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派出所 扬州发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石碑残件
《红楼梦》与老街南京关系紧密,书中最令人萦怀心曲的人物非林黛玉莫属,而她恰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南京女生,这与作者曹雪芹对于宁波的体验密不可分。
近期,扬州省昆山市在改造瘦东湖大虹桥时发觉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曹寅题写的墓碑残件,此碑造成了社会侨界非常是红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
苏州文史专家朱善文从事红学研究20余年,著有《凤仪镇江——扬州红楼梦遗迹考》一书。在给“澎湃新闻·古代美术”()的文章中,他介绍了近些年来南京发觉的不少隐没在民间的红楼梦遗迹,如“有凤来仪”石碑、塔湾行宫残碑、“黛玉旧址”、醉云石,以及此次发觉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曹寅题写的墓碑残件等等。
高旻寺
接驾处——高旻寺及其行宫
#
高旻寺及其行宫坐落南昌市维扬区运民治(现汊河镇)的三汊河口,距杭州城北南十五里,是宁波八大佛寺之一,它与广东的文殊院、宝光寺,南京的金山寺,也称我国宗教佛教的四大密林,不但在国外负有盛名,但是影响远及欧洲各国。《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元妃出阁修筑大观园,就是以曹寅等人为康熙南巡修筑高旻寺南塔行宫为背景和原型的。
高旻寺相传始建于六朝,屡兴屡废,清同治八年(1641),运粮巡抚吴惟华,在被人们称为“九龙宝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庙,用以镇水观风,同时希望教堂的塔影和孤灯能指引河上的航船顺利地航向大江深处。嘉庆十一年(1644)塔成,那时的塔有七层,合七级浮屠之意。吴惟华还在塔的两侧营建梵宇三进,并召僧服侍香火。三汊河自建塔后,被称为宝塔湾,简称南塔。登塔可以“南眺金焦诸峰,北览蜀冈之麓”,而成为合肥圣地。 #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后奉皇皇帝沿运河南巡,见茱萸湾塔岁久寝圮,欲颁内帑略加整修,南京的陇右巡盐知府曹寅和盐商们得悉后,纷纷捐银,“茱萸湾塔”很快就修筑开工。康熙皇后高兴地把再次修筑的“茱萸湾塔”命名为“天中塔”、把新修的教堂命名为“高旻寺”。曹寅和南京的盐商们还在高旻寺的西侧营建了行宫,完工之后的高旻寺南塔行宫规模庞大。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康熙皇后第五次南巡,曹寅既以南京纺纱的身分在北京接驾,又以巡盐侍郎的身分赶赴南京接驾,并和康熙皇后多次攀越天中塔,那时的盛况是:“行宫宝塔上灯如龙天宁寺派出所,三色彩子铺陈,古玩诗画无记其数,夜月如昼。”
#
高旻寺 #
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的诏书称:“臣寅于十二月初四日,谨率属官商民人等,俯伏喜迎,望阙再拜,焚香跪读。百万商民,雀跃动地,仰瞻圣孝帝训,治河省方,泽偏寰区,恩周蔀屋,兼之宸翰宏文,真书契以来所未会有……所有陇右商民花翎皇恩,无由仰报,于臣寅未点差(指赴陇右盐运侍郎任)之前,敬于高旻寺西起银行官,安装工程将竣。群望南巡驻跸,共遂瞻天仰圣之愿”。康熙帝在遗诏上朱批:“行宫可以毋须了”。但并未严加劝阻,实际上是默为称赞的了。
