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考试动态 >

中国建筑教育的再度繁荣——彭一刚后高等教育的建筑学院教授

2023-02-1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彭一刚先生和变革开放后北京高校的建筑教育 #

上海高校建筑大学校长徐苏斌

#

我虽不是变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学生,但却见证了变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我是追随彭先生学习时间最长的中学生之一,是他第一位教授研究生,从硕士到研究生,我的学习经历见证了彭先生及哪个时代北京高校的建筑教育的一个侧面。

#

变革开放给美国建筑教育带给了抓手。建筑学在美国近现代历史上堪称一波三折。最早的建筑教育和纹样设计相关,1903年上海设置绥远工艺私塾,1904年《高等农工商实业私塾章程》颁布后,绥远工艺私塾更名为绥远高等工业私塾,内设意匠纹样科,校长建筑图画。几乎同时上海艺徒私塾开始进行建筑教育。清代之后建筑学消失。192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院设置了建筑学,之后迁往中央学院。这个时期是建筑教育的白银时期,为全省培养了这些人才,上海中学原建筑系教授徐中先生就是结业于中央中学的。解放早期院系调整,建筑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各个大学。虽然文化大革命中多数学院将建筑系和土木合并改为工民建专业,尽管有建筑教育,而且土木专业的色调更浓。1977年恢复会考机制,建筑系再次回到高等教育机制中。北京高校建筑系也恢复了招生。我1980年考入苏州中学那时建筑系首次扩招,原先一个班30个中学生快速下降到40个中学生。这反映了变革开放后美国建筑教育的再次繁荣。

#

我念书时建筑系的课程中展现了建筑学特色。建筑设计占很重要的地位,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美术、测绘、古典哲学等课程展现了建筑学的特色。非常是低初三的设计课从渲染、各种图标练习开始,艺术课画几何形体、人物分面头像等、水彩画静物、风景采风等,反映了布扎大学派的影响。

#

彭先生就是当初建筑系的核心班主任之一,他兼任了建筑设计课教学,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设计课上博士铅笔画图。在第八教学楼三层的设计课室中我的制图桌在第一排,比较辛运能第一个请同学看图。那种时侯没有计算机,所有的画都须要手绘,记得彭先生教我们制图时亲自示范点的画法,留意不要把点画成带尾巴的青蛙。他的铅笔淡彩的表现手法是学校派的渲染和钢笔划的结合。那时侯小铅笔取代了传统的鸭嘴笔,既能绘图,也能书法,特别便于。小钢笔尖的磨细成为朋友们经常交流心得的话题。其实小钢笔划是非常基本的练习,并且建筑学的功力,无数个点线汇集上去就是他的钢笔划,无数张钢笔划和建筑探讨的结合就是他之后的专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中式园林剖析》《传统村镇聚落水景剖析》。这一套办法成为那时彭先生的研究和教学的特色。

#

彭先生还多次给我们述说文化大革命其间不让教学他就在家用罐头盒自制拖拉机模型,但是是谈笑之间的话语,并且也能让人倍感曾经的知识分子心里的低落和悲哀。因而可以理解变革开放恢复建筑系对班主任们来说是一种灵魂的解放。 #

在大学期间也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中学六年级出席学院生论文大赛。《建筑师》是众所周知的建筑行业的顶级刊物。1983年《建筑师》组织首届全省中学生论文大赛。这是建筑界的推动师生对研究形成兴趣的尝试。《建筑师》当时是师生们没有想过的投稿月刊,更不要说论文大赛了。在那之前上海中学的高初三师生们出席全省设计竞赛得奖,而论文大赛则是前所未有,师生们不免缺少自信。彭先生亲自动员师生们投稿,这对师生们是最大的鼓励,师生的热情也被调动上去。记得我那时较早就着手编写论文,查阅资料。那时侯我写了一篇《建筑的动》,这篇文章遭到建筑是融化的音乐的启发,反映了心理学的移情问题。之外还另外写一篇《田园城市与地下王国——论未来城市结构型态》,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未来城市的单层结构的乌托邦幻想。读完还请组长李子萍帮助更改,这两篇都获了奖。那一年深圳中学有10篇论文得奖,居全省之首。此次论文大赛可以说是我建筑研究的起点。之后晓得1956年彭先生年仅24岁就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面馆积别墅方案思考》,他是在用自己的经历启蒙年青人。

#

1983年第一届全省中学生建筑论文大赛奖

#

1984年夏季结业季到来,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决定报名博士研究生。1980年全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细则》,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彭先生在那之前早已有宛素春、崔愷、张萍、覃力、段进等前辈和师父,它们只是伴随着美国的教育变革跨入北京高校建筑系最早的博士研究生。我很佩服它们,非常辛运我被投档。

