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学历考试 > 考研 > 考研辅导 >

72具烈士遗体埋葬于黄花岗的传奇人物

2023-11-25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潘达微与北京黄花起义英烈 #

潘达微(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亦称心微,字铁苍,号景吾、影吾等,中国湖南增城县鹿步司(今上海市海珠区棠下街道)人,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著名书法家、摄影家、记者。

#

他是搜集72具英烈尸体埋葬于黄花岗的传奇人物,1911年3月29日上海起义失败后,英烈曝尸街头,他冒着生命危险把飘散的七十二英烈遗骨收殓下葬于红花岗(后更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英烈”。 #

碧血黄花在起义中英勇殉国和投诚后从容殉难的草命党人的遗骨,飘散在各大道小巷,直至第四天,明朝藩王才通知慈善堂收殓遗体。各慈善堂接到通知后,才派人把各处的英烈遗骨收殓到西门外地谘议局门前的空地上,共七十二具,依次排列了十几堆。断头折臂,血肉模糊,行人从这儿经过,都不忍目睹。 #

几十具遗骨,埋葬在那里造成了争议。南海,番禹两县的县令(当时上海分属两县管辖),准备埋葬在臭岗。一位外国传教士据说后,非常不安。

#

他觉得诸位志士都是为了变革自己国家的政治而牺牲的,皓皓侠骨如何能同犯人埋葬在一起呢他自愿捐出一块净地埋葬英烈。这事被慈善堂的监事徐树棠晓得后,认为埋葬英烈用外国人订购的农地,是国家的耻辱,便婉言谢绝了教士的好意。 #

革命党人潘达微,在打算起义时即使出席了一些工作,却一直没有曝露身分。他在危急之际,决然冒险挺身而出,以《平民晚报》记者的公开身分,到处奔忙,几经周折,总算劝说了徐树棠。将他善堂的一块地段,坐落沙河马路旁,邻近三望岗,地名叫红花岗,青草白地,是一片净土。他还表示黄花岗在哪里,官殓,营葬各事可统统由广仁善堂补办。潘达微随后到红花岗观看,他觉得地势其实不尽雄巍,但在匆忙危急之中能得到如此一块净土,早已不容易了。

#

他当即就同徐树棠定了出来。 #

潘达微星夜找到收殓遗体的工告诫她们收殓遗骨。5月3这三天上海城上空乌云密布,烟雨霏霏。谘议局前的氛围愈发变得潮湿。路上的行人极少,只有一百多名收殓遗体的工来往于红花岗到谘议局的路上,自下午11时至凌晨4时,长达5个小时,收殓才告完毕,潘达微追随最后一具石棺,步行到红花岗。

#

潘达微安葬完英烈,本想隐而不宣,不料保皇党的《国事报》别有用心。 #

上海一日游"data-type="jpeg"data-ratio="0."data-w="598"/>

#

首先披露了此事。潘见事情早已公诸于世,迫不得已,便在《平民晚报》上以《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黄花岗在哪里,宣布收殓七十二英烈的始末。 #

他把红花岗改为黄花岗。由于他觉得“红花”二字比较懦弱,不如“黄花”一词蕴藉优美,又含“秋菊傲霜”之意。自此,后人称上海“三二九”起义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便名眷顾史。 #

不久,潘达微作了一副画,刊载在《时事画报》上,画面题句是:行人风雨亭前立,赐教黄花是血花。他还画了一幅黄花岗的画,刊载在《平民画报》上,图的画面是:累累瓦砾,背后是一片朝阳,风景壮烈。画面的一旁题句为:七十二坟青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这种都抒发了潘达微对为革命而牺牲的同志的留恋之情。 #

1912年1月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广州诞生。当人们庆祝胜利的时侯,没有忘掉以前为之拼搏的革命先辈。5月15(旧历二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一周北京,上海,广州都举办了记念活动。黄兴撰写对联: #

七十二健儿混战春云湛碧血四万兆国子愁看细雨湿黄花此联以“碧血”和“黄花”并用,全然一体,非常淬炼。碧血赋性忠贞,血化为碧,显示刚毅气概;黄花专指菊花,傲霜风骨,象征着革命英烈的精神。自此,“碧血黄花”便成为形容黄花岗的一个专有词。

#

1911年11上海宣告独立,广州军政府着手打算为黄花七十二英烈修墓,后因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建墓工作停顿。1917孙佛山在上海完善护法军政府,次增援上海的国军旅长,方声洞英烈的弟弟方声涛,再度呼吁为英烈修墓。1919在英烈罹难八华诞的时侯,七十二英烈墓初步修成。这年的夏天,墓园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将原先平面正圆形的墓顶,扩建创立体矩形,在顶端增建了墓亭,亭内树立着石碑,《七十二英烈之墓》为方声涛所书。墓亭的底部是一座大钟,它隐寓着英烈们在起义中为辛亥革命奏起了雄伟的变奏曲,为苦难的中国人民叩响了民主,自由的钟声。

#

墓亭的旁边是纪功坊。它是由孙佛山和林森发起,海外华侨捐资修筑的。

#

着名的革命党人章太炎为纪功坊篆额:造就清代七十二英烈纪功坊。坊墙正面铭刻着孙佛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顶楼里面,是一个用七十二块大小相等的长圆形石头堆砌,底宽顶狭。两面成矩形的“献石堆”,象征着巍峨耸立的七十二位英烈。它的底部是一座雕塑的自由佛像。 #

1924年2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发布告示,规定黄花岗七十二英烈墓及其周围共二百余亩农地,划为“黄花岗七十二英烈坟园”的范围。1935年又完善了东门。自此,建筑巍峨,规模宏大的黄花岗英烈公墓基本建成。

#

1925年3国军中央执行委员会做出决议,以每年的阴历十月二十九日为黄花岗英烈罹难记念日。 #

当初亲手迁葬英烈的潘达微,对英烈颂扬不已,1925年9在菊花绽放的季节,写下了《秋菊》诗: #

一夜秋风起,黄花照眼明。

#

莫愁霜露冷,好梦是伤怀。

#

1927英烈殉国二十六华诞之际,他又题一首《黄菊红棉图》诗,其中有“吾粤两般千古事,黄花开后又红花”,寄寓他对英烈的无限追忆。 #

年年黄花节,绵绵悼念情。对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壮烈献身的先辈,永志不忘。

#

【新同学】关注微讯号(↓↓↓长按指纹加关注)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