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江中下游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生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12月9日,首届长江中下游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生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论坛共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各地高校40余名研究生参加。会议邀请了江西财经大学王玉琦教授、南昌大学陈世华副教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孙淑娟编辑进行现场点评,会议力求做到务实、高效、有用。上午10时会议开幕,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汪青云教授代表传播学院对参会研究生和点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所有参会人员在传播学院合影留念。 #
开幕式 #
合影 #
上午十点半,会议讨论准时开始,参会论文作者精心展示,现场同学不断提问交流,点评嘉宾从论文选题、写作缺陷以及改正方式等角度详细地评点了同学们的论文。王玉琦教授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出了大量建议。陈世华副教授注意到同学关注传播心理的相关问题,鼓励同学们进一步保持选题敏锐性,关注“人”(参与者),而非“人的排泄物”(内容)。孙淑娟编辑从同学们标题的制作、理论的选择以及论文的条理性对同学们的论文提出中肯意见。根据点评嘉宾论文评审结果,会议共评出段泽宁、孙苗、张逸菲、冯淑闲、许高慧和魏涵玉等六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
展示环节 #
师生交流 #
嘉宾点评
#
闭幕式上,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获奖者进行了表彰,校外嘉宾孙淑娟编辑对获奖者发出了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论文刊登邀请。与会学生表示互动交流和嘉宾点评让他们受益颇深,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至此,首届长江中下游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生论坛圆满闭幕。据悉,此次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独立策划实施。不少研究生同学表示,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
颁奖 #
中场小憩 #
下附参赛者论文摘要:
#
刘鑫
题目:
#
《情感在音频自媒体情感节目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音频节目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其中情感节目数量以及粉丝量尤为庞大。同时,随着研究的推进,情感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此本文欲探究情感在音频自媒体情感节目中的传播机制,遂从情感与音频自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如何影响受众选择音频自媒体情感节目、以及情感又是如何左右传者进行节目创作三个方面,探究了情感在音频自媒体情感节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
张逸菲 #
题目: #
《共情与偏移:社交媒体中“晒客”现象引发的价值迷思》
#
摘要:
#
社交媒体的发展孕生出多样化的社交行为。带有“晒客”标签的社交群体的出现,已成为社交媒体中不可忽略的一类社交文化表征。本文以态度理论作为阐释“晒客”群体行为表征的逻辑,从社交媒体中“晒客”行为的表征及特点入手,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对话,剥离出深入此类现象背后的原因,认为当今我国“晒客”行为和群体不断加深和增长的原因与社会资本和社会角色在社交媒体领域的浸染有很大关联。并剖析“晒客”行为伴随青少年群体成长产生的价值影响。 #
冯淑闲 #
题目:
《共识的消解:走向多元的记者角色定位——2022 年记者节内容分析》 #
摘要:
#
经历 2022 年的媒体“寒冬”后,2022 年记者节节日文本对于“寒冬”二字几乎只字未提,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和转型俨然成为一种常态,两者之间的区隔力度也减
弱不少。但这并不代表媒体转型中记者、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成功。2022 年记者节的节日文本中,除了仪式性的节日文本,记者节中的观点性表达体现出记者的角色定位正经历着转型期的多元理解与阐释阶段。本文对 2022 记者节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共识实现了从“媒体寒冬”到“时代/新时代”的语境转换,而记者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和多种记者形象,记者功能定位和新闻理想也在逐步祛魅。本文通过解读不同媒体平台及不同的媒体人的记者节文本,展示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不同主体对于角色定位差异与分歧。
马艺凌 #
题目:
《从的历史看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 #
摘要: #
《体坛周报》是一个由地方小机关报为起点,到如今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一家传统的强势体育媒体。湖南省将它的办报经验作为一个典型,在全省进行宣传学习和大规模推广,可以说《体坛周报》是湖南报刊业的骄傲。在全国范围内,它是中国体育专业性报纸的领军,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体育报纸,在 2022 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体育品牌 50 强中,它作为唯一一家专业体育媒体入围。如此辉煌的发展历史和成就值得我们去探究。本篇论文主要从《体坛周报》的发展历史角度出发,即从 1988 年到现在近 30 年的新闻发展史, 结合以往学者的成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及思考在现如今新媒体强烈冲击的环境下,《体坛周报》如何做到转型和媒介融合,寻找出传统专业化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途径,以期对中国体育类报刊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
孙苗 #
题目:
#
《浅析路西法效应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价值标准的迷失》
#
摘要: #