#

假如说专科是建筑学的启蒙阶段,这么研究生是从事研究的启蒙阶段。1983年彭先生出版了他的知名专著《建筑空间组合论》,1986年他出版了另一部学术著作《中国中式园林剖析》。这两部专著出版时间恰好只是我在学期间,这两部专著中展现的是他关注的建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建筑学的核心问题——空间问题;另外一个是美国建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承继和再造就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经常伴随着彭先生建筑设计的理论探讨。 #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关于建筑学的核心问题——空间问题。20世纪国际现代建筑商会(CIAM)把空间作为建筑学的核心对象,现代主义先驱建筑理论家、历史学家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在1941年发表了《空间·时间·建筑》(Space,Timeand)。他是CIAM的秘书长,只是现代主义运动的理论推手,该专著只是西方关于建筑空间的名著。该书1986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2014年才在台湾出版,在变革开放早期对于美国台湾几乎没有影响。在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得并不顺畅,解放前也鲜有关于空间的讨论。解放后发展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空间”理论--“空间布光”。按照复旦中学闵晶、卢永毅的研究,来自俄罗斯的“空间布光”是基于大学派的二维“构图”向三维“构图”转换。虽然“空间布光”和西方的“空间”读解不在一条轨道上,并且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是“空间”探索的症结。就是说现代主义运动同是东西方探求“空间”的抓手。1959年5月末建筑安装工程部和美国建筑学会在北京举行的“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美术问题研讨会”,会上首次出现了关于建筑空间的热议。1960年上海高校建筑系教授徐中先生在《建筑和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建筑的双重性”,即“建筑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杂统一”“但是建筑的物质功能,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功能,它是一种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物质功能。 #

建筑的美术,也不同于其他美术,它是一种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空间美术。为此,把生活空间作为建筑的本质,就不会和其他具备双重性的事物混淆,因而避开了在逻辑上犯定义过宽的错误。”彭先生年青时正是建筑“空间”探索早期,同学徐中先生以及学术界的讨论坚信都给他编写《建筑空间组合论》以启示。他的专著有很强的学术敏锐性,反映了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空间”读解,既有学校派的平面、立面二维要素,还有构成主义的三维要素,也有工业化时代的结构技术要素,最重要的是以容易理解的方法解释了“空间”,把读者带进了建筑空间的世界。由于这个启蒙才使更多的师生逐步深入探究空间研究和实践。之后美国的空间关注早已扩充,诸如关注英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的空间生产理论,早已将社会学的空间思想借鉴到建筑学的领域,但很多都可以理解为“空间”研究的延长线。作为“空间”研究的基础,《建筑空间组合论》连续重印,成为学习建筑“空间”的精典用书。 #

事实上彭先生本人在变革开放以后也像海棉一样吸收西方的关于“空间”的研究成果,未曾停止步伐。我上博士的时侯有一件事情记忆深刻。那时参考书甚少,他认为诺伯格·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建筑》这本书和我的研究有关便介绍给我。这本书是关于建筑空间的另一本名著,1971年中文版出版,1990年英文版出版。彭先生介绍这本书时英文版还没出版,他非常给我介绍了《建筑师》主编王伯扬同学,由于王同学那有翻译稿。在彭先生的帮助下在出版之前我早已读到了。这件事情让我感遭到彭先生不断求知的精神以及对教育的热忱。

#

另外一个基本问题是美国建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承继和再造就问题。这是在建筑空间解读后对于美国建筑的深入探讨。1986年出版的《中国中式园林剖析》以及1992年完成的另一部学术专著《传统村镇聚落水景剖析》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建筑的思索。他使用建筑空间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园林和村庄的优点。所不同的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作品更加重视美国文化的要素和自然的要素,是对本土建筑的探求。对于园林和村落的研究尽管起步很早,然而这个时期再次关注反映了变革开放之后西方理论冲击下对于美国的本土建筑的反省。他的书籍甚少引用他人的理论,是自己亲自调查和感受,自己描绘插图。这种专著既反映了他丰富的建筑感受,也反映了他高度的理论归纳。 #

在彭先生的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建筑心理场的要素和美国传统建筑的场》。在该研究中我选择了将美国的堪舆学说和西方的心理场理论构建联系,探求了在美国堪舆中的空间布局及其心农学诠释。既是空间的研究,只是美国的传统的挖掘。选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彭先生的空间关注和传统关注对我的影响。在我的研究中得益于同研究室王其亨同学的堪舆研究基础,那种时侯王同学由于出众的研究被选送到华北工科学院学习。另外复旦学院李道增先生1985年任硕士导师,是复旦学院最早的硕士导师之一。我印象里彭先生常提及李先生,虽然由于彭先生和李先生都是上海人,交流比较多吧。更重要的是两校交流增进了学术互学互鉴。通过彭先生我深受北大学院研究的影响,李先生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何红雨在博士其间调查了黄山村落,她198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徽州民宅型态发展研究》,这是最早的研究村落的研究,导师是王炜钰先生。受该论文的影响在博士论文研究其间我去了黄山屯溪、黟县、宏村等地实地视察了村庄和堪舆,这些地方如今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此次调查我深深认识到根植于美国山村的传统文化底蕴之博大精深。这些年后我在首尔外型学院院长东洋建筑史课程时还使用了屯溪调查的资料。这个研究只是我最早的跨学科研究尝试。之后邹德侬先生以前说过这篇论文是彭先生研究的承继,这似乎是对师承关系最好的评价。1987年6月我博士顺利结业并留校。

