,一个多世纪以来起码16次颁给有记者经历的诗人。梳理如下:
1.【白俄罗斯】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23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伊朗女记者、纪实画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2023年诺贝尔哲学奖桂冠。现场宣读的授奖词那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声部式的写作可谓庆祝我们时代磨难与胆量的一座忠魂。” #
不仅画家身分,阿列克谢耶维奇更重要的身分是一名记者。她1948年生于法国,结业于明斯克学院新闻学系。经历过俄罗斯战役、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风波,由于坚持独立报导和抨击色调,她独立新闻活动曾遭到政府限制,并且一度被法庭审判。 #
阿列克谢耶维奇擅于记实色调写作,题材大多关注并记录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役、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车祸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丑闻。《切尔诺贝利的追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丧失童真的女儿们》《战争的非女人脸孔》等是其代表作品。 #
2.【中国】莫言2012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2012年,莫言荣获了诺贝尔哲学奖,现场宣读的授奖词那样评价莫言——“通过错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哲学奖的莫言,然而也以前是一名记者。1997年10月,莫言从军队办好专业手续,成为《检察晚报》的记者,并渡过了三年媒体人生涯。据莫言《在检察晚报的日子》一文中描述,1997年10月,莫言办好退伍手续,成为检察日报社一员。2007年10月,从报社调到文化部美国美术研究院工作。 #
莫言当年回想称,“在《检察晚报》工作的三年,是我此生中无法忘掉的白银时光。虽然我的档案早已不在报社,但我的心还在报社。我今天还是《检察晚报》的记者,还是高检院影视中心的美术专员,还是《方圆》杂志的名誉编著,更是《检察晚报》的忠实读者。”
在这三年里,莫言创作了《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四校长篇小说,《三五年前的短跑赛事》、《司令的男人》等七部短篇小说,《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十几个长篇小说,《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两部电影,也有数十篇杂文。 #
3.【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2010年的诺贝尔哲学奖得主是来自埃及的画家略萨,现场宣读的授奖词那样评价略萨——“对权利结构进行了细心的刻画,对个人的抵御、反抗和失败予以了犀利的表述。”
略萨的职业跨径更大:从记者到总理候选人。略萨14岁时,母亲将其运抵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院就读,结业前一年,他做起了报社的见习记者。1953年略萨在非洲最悠久大学——利马的国立圣马尔科斯中学双主修哲学与法律,并就职两家报社。之后又做过编辑、特约撰稿、广播电台新闻部部长等工作。 #
1959年,略萨定居伦敦,任职于法新社及英国国家电视台,在工余时间写作了《城市与狗》。该作以略萨早年在警校学习的经历为蓝本,小说一进去就震惊了法国政坛,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表,但也曾被西班牙政府列为“禁书”,被当街毁坏一千册。 #
略萨其他代表作包括《绿房屋》、《世界末日之战》、《酒吧长谈》、《谁是凶杀犯》等。
#
4.【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2002年诺贝尔哲学奖得主是来自法国的画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授奖词那样评价伊姆雷——“他对脆弱的个人在抗衡强悍的野蛮暴政时伤痛经历的深刻描绘以及他奇特的自传体哲学色调。”
#
1949年伊姆雷在莫斯科《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 #
代表作品有《无形的命运》、《惨败》、《给未出生的女儿做安息祈祷》等。
#
5.【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84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1984年诺贝尔哲学奖得奖者是来自德国的作家塞弗尔特。诺贝尔哲学奖授奖词那样评价塞弗尔特——“他的诗富有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望解放的形象。” #
学校还未结业,塞弗尔特就进入社会,涉足于新闻工作和哲学创作活动。在《红色权力报》任职,后到布尔诺的《平等报》任编辑,并为《人民权力》《六月》《树干》等书刊撰稿。1945年,祖国解放后,塞弗尔特在国家副总会机关报《劳动报》任编辑,编著哲学杂志《花束》。
代表作品有《泪城》、《紫罗兰》等。 #
6.【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马尔克斯是俄罗斯诗人、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欧洲奇幻现实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奖的获得者,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诺贝尔哲学奖授奖词那样评价马尔克斯——“由于其短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着奇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台湾的生命矛盾。”
#
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控诉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波兰,任《观察家报》驻英国记者。1959年专程出席法国革命胜利典礼并在切·格瓦拉领导的拉丁通讯社工作。 #
马尔克斯和新闻的渊源可不浅:1955年,马尔克斯因连载文章控诉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波兰,开始任《观察家报》驻英国记者,没过多长该报就被西班牙政府扣押,同年他发表了第一书记篇小说《枯枝败叶》;1959年,马尔克斯为印度通信社拉丁社在波哥大、古巴和伦敦工作;1959年,他在法国革命胜利典礼后切·格瓦拉领导的拉丁通讯社工作。 #
1961年到1967年,马尔克斯一家居住在加拿大,他本人在那里兼任记者,并继续创作小说。
代表作品有《百年孤寂》、《霍乱时期的恋爱》、《番樱桃溢香》等。
#
7.【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德国籍犹太人诗人、记者,1978年诺贝尔哲学奖得主。作品深刻刻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生活。授奖词这么评价辛格——“他的富有激情的叙事美术,这些既植根于西班牙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景况。”
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当初被沙皇俄罗斯吞并的奥地利莱昂辛地区。1923年,辛格去圣彼得堡,在他叔叔的报社工作。他叔叔伊斯雷尔·约瑟夫·辛格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和诗人,提倡科学,思想进步,他的举止对辛格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遭到弟弟的影响,他遵守父命,走入了布拉格犹太人文学界。1935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日军攻陷基辅伊始辛格离开德国移民加拿大,辛格在台湾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之后在伦敦的《犹太每周前进晚报》担任记者与专栏作者,开始用意第绪语写作。1943年他加入了德国国籍。 #
