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调剂生复试经验谈
2011调剂生复试经验谈 #
2010年初春,考研第一志愿落空,我开始了调剂程序。说实话,经历了等待成绩的煎熬和调剂程序的繁琐与复杂,我已经像一只被榨干的橙子,没有什么精力了。但是我必须挺住,因为还有复试这一关需要我去过。而且能否上研,复试成绩才是最后定音的一锤,我不敢掉以轻心,也不能掉以轻心。 #
策略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 #
既然是调剂,就要注重两所学校在学术风格和研究方向上的不同,适时地调整复试复习的策略。但是,任何策略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一个牢固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复习很容易走偏,甚至误入雷区。本着这个原则,我仔细分析了调剂院校的研究方向和最近几年的学术动向,发现我所报考的戏剧影视方向在调剂院校隶属于文学院,而且近几年来的学术成果都出在中国古典戏剧和地方戏方向。这样一来,我得出一个大概的复习方向——注重中国传统戏剧方面的知识累积,将复习的重点由原来的电影转向戏剧——尤其是中国古典戏剧。可是,复习方向的转变将我领向了一个相对生疏的领域,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完全掌握中国戏剧史,对我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搭出一个知识框架,宁可不求甚解,也不能出现盲点,以免发生“一问三不知”的“惨剧”。其次,我将该院系所有老师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了搜索,大致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兴趣点。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根据这些知识点,再归纳出一些重点中的重点进行主要攻克。
有了重点,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被我化整为零,有了被各个击破的可能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绷紧了神经,尽可能地补习遗漏的知识点,再将他们一个个还原到知识框架里去。用这种“多快好省”的方法去看书,一来保证了效率,二来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但剩下的一些细节,我已然来不及去考据,只有在考场上充分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做进一步的发挥。
笔试,展示实力的最好舞台
说到复试笔试,我只能用重中之重来形容。因为这一部分是考研复试的核心,所占比例最重,也最能展现考生的实力水平。
#
考研复试的笔试,一般以一道或者两道大的论述题为主,考试时间两个小时左右。在这么长时间里考一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论深度和论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像初试一样,考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学术水平双方面的素质。所以,考研复试的笔试要尽量答得多,答得深;论述一定要严密,有理有据。如果需要举例的地方,尽量多提具体作品,这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的平时的积累和知识面。如果很不幸遇到了不会的问题,也本着充分展示自己的原则,利用“转移阵地大法”把问题引向一个熟悉的领域,万万不可空着卷子交上去。
#
总之,考研复试需要的更多是平时的积累和考研阶段的复习,凭的还是硬功夫,是没有太多捷径可走的。所以在准备阶段,大家还是疯狂地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