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考试动态 >

郑州“地斜”不是玩笑,郑州也被封了

2022-11-2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前段时间上海YQ严重,之前几个读书会的朋友,在群里开玩笑,怂恿着上海的小伙伴抓紧回郑州“避避风头”,可是没隔多久,郑州也被封了,可见郑州“地斜”不是玩笑。

#

这个群有30多号人,是那几年读书会刚兴起那会儿,一起共读的书友。群里除了几个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其余和我经历类似,都是在郑州生活好几年的“郑漂”。

#

当这个死灰复燃的读书群再次复活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在这个30多人的群里,留在郑州的不到5人,其余的大部分去了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剩下的5个人当中,其中还有2个人顺利考公上岸的,也就是说还在“郑漂”的只有3个人。 #

看到这个数据我吓一跳,会不会是“幸存者偏差”,刚好这个群的小伙伴都去了外省发展? #

我查阅了郑州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本科毕业生流向外省比例高达63.06%,流向广东比例最高,随后是北京、浙江、上海,和我们群里的情况大致相似。尤其是信息、软件方向的学生,流向北上广深的比例更高。

#

这个报告既有参考价值,也没有参考价值,从学生就业单位看,郑州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比例最高的是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国有单位。在河南省,211大学就郑州大学这么一所,天花板太高,所以参考价值不大。说它有参考价值,那是因为它反映了大部分学生毕业流向,那就是选择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其他学校的就业报告我没有看,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其中原因大家都懂,连标点符号都不可信。 #

高校的“不成文规定”,过来人估计都懂,要求每人一份就业协议,至于你是和餐馆签订的协议,还是和打印店老板签的协议,学校并不关心,所以那些去了北上广深的是真走了,而那些留下的,不一定是真的留下。

#

除了那些考公上岸,进入体制内的毕业生,剩余的大部分毕业生,在随后的2年里,会选择追随那些北上、南下的同学,选择离开郑州。 #

很多人说这是盲从效应,跟风去了北上广深发展,难道在郑州就不能有一番作为吗? #

我们看一下河南今年企业100强名单,排在前面的是平煤、河南能源化工、洛阳栾川银业等几乎清一色的能源化工企业,了解这些行业的都懂,对博士生的需求量确实很大,因为需要申报项目,拿科研经费等,至于这些高精尖人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我这里不想多说,明白人都懂。 #

在上海YQ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们偷着庆幸还好没去上海“漂”,可是又不得不承认,上海的机会确实比郑州好。

#

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中,创新药获批上市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上海仅集成电路就有200多家知名企业,比如中芯国际、上海兆芯、展讯、芯原微电子等。上海不仅有宝钢、上汽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还有特斯拉、滴滴等新科技龙头企业。

#

那么郑州呢?待遇最好的企业除了国家电网就是中国烟草,剩下的还有被全国人民诟病的“血汗工厂”富士康。也就是说,郑州的好企业不多,而且被全国人民瞧不上的富士康还是其中的佼佼者,富士康除了能够正常发工资以外,还能够周末双休,甚至还有加班费。

#

是的,一点都不夸张,最基础的福利,郑州大部分企业都做不到。

#

既然郑州的就业环境这么差,为什么每年还能新增这么多人口呢?我们可以看新增人口构成,主要来自周口、驻马店、开封、南阳等附近的城市,也就是说是对周围城市的虹吸效应,造就了郑州今日的繁荣景象。 #

过去这些年,为了缩小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顶层加大的转移支付,1995年至今年,转移支付总额从665亿元增加到了61649亿元,增加了93倍,远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也从1%升至7%,其中80%以上的转移支付都到了像郑州这样的中西部地区。

#

当然这些转移支付的项目资金不可能均等地分配到各地市,而是重点分配给那些有足够配套能力的地区,比如郑州地铁6号线、3号线建设,郑洛城际铁路,马寨工业园等项目,所以相对于周口、驻马店等地区,郑州无疑拥有更好的机会。

#

资源在郑州,自然吸引更多常住人口,然而郑州又是一个对外来居民不友好的城市。

#

郑州在过去用不到4年的时间,拆迁四环内175个城中村,一举打破全国纪录,陈砦、庙里、柳林、刘庄等外来人口密集的城中村,均消失在“一指没”的洪流当中。 #

这种拆迁速度,在任何一个有契约精神、法治环境良好的城市,都是天方夜谭的事情。要知道,像上海这样的快节奏城市,一年能拆迁一座城中村就是重大业绩,而郑州一年能拆迁100多个城中村,在历史上也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想要在郑州落脚的打工者,城中村就像一座避风的港湾,虽然不能够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但是可以低成本让你在城市当中活下来。可是城中村的大规模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6块钱的捞面条、500块钱的单间,还有留下来的希望。 #

拥有众多城中村的郑州,就像巨大的海绵,不但能留住刚毕业的高校学生郑州人事人才网,还能够容纳形形色色做小生意人,打工者,然而当最后一座城中村陈砦爆破之后,几十万“郑漂”,像无家可归的野狗,四处游荡。

#

外来的打工者留不下来,那么郑州“土著”现状如何呢?