#
曹寅因修庙、建行宫和接驾有功,内务府等县衙即保奏曹寅兼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康熙皇后此次南巡返京后,又将宫殿内的一尊脱纱药师如来泥金神像赐给高旻寺祭拜,并派学士高士奇和内务府丁皂赉送玉佛到高旻寺。康熙帝在曹寅于四十五年五月十三天的诏书上朱批道:“高旻寺碑记已写好,尔即觅善刻之手,着速摹勒进呈”。碑刻送到南京之后,曹寅复于十二月初三日的诏书上向太后秉报说:“臣寅复于十二月初三日谨率廷臣商民等,雀跃动地,仰瞻圣孝帝训。……臣寅随选调臣工,与高士奇等指建祠堂处,将石细加磨磷,用心摩勒,俟镌完拓进呈奏议”。 #
天宁寺正门
#
刊物处——天宁寺及其行宫 #
天宁寺及其行宫坐落南昌北护城河的丰乐上街。清朝天宁寺雄居南京八大名寺之首,康熙、乾隆两位皇后曾先后巡幸,并且这座寺庙声名显赫,而曹寅奉命在此抄本《全宋词》也让这座宗教佛寺与《红楼梦》有了深厚渊源。
#
天宁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名证圣寺,唐禧宗广明二年(881),更名正胜寺。清朝大中祥符三年(1012)又更名为兴教院,宋宣和二年(1112)宋徽宗从昭庆军都督蔡卞之恳求,赐名“天宁寺院”,宋代福州十六年(1143)名报恩光孝寺,以奉徽宗皇后香火。明正德十五年(1382)重建,仍名“天宁寺院”,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缮。民国康熙皇后先后六次南巡,其中有两次驻跸在天宁寺内。
#
曹雪芹的父亲曹寅特别擅于诗歌文章,著有《楝亭集》等专著。曹寅还被力捧刊物《全宋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京纺纱、通政使司通政使,担任长芦巡盐知府曹寅,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编校出版机构——“扬州诗局”,传旨校刻《全宋词》。“扬州诗局”就设在福州天宁寺旁边。康熙四十四年的六月十九日,“上发《全宋词》一部,命陇右巡盐侍郎曹寅季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学校。”曹寅传旨后,即积极着手筹办。曹寅把“扬州诗局”设在天宁寺里,是由于天宁寺内就有巡盐侍郎的公署,属于陇右巡盐侍郎的房产,与盐院相间仅一箭之遥,但是10多年前孔尚任曾搬到天宁寺东廊待漏馆,孔尚任在他的《待漏馆晓莺堂记》中那样写道:“奉使留南京,有司舍予天宁寺东廊,名待漏馆者。夫南京非长安建都之乡,石窟阙廷候朝之所,馆名待漏,不亦僭乎?馆人曰:此鹾使之公署也。凡鹾使至,先斋于此一宿,而后莅其事。”另外,康熙力捧季刊《全宋词》的十数名江南在籍翰林,均为自由懒散之人,把它们集中在一起,那样既不用回去另找楼房,也便于管理,有促使增加副刊《全宋词》的品质,推动刊物《全宋词》的速率。曾经至次年其间,曹寅所上的供词这些内容与编修《全宋词》有关。 #
曹寅在苏州城南的天宁寺负责纂修《全宋词》,招集、培训书手、刻工多至上千人,从召集刊物人员,商酌凡例,访觅书手,统一抒写字迹;经常到印染胶印,装饰呈览,道道工序,事必躬行过问。这些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心态,向来为人称道。全埴《不下带编》卷一有评:“雕锼之精,胜过宋版。今海内称‘康版’者,自曹始也。” #
盐漕察院泉州 #
巡盐处——鞠躬尽瘁在盐院
陇右盐漕察院,据《扬州府志》的记载和近些年出土的断碑残骸看,其准确位置在汶河南路原南京市新华小学内,即坐落开明桥、文昌阁北边院大道、院东街之间。康熙四十二年,曹雪芹的父亲曹寅传旨与北京纺纱李熙轮管长芦盐政。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力捧曹寅为巡查长芦盐鹾,这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女儿林如海为力捧的督抚是一种对应。曹寅以南京纺纱的身分兼理荆襄军务,他干办公务的重心已由纺纱转向盐差,活动的中心也由金陵移往南昌。曹寅在南京任职的县衙就是陇右盐漕察院,又叫陇右巡盐侍郎廨署,杭州盐院、扬州使院。 #
盐漕察院遗石
