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教育 >

龙耳东:从施晗的《书生味道》谈文学经典

1970-01-01 来源:未知 作者:小鱼

  来源:80后之窗 文:龙耳东

#

  施晗又一新作《书生味道》出版了,我连续用了二天时间读完,读到精彩处,不禁击节连呼:有味道!太有味道了!

#

  施晗的文章,无论是《带上文学行走》还是《秋风沉醉的晚上》都涌动着一股真诚、质朴的炽热感情。“那不是与我父亲一样的一张面孔吗?他怎么会在这里,他不是在家乡净享清福吗?哦!我忘了,我也是农村的孩子呵!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仿佛觉得那躺着的某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如此深情的文字,你如何不为之动容?

#

  《书生味道》那真诚、质朴的文字,与施晗为人有密切的关系。常言道:“文如其人”,“文学就是人学”。从历史上看,赵高、秦桧、汪精卫之流在文学艺术上也相当有造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难以保存或流传后世呢?就在于他们的人品差。虽然他们在权势炙热之时,其作品也洛阳纸贵,红极一时。攀附之人不绝于门庭,甚至千金难索一纸字。但随着他们的覆灭,一切都烟消云散。因此,人品好的好作品就能日久弥坚,教化世人,经久流传。 #

\ #

  施晗的文章,最为可贵的是有思想、有见解。在《做自己的非主流》里,施晗对主流和非主流进了深刻的思考。在《一位用诗发言的思想家》中,施晗写道:“何况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忽略技巧和创作手法,以其思想的升华向着人的灵魂深处开拓。。。。。。而我也认为,一个诗人(或艺术家)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民的心头,急人们所需,才能创作出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施晗独立地思考,比起那些追逐时代大流的所谓“主流”要清醒得多。因为,有的时代大流是积极向上的,比如五四时期的主流,是思想的解放,自由的冲动,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和向往。高扬“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而今的时代主流,恕我直言:当下的社会出现很多病态。有的人为了追求利润,置法令和道德于不顾,置民众与生命于不闻……你坐在家里能遇到“楼歪歪”;你走在路上却碰到“桥塌塌”。你吃的可能是染色馒;喝的可能是塑化剂;用的可能是地沟油。黄瓜抹了避孕药;猪肉添了瘦肉精。出行害怕坐动车;逛商场害怕乘电梯……面对如此不堪的现状,我们的作家、记者承担了什么责任?是瞎着眼睛粉饰太平;还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去揭露去遏止去监督?当下的官场越来越多的“日记门”、“裸照门”;商场越来越多的“欺诈门”、“毒肉门”;就连和尚也来个“船震门”……面对“拆迁自焚”面对“贪赃枉法”面对“群体性事件”,我们有多少作家、记者在深刻地思考?我们不要苍白无力地说:“社会发展总的方向是好的”,我只想说:我们的文学要勇敢地承担起引领社会、治病救世的责任。面对所谓的时代主流,施晗很清醒。他不随波逐流。他能坚守一片纯净的文学天地。

#

  《书生味道》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文学成果,已有著名作家肖复兴亲自为其作序,还有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石英、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张梦阳、作家兼书法家简墨等专家、前辈所写的评论。我就不哆嗦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从当代经典文学的角度谈谈我的思考和见解。 #

  第一,什么是经典?经典必须具备什么特性?

#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它不断地给予读者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崭新、深刻、富有魅力。经典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出各种对我们具有挑战性、能迫使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对人性、对道德、对历史、对公民社会、对各种智识性的问题展开论辩和自我反省。 #

  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一般意义上的经典具有影响力、历史性、广泛性三重特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 #

  第二,经典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

  经典文学的文化精髓构成了民族和个人的文化根基。根基牢固了,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就会有了提升的保障。中国的《诗经》《论语》《中庸》、唐诗宋词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等等代代相传,塑造着民族的性格,影响民族的心理,提升民众的精神境界、丰富国民智慧,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巴金的《家》曾激励了新青年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追求自由和民主;出走了“那拉”让更多女性对于婚姻、对于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还有《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多少青年人坚定了为理想而献身的决心。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成熟和成长。 #

  第三,当代是否有经典文学?经典对当今社会、人生的意义何在?

#

  古代读书人的的价值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立德"是指做人,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是指做事,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是做学问,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当代文学开始走向了世俗化、浮躁化、功利化。从表现对象上看,大体经历了心灵叙事——个人叙事——欲望叙事——私人叙事——隐私叙事——上半身叙事——下半身叙事——生殖器叙事这样一个发展路线图。包括所谓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莫言在内,当代小说充满了女性化色情化的倾向,满足着中产阶级处于暴发期的狎亵趣味。 #

  在艾略特看来,“文学”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识,一个不再关心自己文学传承的民族,停止了文学生产,就会变得野蛮,变得粗鄙。200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言论,深深刺激了中国文坛的神经。在如此浮躁的社会和独特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全民约束在一个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一个主义即马列主义,为一个党即“伟光正”而创作)的国情下,中国很难出现经典大师,这是多么无奈又非常现实之语。

#

  中国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尊重经典、学习经典。要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化建设。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使经典文学引领我们穿越茫茫黑夜,收获希望和信仰。 #

  第四,如何才能创作出经典文学?

#

  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要想创作经典文学,作家必须破除现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只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创作思维才能天马行空,才敢以穿透历史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超越时代的问题,比如民主、科学、人权甚至可以提出多党执政、相互监督、杜绝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引领社会进步。当作家真正突破并超越了当代或几代人的思想,才有可能在一片纸醉金迷的社会里亮出一只光彩夺目的灯塔,为民族的精神导航,引领民众思想前行。

#

  我们今天读《书生味道》,其真诚、质朴和思想特质,就如同一千多年前唐朝人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样的质朴和平实。穿越历史的时空,当时当日,谁又能断言,它们不是经典作品呢? #

  (龙耳东:著名作家,编剧,学者,《大唐太子李建成》、《战地花飞》作者) #

责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