#

郑州发展到今天,根正苗红的土著并不多,要么去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要么去了国外,不要问为什么不回来?除了专业不对口,郑州的薪资水平,实在配不上十几年的教育投资。 #

曾有个朋友在德国学的护理专业,因为家里老人的要求,放弃德国绿卡机会回到上海,我问她为什么不选择郑州,她说郑州这个专业能给的顶薪也就8千块,回来之后感觉亏的肝疼。

#

其实郑州算是一个外来移民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之后,逐渐成为河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京汉、陇海等铁路线在此交汇,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部贯穿东西的交通重镇。

#

1951年建立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1952年建立了第二棉纺厂,1954年国营第一棉纺厂正式投产,同时又兴建国营第三棉纺厂,当时郑州已经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城市。

#

所以即使宣称自己是郑州土著的“国棉厂人”,也没有像上海人一样,为自己的土著身份而自豪,始终觉得自己悬浮于这个城市,住多久都没有家的感觉。我家在国棉厂附近,邻居有很多国棉厂的老员工,他们从来不说自己老家是郑州的,只说自己是从山东、河北过来支援的。

#

这也是郑州能够这么顺利175个城中村短时间内被拆迁的一个主要原因,拆迁户在要价的时候自己心里都在发虚,“这房子也就是刚刚加盖的,怎么就好意思价格翻好几倍呢?”而我们反观上海,很多老房子是解放后又重新还回来的,往上追溯能够有上百年的历史。

#

虽然郑州是一个高度离散化的城市,没有那些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进入体制内的难度。我们拿郑州最大的城中村陈砦为例,陈姓家族成员也并不多,国棉厂也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可是你发现体制里面的这些单位依然会被某些势力盘踞着,拜不好山头,依然不好进。

#

郑州的多元化,曾经让这座城市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一度成为全国商业地产的“黄埔军校”。1992年Y视一部长达6集的电视剧《商战》,让全国各地180多家企业组团来郑州参观取经,甚至秘鲁、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外国友人到访,也要安排到郑州亚细亚参观、游览。

#

过去被称为“商业黄埔军校”的郑州,近些年却逐渐走上了人才凋零的窘境,需要外来人才不断输血,才能完成本地商业的迭代。不论是外来的万达,还是本土的丹尼斯,都需要外来的人才辅导,才能完成本地商业的运营。 #

今年郑州新增人口12.52万人,增速仅有0.99%,要知道郑州过去是人口流入增速在3%以上,今年也是郑州市人口增速首次降低到1%以下。如果不知道郑州有多惨,可以看看邻居武汉,以9.65%的增速,傲视中部各城市,过去没有存在感的南昌,人口流入增速也在2.95%,郑州人口增速跌到历史最低。

#

人口增速的放缓,不仅仅是Y情的影响,还有多年“从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让这座城市逐渐失去活力。 #

郑州近些年的发展执迷于土地财政,而忽视来自底层的市场活力。海底捞、巴奴、小肥羊能够在郑州火起来,绝非偶然,无论是全国各地支援建设的国棉厂人,还是周口、驻马店的新郑州人,都在把各地饮食文化汇聚到郑州,形成了郑州多元化的格局。 #

然而多年土地财政让郑州形成了大ZF的治理思维,很难关注到底层商业的变化。大ZF确实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城市公共产品服务水平,然而却导致大量资金集中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缺少对底层商业的支持。

#

我们反观成都,不但引进了重资产的京东方,还成功投资了“宽窄巷子”,成功打造了“休闲之都”的度假天堂。根据成都文旅集团近几年披露的财务数据,“宽窄巷子”每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集团营收八九千万元,净利润两三千万元,且增速很快,经济效益很好。但就算没有净利甚至亏损,2 000万游客,哪怕人均消费50元,每年10亿元的体量也是个相当不错的小经济群。而且还带动着周边商业、餐饮、交通的繁荣,社会效益也不错,实现了对底层商业的扶持。 #

抗疫三年,逐渐强化了“大ZF”经济发展模式,即重土地、重大项目,轻人才,逐渐弱化了对人力资本,民生的支出。比如郑州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大集团入驻早,甚至还补贴土地,提供金融支持,而小机构、小企业不但抢不到机会,税费减免都享受不到。 #

新年伊始,巴奴决定把总部迁往北京,如果郑州能够像对待富士康一样热情,郑州也不会遗落一家烟火气十足的火锅企业。

#

文末,我想提及一远房亲戚郑州人事人才网,他在CBD租了一间30多平米的餐馆,年租金20多万,在正常年份,勉强能够养活一家人,日子就这样凑合过了十几年。然而最近他告诉我,如果Y情持续半个月,他将彻底放弃这家店,然后考虑去北京看看。 #

我想,压垮他的肯定不是Y情。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