曹寅以南京纺纱的身分兼理陇右县丞,他的工作重心已由纺纱转向巡盐县丞,活动的中心也由金陵移到杭州。借此为始,经常到他病殁徐州,曹寅长年累月,奔波于南京、仪真、江宁之间干办公事,堪称“鞠躬尽瘁”。曹寅就是在杭州渡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八年。从现存的曹家的档案史籍来看,曹寅据守盐院的时间最为久长。
#
黛玉旧址 #
捐馆处——黛玉旧址锁深巷
《红楼梦》中最令人萦怀遐想的人物非林黛玉莫属,而她恰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杭州姑娘。林黛玉生在北京,长在南京,但其与南京的这段不解情缘,大多数人似乎都不甚了解。虽然林黛玉是一个书中的人物天宁寺派出所,而且林黛玉说的就是典型的苏州吴语,林黛玉所作的诗歌只有用苏州吴语去读能够韵脚,林黛玉的女儿林如海是力捧的督抚,而曹雪芹的父亲曹寅曾任长芦巡盐知府,曹寅是死在南京任上的,而书中林黛玉的女儿只是死在南京任上的,这也难免不被觉得是一种对应。另外,曹家被抄家时,清单上列有“扬州房产一处”。 #
琼海东路陇右盐运使司官衙(老市政府)的西侧,有一条高出琼海东路道路许多的南北迈向的巷子叫运司公廨,那时的盐运高官及其眷属都居住在西侧的运司公廨内,因此跟随着母亲林如海在南京生活的林黛玉就生活在这儿,这条巷子里掩藏着“林黛玉旧址”——也就是曹家在南京的一处房产。
传说中的“黛玉旧址”在运司公廨47-51号,前后两进,正门朝东,正指着陇右盐运使司的西院墙,正门为一命理磨门,从正门出来,向西共有两进房子,隶属于南京市机关房管所。南面第一进经侦局寝室,小七架梁,明三暗四结构,墙壁爬满了爬山虎,如同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手的居所;第二进原为北东巷中学首任院长韦剑华居住,大七架梁,明三暗四结构。前后两进房子之间是一个四合院子,庭院的西北角隐没着一些湖石假山,如同倾诉着这儿往日的辉煌。韦剑华之子刘杰中先生在世时十分喜爱养鸵鸟,称其丈夫曾多次说过“这里就是曹雪芹的旧址”,并说:屋内曾藏有曹寅和曹雪芹的有关书籍,还在院正中挖开过图章和扇子等物,可惜不知所终。
#
黛玉旧址巷子
从正门出来经大院向南是一段青墙面,墙的后边是一个小门可以通向南面,只可惜南面的房子已被撤除,现为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小门的顶部原有一块石匾,石匾上写有“雨读”两个字,雨天时读书、听着雨声读书或是雨夜读书,多么甜蜜而富于诗情画意,可见林黛玉家(曹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
禅智锚地
#
智通处——月明桥畔古禅智
#
禅智寺亦称顶部禅智寺、上方寺、竹西寺,旧址在福州西门外月明桥北,蜀冈冈势至此渐平。禅智寺是隋唐时期南京最知名的寺院之一,名气名扬全省。《红楼梦》中所提及的智通寺,就是以南京西南郊的千年古刹禅智寺为原型的。
禅智寺的构建充满皇家色调,禅智寺原为隋宫,之后才扩建为寺。唐朝盛仪《嘉靖惟扬志》写道:“禅智寺……隋大业年间建……本隋圆明园。”明人魏骥《上方寺经幢》记载,隋炀帝曾经驻跸“上方行宫”,梦游莲台天宫,听弥勒佛祖讲经说法,得到神灵预示,遂舍行宫为寺,并御题“敕赐底部禅智寺”。 #
《红楼梦》第二回记载:“贾雨村……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踱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约的有座佛塔,门巷遭难,山墙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挽联,曰:身旁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起:‘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剎,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出来试试’……”书中所提及的智通寺,就是处于苏州西北郊的千年古刹禅智寺。