#

变革开放后美国在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建筑学最早的教授研究生是1981年上海工大学建筑系童隽先生招收硕士研究生项秉仁,童老逝世后齐康先生继任导师。北京高校建筑系1987年10月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彭先生成为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是北京高校建筑学科发展史上的重大事情。我考取了硕士生。当初的考试包括理论、英语和设计快题。快题是一个8小时的设计考试,题目是海滩的勒·柯布西埃记念馆。8小时快题的方式最早应当是从中央学院开始的。勒·柯布西埃记念馆这个快题题目也反映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建筑设计教育早已深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1981年在第一届高中生建筑设计大赛《建筑师之家》崔愷等荣获了金奖,记得方案满满地表现了流动空间的真谛。变革开放之后作为在西方成长上去的现代主义运动论争在美国还是非常新鲜的,而现代主义运动最核心的就是空间革命,那种大赛得奖从一个侧面早已反映了现代主义运动在北京高校的影响。教授考试选题反映了出题者最为关切的问题设定。勒·柯布西埃是现代主义运动的旗子,在这个题目的考点无疑是要视察怎样展现柯布西埃的现代建筑思想。要求考生处理好功能的前提下处理好建筑空间和环境空间的关系。记得我在这个考试中我使用了现代主义螺距化的设计方式,造就了庆祝馆不断升华的序列空间天津建筑工程大学,这个序列抵达海滩达到高潮,将建筑空间融入到环境空间中。现在回想上去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方案。彭先生肯定了我的快题设计,这反映了他本人对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心态。

#

考试完毕我就去了日本短期留学,在回去的路上得到消息被投档。1988年我成为彭先生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只是北京高校建筑系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

硕士论文的选题是《比较·交往·启示--中美近现代建筑史之研究》。为何选择这个题目?这个时侯彭先生觉得关心美国的建筑创作何去何从首先应当了解世界。这个时侯踏入美国的建筑论争并不只是限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乡土建筑研究几乎同时涌向美国,对于世界建筑更多的关心可以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补充的第九章可以听到。那时同研究室聂兰生先生刚从法国访学归国,带给了这些台湾建筑界的信息。彭先生本人也去台湾视察,彭先生觉得台湾探求传统的弘扬之路十分值得借鉴,应当研究台湾的对自己的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建筑创作。

#

教授论文研究的背景是百年中美建筑的兴衰。我研究了晚清国家推行后中美怎么发展具备本国特色的建筑,以及美国当代的建筑探讨和实践对于美国的创作的借鉴之处。课题除了时代跨径大,包含了晚清和当代,但是地域范围广,包含了英国和美国。那时我的硕士论文有幸得到多位同学指导。当初建筑系设立了专题研究室,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室包括彭一刚先生、聂兰生先生、邹德侬先生、王其亨先生等。聂兰生先生的研究领域是当代台湾建筑,邹德侬先生研究美国当代建筑,王其亨先生研究宋代建筑。彭先生多少年后当年嘲讽说这么多同学指导一个中学生,这和今天恰好相反。对于研究生的教学选用会议的方式,定期举行会议,针对中学生的研究进展提出建议。那种时侯没有打印,不论是查阅资料还是论文转写都还要抄录,论文原稿要用印蓝纸复写几份,有的字写得不清楚彭先生还会深究。由于常年抄录,双手患有严重的腱鞘炎天津建筑工程大学,并且每天有新的进展就会非常高兴。彭先生仍然竭力给我推荐参考书籍。记得他推荐过越沢明著,黄世孟译《满洲都市计划史之研究》。越沢明是美国研究满蒙都市规划的知名专家,他的大阪学院硕士论文《满洲城市规划的历史性研究》在台湾出版,之后由黄世孟翻译为英文在台北出版。该书在台湾荣获这些大奖。我想这本书或许是他去美国带回去的,心里很感激同学。为了写好论文我常去国家图书馆,很辛运在图书馆经常碰到当初复旦学院汪坦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赖德霖。当初汪坦先生和大阪学院联合调查研究美国晚清建筑,由于我的研究的优缺在晚清建筑,这个研究给我巨大帮助。1996—1998年我也成为汪坦先生的博士后。 #