在风险社会与媒介化社会的双重作用力下,社交网络因子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催生出线上、线下的?双重价值标准?。网络媒介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了一种?交往情境?,参与到此情境中的个体呈现出路西法效应式的条件反射,并日渐成为社会常态下青年群体受众网络价值“迷失”的重要心理动因之一。本文基于社会常态下民众社会心态的实地调研,以 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路西法效应具有丰富的内在相关性联系。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的?情境空间?助长了个体价值系统群体价值标准的揖别,再造了更大的媒介化风险。因此,重拾网络文化的价值理性助力于网络价值救赎将成为新时期下的应然之势。
许高慧
#
题目: #
《主体性视野下新媒体空间话语表达的风险研究》 #
摘要: #
当前新媒体话语空间存在种种不规范性,作为传播与被传播的双主体,底层青年群体在此空间的话语表达往往表现为非理性情绪下的不当表达,类似话语暴力、谣言传播、网络舆情危机等一系列具有破坏性的风险问题,通过网络加速器的发酵很容易引爆风险,使得线上线下串联成的风险社会中的矛盾趋向极化,造成全局性社会舆情危机。如此既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也会牵涉到舆论风险的升温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本文基于主体性视野,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底层青年群体在传播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进行具体考察,对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话语表达的语言、心理、行为等风险因素进行研判和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希冀在该风险规避路径指导下的公众话语表达可以从主体的角度,尽可能地规避恶性风险,协助新媒体建构良好的安全态势,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
王垚 #
题目: #
《新媒体体育评论的法制伦理问题探究——基于话语权视角》
#
摘要:
#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普通用户提供了发表观点的便利条件,赋予其个人话语权。然而在媒体“把关人”缺失和用户自律意识较差的背景下,体育评论话语权被滥用的问题日益凸显,致使包括侵犯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在内的法制失范问题、包括虚假信息和臆想观点在内的伦理道德问题都在体育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通过加强相关立法、落实监管责任、提高公民素养的方式规制新媒体体育评论中的法制伦理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
刘丹
#
题目:
《从重大报道中看党媒凝聚社会共识的报道模式与困境——以《人民日报》十九大报道为例》 #
摘要:
#
自媒体时代是不同声音争相迸发的时代,社会呈分化局面,凝聚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能够当起凝聚社会共识的是党媒了,党媒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凝聚社会共识。而《人民日报》在十九大的表现中可圈可点,通过对其报道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报道经验虽有借鉴意义但却面临正确性与功效性的两难选择。针对于此,提出政府的“资源倾斜” 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打破困境,并且进一步从党媒视角、报道模式视角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增强党媒体凝聚社会共识效用。 #
曾娅洁
题目:
#
《微博草根意见领袖的传播实践与话语正义的重建研究》
#
摘要: #
传统网络意见领袖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得具有民间草根性质的意见领袖脱颖而出。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一员,其以更为专业化、职业化的亲民方式扮演着日常批判的角色。本文首先讨论了传统网络意见领袖对话语正义带来的潜在问题,从而发现,近年来草根意见领袖在网民意见表达及观点呈现方面存在助推性的可能。因而,对其日常微博信息予以文本方向的话语分析,发现其在主体身份、话语修辞及操作技术三个方面均做了策略性的调整,为网民情绪的纾解及正义的伸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指出其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集中、法律边缘的徘徊等负面影响。我们认为,草根意见领袖在整合社会、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也不能忽略当前存在的问题,认清角色身份、回归舆论引导或可重建话语正义。 #
罗祎文
题目:
#
《自媒体模因塑造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
摘要:
传统媒体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逐步塑造自己的公信力,成就社会权力,从而引发尊崇。自媒体形成于草莽之间、兴起于社会权力分散之际,其发展特点在于引人模仿, 将自己树立为标杆,从而形成社会权力。回顾自媒体内容变迁的历史,我们发现自媒体引人模仿的过程大体呈现出三个前后相继、交叉演进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权力的反抗者”;第二阶段为“金钱的崇拜者”;第三阶段为“知识的传授者”。无论何种形式,自媒体都力图将自己打造成标准的建立者,从而形成强势模因。
王赛男
题目:
#
《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央视两会报道为例》
#
摘要: #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到了各行各业,并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电视新闻与大数据的结合,正在改变着电视新闻的生产模式,本文将结合央视数据新闻的案例,从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理念的创新、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创新这三方面展开探讨。
#
陈念
题目: #
《凯文·凯利《必然》“过滤”说平议》 #
摘要:
在数字化信息传播的今天,我们是处于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如雪崩般的大量被创造出来的新鲜事物,堆砌着无数可能的选择,它们迅速的吞没了我们本就十分有限的注意力,信息过滤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科技领域的预言家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必然》这本书中就信息的选择方面上专开设了“过滤”一章,重点介绍了科技过滤器的必然性。然而在过滤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是无法忽视在互联网世界中隐形把关人的存在,但是由于推荐引擎过滤器进入我们视野之后,未来人类将陷入过滤气泡的信息隔绝中,由此而导致信息茧房和回音效果进一步加强、人类的注意力将成为唯一稀有资源、个性化定制成为一种流行,人类对过滤器的依赖进一步加强等影响也值得我们深切关注,如何减弱这种信息过滤负面影响的必然性,根据拉斯韦尔的 5W 传播模式,我们就需要作为传播源头的信息传播要多元化, 各种过滤方式并用;起着中间把关人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而最后环节的受众显然也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己的信息过滤中来,不能一昧的持拿来主义态度。只有如此,我们方能从过滤气泡中爬出来。 #