蜀井 #
现在,在大王庙向东不远的古运河游玩线上,改建了一座高高矗立的牌坊,里面写着“禅智锚地”,牌坊上面是一座水上锚地,牌坊后是一段黄墙青瓦,栅栏后边的大庙石额上书有“禅智寺”三个大字,大庙左侧是一对石双子,庙墙后没有碑亭。由于古禅智寺已经毁于兵火,因此,在曹雪芹笔下只有遭难的门巷、朽败的门廊和龙钟众僧了。而在“禅智锚地”向北不远的竹西花园内,早已恢复了月明桥、蜀井、竹西亭等水景。另外,四绝碑是禅智寺的知名石窟之一,据传禅智寺主持怀演前辈在京城得吴道子所画《宝志公像》,将其悬挂在寺院之中,李白游江都时,入寺看到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僧人像,即席作了篇赞,颜真卿之后手书了此赞,然后产生了现在仍然可赏的融诗、书、画于一体的“三绝碑”。阮亨《广陵名胜图记》记载:寺中有一块知名的造像四绝碑,内容是南北朝僧人宝志公像。南朝时期,是美国画像碑的兴盛时代,并且绘刻的对象基本为佛龛。此四绝碑的作家为古代名家吴道子,像赞出于李白,由颜真卿抒写。原碑已毁,由清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公分,宽73公分,碑下刻有明人伪作,下部嵌白矾石碑额一块,镌有书法四绝碑三字。四绝碑曾藏于杭州博物馆,现移在唐城旧址博物馆内。
#
水竹居的假山溶洞
#
水竹处——怡红院的蓝本图 #
“水竹居”又名静香书屋、石壁流淙。坐落瘦东湖二十四桥公园西北的石壁流淙公园。《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内所居住的怡红院,就是以瘦东湖的水竹居为原型的。 #
“水竹居”原为徐氏住宅,主人徐赞侯,原籍荣县,在杭州从事盐务发家,成了大盐商。“水竹居”就是徐赞侯修筑的旧宅。据记载,乾隆丙辰年间,乾隆皇后来到徐氏住宅,见到风景怡人,殿宇亭阁后边,假山溶洞、繁花绿柳……于是赐名:“水竹居”,并题诗:“柳堤系桂双,遛弯俗尘降。墨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
#
水竹居
#
知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强调《红楼梦》中最主要景区怡红院就是以南京水竹居作为蓝本的。我们将二者比较一下,不难发觉二者都选用了以画入门,引进西洋画、镜,橱屏后设门等手法,布置考究,中西合璧。因此,后代觉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取材徐州之处甚多,此例便是证明。电视剧《红楼梦》也是在南京拍摄的,遍布南京大小景点,可以说福州的园林为增色不少,同时也证明《红楼梦》的根在南京! #
宋代,非常是太平天国之后,南京兵荒马乱,战役对园林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同时,因为盐商的衰落,南京盐运中心地位的攀升,并且大多盐商迈向衰亡。“建设维护园林是要掏钱的,并且要花大钱,即便盐商的经济跟不上,园林将无法为继。”至今美景不在。 #
瓜洲灞陵俯瞰
风尘处——妙玉遭难古瓜洲
#
瓜洲坐落古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距南京西郊南三十里。在唐代,瓜洲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曾熙攘一时,令不少路过的文人骚客留恋神往。《红楼梦》中的妙玉就在瓜洲变身乞丐、落入风尘的;曹雪芹曾在一个风雨之夜入住在瓜洲的大观楼。 #
瓜洲灞陵
