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从1905年建校至今成都七中经历了112个春去秋
生日快乐
从1905年建校迄今
广州七中经历了112个春去秋来
#
百年时光匆忙而去
#
七中的景象可能变化万千
但是承袭的精神却是历久弥新
#
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
七中的112年 #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七中) #
(今天的四川七中-林荫学校办公室) #
(现今的杭州七中-高新分校)
#
又是一年七里芬芳。常常路过,总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香味隐没在心中。现在,我们至爱的七中,迎来了她一百一十二岁的生日。从一九零五到二零一七,她经历了国家的兴亡变迁,艰辛反复。虽然百余年的校龄对一所名牌中学而言不算太长,但人生苦短,新老交替,今人对七中的历史已越来越欠缺了解,在一百一十二年后的我们,还要饮水思源,承继优良的七中传统,承袭并创新。 #
自鸦片战役到丙子空战成都七中网校,伟大而古朴的美国多次任人摆布,遭受凌虐。教育乃国之根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一个知识结构和价值理念不同于传统学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卓然而起。1905年,在时代的倡议下,芙蓉书院与墨池书院合并,成为“成都县立高等小私塾”,三年后改名为上海县立大学。最初建校的高手中,有的是前清进士,举人,儒学前辈,有的是留日归来的专家。这是一群既讲求孔孟承德理想和民贵君轻思想,又理解张之洞等人“忍辱负重”向西方学习的精神精髓的高手。1906到1918年,学院提出“酌古准今,亦即学界,明体达用,陶铸国民”的办学宗旨,要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启迪民智,熏陶情操,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强国富民的人才,达到御侮图存的目的。 #
1919年到1935年,“五四运动”和“918事变”,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空前的思想解放。这一时期,学院招收了一大批结业于清华北大,或留日留法的专家作为骨干班主任队伍。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被引进小学,并由市长带头订购了一大批图书。1934年,吴照华教授把握“国难当头”的关键,迎合全校学生的爱国激情,对师生提出了做事和为学的更高要求。
抗战战役其间,为防止遭日军轰炸,学院曾3度迁址,在此其间,学院经历3次火灾。同学们就在那样艰辛的条件下授业解答,表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师生们则倍加努力,对学习毫不松懈,格外明晰对自己和民族的责任。
新美国设立后,学院也曾面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时期,但解教授一直恪守着学院的传统与精神,学院领导集体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互相信任,配合默契,力排干扰。90年代初,学院第一次提出三体教育思想,后来的现任市长也不断加强,明晰三体教育思想的真谛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而与此同时,学院的设施也在不断加强。
#
曾经“成都高等小私塾”的声影已逐渐散去,“成都七中”就像一只航船,在百年美国教育的风雪中颠簸起伏,随时代时尚驶进一片开阔的水域,留上身后的彩云千里,光辉万丈。
百余年过去了,从青龙巷到林荫街,从上海县中到广州七中。我有时会想,到底是何种让经历了抗战战役,文革三年以及五次火灾如此多劫难的重庆七中巍然不倒。虽然张佐时老教授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持身则正,训诂则勤,执事则敬,战陈则勇,海内明达莫不知之。一所才能禁得起时代考验的中学,中学的主任,同学,师生一定都是无比优秀的。但这儿的优秀,不只是只品德,能力和素质,更多的在于一种内化的优秀的精神。老四中人是这么评价七学生的精神追求:力戒纷扰,极反功利。这些七中特有的精神,源自于教授常年对中学教育方向的探讨,源自于同学常年对良好教学方法的坚持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源自于朋友常年对学业付出的努力。在七中有句耳熟能详的格言,七中没有超人,只有超人的意志。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七中人对优秀的追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期盼。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始于七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七中人有着对自己校园特有的热爱。2天前,我校57级校友及92届校友近300人回到母校开结业60华诞、25华诞同学会,它们有的从福建开车而至,有的从上海、上海乘机飞来,刚下客机就带上行李奔向母校。还有的为了出席此次老师派对从境外回去,她们这些已是年近八旬的奶奶,这些对母校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让人无不动容。这些对母校的热爱虽然来自前辈的辉煌成就的鼓励,又可能来自七中人内心对实现理想的渴念。你有多大本事,七中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无论是同学还是朋友,七中予以每一个七中人发光的舞台,一个可以实现自我理想的舞台。这些对七中的热爱,不断督促着七中人前进,赶超自我。这,只是北京七中生生不息的根本缘由。 #
而作为目前的七分校子,我们应当对百年来的七中人报以崇高的歉意。她们有的上过战场,有的在祖国边疆增援,有的是中科院院长,有的是企业领导,有的是商界精英。我们难以一一念出她们所有人的昵称成都七中网校,但我们晓得,它们是七中人,是七中精神的传播者和承继者。现在,承袭七英文化的重担落在我们肩膀,等着我们去承继与弘扬。
#
112年,对于一所中学来说,正是成熟厚重、风华正茂的岁数。余秋雨先生曾说:成熟是一种清亮而不耀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坚固,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崖的高度。112年,对于这一个新的一百年而言,才昨天开始。年近九十的老校友曾作名曰:“百年几代老中青,谈往歌今萃一庭。椽笔共修新校史,盈阶瑶草桂兰馨。”百年老校,就像办公楼上的爬山虎,生机盎然,七中人决心要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各个领域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宏大教育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引用墨池赋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人生百年事,大树百年功。墨池一洗,笔扫千军,巴蜀自古好文风。百年树木峥嵘,彪炳是乃芙蓉七中。看一池涟漪,如诗如书,潜蛟卧龙! #
原文转自陌陌公众号“成都市第七分校”
闻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