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群:新高考的四大“变”,会产生哪些影响?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张亚群院士。自主招生内参配图。
诸位来宾、各位同学,你们晚上好!
#
我明天给你们带来的讲演题目是《新中考、新方略》。方略就是方针新政,我主要是从升学规划的角度进行讲解。 #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中考变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所以,我们必需要了解“变”的是哪些,没有“变”的是哪些。第二,“变”了之后,会形成什么影响?第三,影响形成了之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考生,应当怎样应对?
新中考的四大“变” #
首先看“变”的地方。我们的高等教育走到明天,早已是大众化后期了,很快会步入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就要求要改进和建立考试选拔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之路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专才”模式,要向“通才”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会促使我们招生机制的变化,我们的考试制度必需要跟随转型。
#
改革在那里?我给你们剖析一下背后的涵义。 #
第一,中考由原先的3+综合,改成了3+3,前面的“3”是由原先的综合课目演变来的。 #
第二,志愿补报形式的改变,有的省份开始把专业置于首位,有的省份是专业跟中学平行。
#
第三,投档的标准,从原先单纯的看分数,如今演化为“两根据一参考”(内参君注:根据统一中考成绩和中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中学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信息),把投档的标准进行了分解。
#
第四,高职招生标准选拔形式跟学术型的选拔分开。为何这样改?由于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中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指出的是适应。你想上学院,任何时侯、任何阶段都可以上学院,我们的中考不是把一部份人挡在学校门外,而是要确诊你,看你适宜那个专业、哪个中学。
新中考把杭州和宁波作为试点,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两个地方都是3+3的模式,并且导向有一些差别,下边简单做一个比较。 #
上复赛考比重较小,3个联考课目各150分,旁边是学业等级考试。我们国家新一轮中考变革有意识要增加中考竞争的难度,选考的比重占整个中考的比重进一步增长。最后补报志愿的时侯,北京每门只差了30分,三门90分;广东的比重稍为大一点,是60分,三门就是180分。四川取消所有的投档批次,推行三段报名志愿,80个专业平行志愿,推行的是专业优先,北京推行的是高校和志愿平行投档。
据我个人的观察,舆论界、考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北京的方案,其他省市的方案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案当中选择。选考方面,大多数省份会像北京这样只考一次,像四川这样考两次的比较少。你们会问,日本的中考(SAT)每年考七次都可以,为何我们两次都不行?你们别忘了,德国跟中国的考试是不一样的,日本重视的是学习能力考试厦门自学考试中心,中国重视的是学科考试,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跟课本学科是挂钩的,各个地区的教材版本也都不一样,中国的考卷假如考两次就十分困难。
#
新中考的三大“不变”
刚刚讲了“变”的地方,“不变”的是哪些?最重要的三个。 #
第一,作为社会性考试,公正十分重要,所以,无论是自主招生,无论是课目变革还是投档制度变革,新一轮中考变革都把公正性置于首位。社会公正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就是中考按总分投档,无论如何改,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你补报的志愿次序。 #
二是个人的发展需求没变。我们考生的心愿是哪些?追求名校、追求专业,这是大部份考生的心理。我总想考一所好的中学,为何?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何找一个好工作?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
三是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求没变。中国的中考是国家考试,国家是社会的代表,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讲,中考变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须要。由于这个社会是分层分类的,哪些样的人才都要有,里面要有领袖人才,下边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考试一定要降低选择性。 #
也就是说,中考无论如何改,中考在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没有变。前面这三个不变会影响到我们前面的选择。 #
新中考对谁不利? #
首先,对男人不利,由于两门课,英语跟英文,女宝宝考上去比较占实惠。
#
第二,对2023年考生不利,由于刚才试点,还没有总结出规律。 #
第三,对小学科不利,报名的人少了,对中学排课不利。例如广东的7选3,排列组合是35种组合,有多少学校有老师可以承当这样的课程?并且管理上去压力也很大。 #
第四,对普通中学不利,由于我们的普通中学师资没有重点学校师资厉害,人数也没有这么多。 #
第五,对学院理工科类专业招生不利。
#
再看总分。成都是540分,杭州是630分,对考生而言最关心的是如何样能获得更高分。考试变革的结果,地理和生命科学报名的人越来越多,数学却越来越少了。广州有70%左右的中学生选择了地理,化学只占30%。 #
2023年,杭州中考生共有29.13万,选考数学的中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中考招生报考人数的31.987%,而2023年是26.86千人,有63%的理科中学生考数学。考数学的锐减一半,不要说小学数学无法维持,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也会遭到影响。
为何不学数学?考生认为化学比较难,跟学霸一起考他会垫底,这么他就不选了。在北京的报名中,地理、生命科学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选?由于这两门课目置于高中考,初一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重点对付语数外。所以,中学生、班主任、家长她们的审视是从总分制出发的。正是由于这样的角度,不喜欢学地理的人,不喜欢学生物的人也会来考厦门自学考试中心,由于这样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置于高二阶段。 #
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将来考生他的重点一定是置于后面那种“3”上,旁边的“3”因为难度低,所以父母也好,教师也好,对这方面注重度相对小一些。 #
“选科”必然导致“走班”制。会带来什么问题?课程会开不齐,由于35个组合或则十几门的组合,不会全部都开。另外是分值转换带来新的不公正,学业考试分数不一样,你的等级要么划起来,要么划出来。另外,新的选课制不利于院校选拔人才,会带来博弈与机会主义思想。 #
应对新中考的两种导向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新中考要如何应对?我主要提出两种导向。
导向之一: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以“不变”应“已变”。
在座的好多是规划师,也会帮助考生补报志愿,实际上这是战略性的东西。把这个掌握好了,考生自己还会在这方面有挺好的选择。学业考试由于分值比较低,难度比较低,相对来说你们就不会太注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上面三个学科上。所以,大量的信息须要考生和中学关注,院校要把自己的理念向考生、向学校的老师宣传。 #
导向之二:知已知彼,随“机”应变。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兴趣在那儿。有的朋友似乎在个别方面有特长,但他对这个专业却不感兴趣。还有优势跟兴趣之间三者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人不是天生有兴趣的,例如钱伟长上北大的时侯学的是历史系,九一八之后他说我学这个有哪些用,我要学文科,所以他就学习了数学。 #
还有要知彼。这个“彼”是招生的中学,所以你必须关注高校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竞争的规则,院校的规则每年还会有微调,这是每一个考生要关注的。 #
“机”在那里?第一个机遇,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一定会走专才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上面就提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如今中考是语数外,为何要考这三门?由于这三门是你接受任何高等教育专业应当具备的基础。 #
另外一个机遇是分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以及好多不同的计划。
其实,中考虽变,我心依然。考生的愿望仍然是想上好专业、好学院,我们要掌握导向、珍惜选择。 #
感谢你们!
—————正文完—————
(本文依据张亚群院士的讲演,爱培优旗下新媒体平台《自主招生内参》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