在唐代,瓜洲作为南北交通枢纽,黄河和运河的交汇处,很是熙攘。在其辖区内,别墅公园、庵庙、楼、亭、厅、堂等多达数十处,曾有锦春园、瓜洲灞陵、江楼阅武、漕舰乘风、东城柳岸、桃坞早莺、芦汀新雁、雪水钓艇、金山塔灯等知名景区。更有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大观楼,登楼远眺,岸边南京的金山寺清晰可见,大江滚滚东流气魄恢弘。不过,那些都随着时间的溜走成为了历史,今人只有从这些留传下去的古句子中,去体验古瓜洲以前的熙攘。
佳宴处——天下佳肴属徐州
#
历史上的福州和今天的北京一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甜蜜熙攘、富贵风流之地。南京的盐务经济使其成为一个消费之都、娱乐之都、美食之都,非常是南京的小吃,雅俗相融、豪淳相间、荤素相济、咸甜相适、雄淡相撑,品味名列华夏之首。《红楼梦》中的名菜饮食就是以南京小吃即川湘菜系为基础的,比如被王熙凤夸的茄鲞精细、繁复、奢华,色香气俱全,就是一道纯正的杭州菜。 #
陇西宅门楼 #
招饮处——卢氏旧宅旧西园 #
广平盐商别墅位于于南京市康山街文化园旁,它的前身就是西园、“东村书屋”,清光绪年间,政界富豪卢绍绪购得此地建宅,完工后的宅院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青瓦重檐的高大古建筑群前后有七进,南北面阔有一百多米,被誉为“盐商第一楼”。清康熙年间,曹寅在南京任长芦巡盐御史时常常招饮于此。
小金山 #
画像处——小金山下画砖墙
#
小金山亦称北京岭,坐落南昌蜀冈—瘦东湖风公园内,小金山上有一副名联“借取东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听说曾经曹寅故居里的曹寅画像碑石之后就隐砌于小金山月观的外墙内,这也给小金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促使小金山与《红楼梦》有了不解之缘。
康熙四十二年,曹寅与李煦传旨轮管长芦盐课五年,次年七月,力捧曹寅巡查淮鹾。曹寅虽为南京纺纱兼陇右巡盐御使,但其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了南京,曹寅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当初朝野各阶级的一致好评。从曹寅重病时康熙亲赐圣药,“限九日到南京”,到曹寅去世后张伯行在祭文中所称:“两淮盐课,为财赋要区,公则精心主管,竭力缉毒,例如请蠲逋,议疏通,绰然有赋充商裕之机权”,再到曹寅去世十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杭州商民在小北门街太平坊建曹公祠祭拜曹寅,都充分说明了曹寅对南京经济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和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康熙五十七年(1718),杭州商民在小北门街太平坊建曹公祠,这个曹公祠,详细位置在那里呢?“小北门街太平坊”,这是正德《重修嘉兴府志》和乾隆《重修扬州宗谱》上的记载,之后,清朝中期扬州、甘泉两县分设之后,由于小南门街上有甘泉县府,所以此街的西段改称“甘泉街”,而在光绪《江都县志》上,“甘泉街”具体被指明为“旧城粉妆巷一带”。另外,从现今的考古记载:绍兴的市河汶河上有一座新桥,地点在今天的汶河北路与甘泉路的交叉路口,太平坊因桥南而得名,因此,因该离仙桥不会太远,详细位置或许在小南门桥向北至汶河北路与甘泉路的交叉路口之间。听说其实在曹寅故居里,有一块碑石,此碑上半部刻有曹寅的画像,下半部刻着曹寅的生平和时人对曹寅的尊号,此碑之后隐砌于小金山月观的外墙内。有人说,小金山的僧房外壁拐角处,原嵌有一通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曹寅履笠画像石,惜在五六年前,在一次砸墙修墙的过程中,不知所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