戴婧怡 #
题目:
《从政策宣教到文化建构:中国宣教型纪录片转型探究》
#
摘要: #
步入信息时代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为了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建构强有力的中国文化的需求,适应文化市场的新变化,宣教型纪录片经历了从直接宣教政策到建构社会文化,从纵向还原真实事件、人物经历到横向描述地域、行业、文化差异, 从记录特殊事件到描绘社会常态的转变。然而,不管宣教型纪录片如何转型,都始终是在执行为国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
贾士倩
#
题目: #
《自媒体时代新闻概念的再定义》
#
摘要: #
新闻概念的发展历程表明,技术对其影响深刻,并且直接表现在传播渠道、传受关系、价值理念、社会关系之上。人对新闻概念的定义经历了信息承载量、传播速度等辗转的过程,但自媒体时代缺乏新闻要素与公共性的“新闻”堂而皇之的流入公共领域,成为受众追捧的热点,非但不能消除信息的不确定,反而加剧了受众对什么是新闻的困惑。因此, 媒介技术深刻变革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内涵更应强调公共规范意识,即新闻的再定义为“公开发表且具有公共规范意识的新近发生的事件或变动的消息”。
张凡
题目: #
《封建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以汉朝为例》 #
摘要: #
与其它文明古国相比实时新闻论坛,中国封建制度历经 2000 多年,其间有虽有分裂,但统一时间远大于分裂时间,原因值得深思。文章以汉朝为例,通过文献收集与分析,我们认为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畅通的传播体制是保证封建王朝统一的基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畅通信息传播具体表现在象征性符号的塑造、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自上而下贯通的沟通渠道、举孝廉、派刺史、设驿站、收集民谣等信息传播方式。 #
张志荣 #
题目: #
《自媒体时代“表情包”盛行的心理动因探析》 #
摘要:
#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表情包”开始大行其道,为社会性互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乐趣。不过,在“表情包”盛行的背后,也折射出丰富的社会心理,即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社会互动,寻求认同;形成亚文化,彰显话语权等。
#
朱贝
题目: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困境和强化策略》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保证新闻行业运行拥有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然而我们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接受的相关问题并不清楚。通过控制实验法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构建基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杨雪
题目:
#
《关于如何降低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脱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游戏大国,游戏中出现的大量暴力、血腥、格斗的内容对受众的感知和认知都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关于电子游戏暴力方面的研究又逐渐重回学术界成为热点议题。本文侧重研究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受众情绪脱敏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受众对暴力内容产生情绪脱敏,并会使受众的敌意归因指数上升,从而增加产生激进行为的可能性。基于此结论,本文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将我国电子游戏对受众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
马婉莹 #
题目:
#
《国外媒体创新概述——基于部分自媒体平台与学术期刊的内容分析》 #
摘要:
中国传统报业在应对网络新媒体冲击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转型:报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内容搬迁、报业整体衰弱是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流程再造、当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技术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成熟,媒体的发展呈现了更近一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全媒派”以及相关期刊的分析,总结出国外媒体的五大创新:新闻内容与形式创新、新闻编辑室创新、技术与新闻相互融合创新、新闻资金来源创新、新闻产品衍生。 #
郑小萍 #
题目: #
《浅析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业的困境和出路——以“刺死辱母者”为例》
摘要:
#
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是人们了解世界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发人们对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在今天,新媒体迅猛发展,抢占媒体市场,吸引大量受众,对传统新闻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传统媒体未能占领高地,新媒体生态混乱。如何应对时代的冲击,已经成为新闻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下,要及时转变传统心态和眼光,结合当前的新闻传播特点,构筑新闻业的堡垒,才能有机会调整新闻业的失落地位。笔者就当前新闻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发展与问题,以促进新闻业全面化、专业化的发展。
黄楚莹
题目:
#
《新媒体语境下公益众筹的情境动员—以轻松筹为例》
#
摘要:
随着网络对既有大众传播结构的解构,对既有权力秩序的分权和消解潜能使赋权的主体变得弥散化。新媒体语境的公益众筹对象不再是传统中“弱势群体”,而是变为无差别的受众。求助者在众筹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也不再是单向“5W”模式,而是由微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情景同时作用与众筹的动员。 #
王宇
题目: #
《中国微博空间下的公民话语与传播》 #
摘要: #
中国语境下的微博以其自身作为媒介,重新定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微博以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便捷性、低准入门槛、广场式的公开传播等优势,让公众打破以往的信息垄断,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话语权,技术赋权让“人人都有麦克风”得以实现, 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发布信息,使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传播。在微博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满足信息和社交需求,还可做为大众舆论场而存在。本文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的知识,采用话语理论、公共领域、赋权理论等来分析微博为何能成为公民话语空间,以及研究公民话语的传播。
#
朱佳 #
题目:
#
《“小剧场广告”创意中插广告的表达策略和问题——以《军师联盟》剧场广告为例》
#
摘要: #
小剧场广告作为创意中插广告的突出代表,借助热播剧的大流量和超级 IP 效应, 能有效实现平台、广告主和剧方的利益共赢,备受众多热播剧的追捧。
#
苏婷 #
题目:
《政务媒体信息发布中的观点表达问题——以共青团中央公众号发布的虐童文章为例》
摘 要 #
政务媒体的普及,使得政府与媒体完美结合,因此研究政务媒体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进行观点表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于 28 日发布的虐童事件文章为例,发现政务媒体目前存在传播立场不正确、意见表达不足和政务媒体发布的不即时性等方面的不足。并通过分析其问题,对其观点表达方法提出了一下四点对策和建议, 即应站在公众视角表态、正面应对舆论、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完善应对舆情事件的相关体系。
江雨晴 #
题目:
《后真相时代,政务微博价值观引导的策略研究》 #
摘要:
后真相一词近来以雷霆扫荡之势席卷了各大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从之前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扩展和延伸到了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政务”备受瞩目,作为主流媒体的政务微博在对大众价值观的构建方面有着不容小视的重要性。在后真相时代的影响下,政务微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扑朔迷离,难以辨析的后真相时代下,政务微博应该如何保持原有的传播高地, 并正确的对大众价值观进行传播导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在后真相时代下,政务微博对大众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魏涵玉 #
题目: #
《技术把关对媒介内容生产生态的影响探析》 #
摘要: #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公地、媒体格局多元化,信息表达的有效性难以保证,把关对媒介内容生产仍具有时代意义。基于语料库的技术把关是对媒介内容、文本词汇、信息意义的初筛。技术把关对媒介使用者造成一定影响,使用者规避技术把关则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对把关产生怨恨情绪、内容使用者对信息形成多重解读并导致意义泛化、语言混乱,最终普通民众往往将责任归咎于行政管理者。要想营造清朗的网络话语表达空间,就需要内容生产者、媒体平台和行政管理者形成分级把关的清晰模式。 #
赵丹阳 #
题目: #
《话语赋权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缺语研究——以塘厦镇新太阳工业城新生代农民工为例》
摘要: #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力。新生代农民工因知识匮乏、无望心态等原因缄默不语。本文通过对塘厦镇新太阳工业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混合研究法,利用 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上话语表达呈现缺语甚至无语状态,原因在于知识缺乏、技术工具论视角与无望心态的合力围 #
攻。改善缺语困境需要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知识与素养水平,需要媒体协力破除农民工污名化映像并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这样这类群体才能在自媒体时代实现真正的话语赋权。 #
段泽宁 #
题目:
#
《校园抗议中的表情包使用与政治参与——以香港“占领民主墙”事件为例》 #
摘要: #
本研究关注香港地区“表情包事件”中,大陆学生的信息传播行为和其对政治表情包的态度评价,并检验两者对学生的未来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其中,信息传播行为包括消费型传播和表达型传播,三类政治参与模式包括集群参与,网络参与以及个性化参与,此外,对表情包的态度测量涵盖五个子题项:有趣程度、政治教育程度、政治劝服程度、情绪释放程度。便利抽样方法在本研究中被采用,抽样对象为香港城市大学在读大陆籍学生(N=301)。研究发现: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传播行为(如阅读新闻、发布动态、交流讨论等)可以成为有效指标用以预测学生的未来政治参与意愿;对政治表情包的总体态度会影响学生的集群政治参与与数字参与政治参与意愿。统计数据同样可用以揭示“表情包事件”背后的“政治—娱乐”复合意涵,越认为表情包有趣的学生越倾向远离政治,越认为表情包有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生越倾向于参与政治。 #
白丹
题目:
《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的“正义”表现、问题与对策——基于 2022 年十大网络热点事件分析》
摘要:
#
正义是合法化行为产生的一种原始逻辑实时新闻论坛,然而并非基于“正义”而产生的行为均于社会有益。通过对 2022 年十大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网民正义感是一种流动、变化不定的正义,网民心中的正义实质是个人价值观念的一种表现,通过自己内心对正义的界定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但是作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公共领域,网民对于“公与不公”的不同说辞实质上扰乱了网络的秩序,模糊了现实中的正义,颠覆了人们对于是非价值的判断。
#
文字:罗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