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环球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内部精华资料免费赠送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见知识点小结
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
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借助于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法律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
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出。
4、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其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5、经济全球化可以具体划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6、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的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
7、开放型经济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8、涉外经济活动是国内贸易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它的内容和形式、规模和结构、时间和空间,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即期或长远的影响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9、国民经济管理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内经济目标,另一类是涉外经济目标。
10、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纯公共物品”的特征。
11、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公共物品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
12、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13、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14、一般来说,财政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市场营利性和法制性。
1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之一是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受益范围和政策选择性,对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转移性支出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见知识点小结
1、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面对的统计误差是登记误差。造成登记性误差的原因:(1)调查者所造成的登记性误差主要有:调查方案中有关的规定或解释不明确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等。(2)被调查者造成的登记性误差主要有:因人为因素干扰形成的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
2、适合于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比如频数、比例、百分比、比率、条形图和圆形图等,也都适用于对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对于顺序数据,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3、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叫做中位数。
4、极端值的出现,会使数值平均数,即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受到干扰。极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和中位数只是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
5、集中趋势的测度值是对数据一般水平的一个概括性变量,它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6、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
7、质量指数反映事物质量的变动水平,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
8、销售量指数=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
9、指数体系的作用是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现象发展的绝对变化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10、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以及消费和积累的比例。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见知识点小结
1、法最终决定于构成物质关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3、在我国,立法解释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4、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约束权力运行的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要形成五方面的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子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内涵。
6、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宪法是整个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部门法的制定依据。
7、经济法是国家在实现经济管理职能中调整国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表现形式包括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有关财政、金融和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市场主体、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
8、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人启动的。
10、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唯一的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社会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11、在适用程序上,行政拘留必须经过传唤、讯问、取证、裁决、执行等程序。
12、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国务院(主要是行政法规的制定)国务院各部门(主要是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规章)
13、可撤销民事行为主要包括: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