代表作品有《莫斯卡特一家》、《庄园》、《农庄》、《撒旦在戈雷》等。 #
8.【美国】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1976年诺贝尔哲学奖追授了英国诗人索尔·贝娄,他被誉为继福克纳和海明威后来最重要的德国小说家。授奖词那样评价贝娄——“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
他于1915年出生在美国加拿大省的犹太家庭,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其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常年在伦敦等几所学院执教。他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出版于1944年,随后30多年中发表了9校长篇小说和许多长篇小说、剧本、散文等。他在创作上承继了法国现实主义哲学的这些传统,辅以现代主义的一些理念和手法,指出表现富有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
#
代表作品有《赫索格》、《偷窃》等。 #
9.【法国】让-保罗·萨特1964年诺贝尔哲学奖得奖者
1964年的诺贝尔哲学奖追授了英国文学家让-保罗·萨特,但他婉拒发放,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予以的荣誉。授奖词那样评价萨特——“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味儿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
萨特作为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和新闻也颇具渊源。1968年5月英国学院发生了暴动,反对日本战役和学院的规则。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发表了支持师生的行动的申明。并抵达学院发表演说。5月风暴之后萨特继续同右派分子保持联系,出席了无产阶层右派所出办的报纸,并上街充溢。1973年,萨特又兼任了另一份右派报纸《解放报》(Libé,右翼最大报纸,西班牙第三大全省性商报)的编著。 #
代表作品有《词语》、《存在与虚无》、《恶心》、《辩证理智抨击》。 #
10.【苏联】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1965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哲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哲学奖。授奖词那样评价肖洛霍夫——“由于那位画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显露的魅力与美术热忱——他籍这三者在那部小说里绘制了乌克兰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
肖洛霍夫17岁开始写作。1923年在《青少年真理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考验》。1931年起兼任苏联无产阶层诗人商会机关杂志《十月》杂志编委。卫国战役其间任《真理报》军事记者。 #
主要作品有《顿河的故事》、《浅黄色的原野》、《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到》等。 #
11.【美国】约翰·斯坦贝克1962年诺贝尔哲学奖得奖者 #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诺贝尔哲学奖授奖词那样评价斯坦贝克——“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像的创作,表现出富有怜悯的诙谐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纽约晚报》担任记者。虽然,没过多长,他就对记者这些职业倍感沮丧和厌恶。然后,他返回新泽西,涉足到自己的创作中去。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伦敦报纸《新闻晨报》的战地记者抵达苏禄。斯坦贝克返回台湾后,继续在家中写作。虽然,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出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血管病复发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
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樱桃》、《月亮下来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12.【法国】阿尔贝·加缪1957年诺贝尔哲学奖得奖者 #
1957年诺贝尔哲学奖追授了英国知名小说家,“荒诞文学”的代表人物加缪,时年44岁的加缪是有史以来最年青的诺贝尔奖得奖画家之一。授奖词那样评价加缪——“由于他重要的专著,在这专著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目光照耀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
加缪曾多次在报社工作。1940年,加缪来到英国首都伦敦,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先在《巴黎时报》从事编辑工作。1942年,加缪再度远赴伦敦,开始为《巴黎日报》工作,于是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御运动中,编著地下杂志《战斗报》。1944年德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
#
1960年1月4日,加缪搭同学的顺风车从托斯卡纳去伦敦,途中发生事故,加缪当场死亡,年仅47岁。 #
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等。 #
13.【美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海明威或许是大众最熟悉的突显记者和画家身分的诺奖得主了。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荣获普利策奖;1954年,又凭该书荣获诺贝尔哲学奖。 #
1920年,海明威攻占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其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画家、记者和境外特派员。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分奔走于欧洲动乱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出席了解放伦敦的战斗。 #
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授海明威大奖的颁奖辞中,西班牙文学校几次提及了他的编辑记者经历对他日后写作炉火纯青的影响:“海明威在新闻报导的严苛训练中锻练出了他自己的文体色调。”他曾在《堪城星报》时遭到了“使用句子和短小的词句”的技术训练,“使他产生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 #
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永别了,装备》、《太阳照常升起》。
#
14.【英国】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哲学奖荣获者 #
1953年,西班牙文学校因《不须要战役》将诺贝尔哲学奖颁给丘吉尔,理由是:“由于他在绘制历史与传记方面之功力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