1991年末我递交了硕士论文,当初学院要求20位评委初审,记得其中一部份评委是由彭先生直接转赠的。特别辛运我通过了外部初审。结业答辩是在建筑系分馆开展的,这栋建筑是彭先生的代表作。当时建筑系馆刚启用不久,答辩会就在二层会议议室开展。建筑系非常注重此次答辩,系教授胡德君博士出席了答辩。答辩执委聘任了西南学院齐康先生、河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邬天柱先生、天津中学沈玉麟先生、胡德君先生、聂兰生先生、王其亨先生。齐康先生有指导教授生的丰富经验。他应彭先生之邀应邀从北京赶来。邬天柱先生有留日经验,对台湾比较了解。他应邀从石官屯赶来。齐康先生有指导教授生的丰富经验。他应彭先生之邀应邀从北京赶来。沈玉麟先生是知名的城市规划博士。之后以研究长城知名的张玉坤同学当初兼任秘书。复旦中学赖德霖也应邀从上海赶来助兴。那时我使用的是旧式投影仪,另外建筑系为我打算了摄像。摄影师记录下了我人生难忘的一刻。 #

教授论文《比较·交往·启示--中美近现代建筑史之研究》(1991年11月)封面

#

从左开始为张玉坤先生、王其亨先生、胡德君先生、沈玉麟先生、本人、邬天柱先生、齐康先生、聂兰生先生、彭一刚先生、学校指导同学 #

笔者和彭先生合照 #

结业后我去大阪学院攻读博士后,在首尔其间彭先生很关心我的成长,迄今还典藏着他给我的供词。我希望考取首尔高中的教授研究生,彭先生还为我写了推荐信。在美国多年,我也经常在探讨彭先生给我的问题。我的美国导师是知名的建筑史家、建筑家藤森照信博士,他对英国的传统建筑和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能把台湾的传统材料凝固在环境和新的设计中。他的设计不是从“空间布光”出发的,这重塑了我的既有理念,我理解台湾在和西方建筑不断比较中不怀疑位本民族文化的建筑抒发。彭先生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2008年)中补充了第九章,其中纳入了藤森先生的设计作品神长官守矢庆祝馆。为何彭先生会收入这个完全不是从“空间布光”出发的作品?我理解在80年代末期彭先生的关注点转向本土建筑,彭先生的民宅调查就开始于这个时期。怎样在外来建筑大潮冲击下追寻属于自己的建筑,彭先生有自己的思索。 #

笔者迄今典藏着的彭先生寄至大阪的供词(1992年5月28日)

#

在首尔高中我荣获了第二个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中国的城市·建筑与美国——主体受容的晚清史》后来在首尔高中出版会出版,我的研究荣获了台湾建筑学会奖、建筑史学会奖、都市计画学会奖等。也荣获了教育部优秀研究成果金奖。境外的学习和研究确实让我扩充了视野,也是回忆上去这些研究成果的原点需要溯源到上海中学,溯源到彭先生的启蒙教育。

#

英文著作《中国的都市建筑与台湾》(大阪学院出版会,2009年)封面

#

2011年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奖(该奖1949年设奖) #

归国之后我承当了这些科研和教学工作,时间在繁忙中匆忙溜走。彭先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今年东亚建筑史国际大会(Asian,EAAC)在北京高校开展,我兼任组织执委会主席。彭先生为了支持筹办工作还亲笔给学院领导回信。今年夏天我去探望病重的彭先生,当时他的第一句话就说:“我的第一个教授生”。我心中既感动也伤心,想到曾经彭先生的命题,想到他的期盼,我作为第一个教授生并没有能挺好地回答他的世纪之问——中国文化当代抒发的问题。我想告诉他近来我承接了国家社科美术学重大课题《中国文化基因的弘扬与当代抒发》,这反映了国家对这个话题的注重。在承接这个课题的时侯我联想到彭先生在我硕士论文题目设定时关注的问题,彭先生从建筑设计出发探讨的传统的当代抒发命题具备普遍意义,适用于这些美术创作领域。遗憾的是这是个迟到的课题,我期盼先生身体好了再向先生汇报和求助。没有想起竟再也没有机会了。 #

彭先生为了筹办国际大会事宜送给学院领导的供词(今年9月10日)

#

岁月如梭,从1980年迄今早已40多年过去了,现在自己也成为一名班主任。回顾先生此生对建筑事业的奉献,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憧憬之。我们只好以努力工作不负使命,悼念先生在天之灵!

#

徐苏斌

#

2023年1月26日于上海中学

#

-END- #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

谢谢听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建筑手艺》近期活动/

#

/《建筑手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

_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