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考试动态 >

殷成明胶东分社正式诞生于1941年8月13日诞生

2022-11-1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殷成明

新华社胶东分社正式诞生于1941年8月13日,是中共胶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新华社山东分社的指示成立的。当时名为“胶东大众社”,1944年2月29日改名为“胶东支社”,1946年3月10日改名为“胶东分社”。胶东分社是新华社在全国各地成立最早的分支机构之一。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取消区党委与行政公署一级机关及调整各地委、专署区的决定》,中共胶东区委、胶东区行政公署撤销,新华社胶东分社也随之撤销。

#

胶东分社从诞生到撤销的将近九年时间里发出了大量报道,特别是对发生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许多重大战事、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都作了非常成功的报道。重大战事如两次收复烟台战、收复莱阳战、收复掖县战等;重大事件如阻止美军登陆烟台和威海卫、东江纵队北撤烟台、杨禄奎案等;重大典型如胶东劳动英雄张富贵、战斗英雄任常伦、海阳地雷战英雄群体等。可以说,胶东分社为胶东乃至全山东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胶东分社也先后向全国各地、向我人民军队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胶东分社记者孔东平、徐舟力夫妇。

#

然而,胶东分社这九年辉煌的历史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国七十多年来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的作品,对曾经在胶东分社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以及他们的革命事迹也很少有人了解。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为此,我从今年初开始搜集、整理、挖掘有关胶东分社的史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记录胶东分社九年历史的《新华社胶东分社简史》初稿已经完成。不过,在起草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个难题,就是由于史料缺失等诸多原因,对许多曾经在胶东分社工作过的老同志的相关情况很难有比较多的了解。这既对充分再现那段历史带来一些损失,也因他们的名字不能记载在这部作品中而令人感到遗憾。为此,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我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曾经在胶东分社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资料。

#

去年4月初,为了解烟台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情况,我去拜访89岁的原烟台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范汇杰同志。我跟范局长非常熟悉,八九十年代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因工作关系我们来往非常多。不过在他1993年离休以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那天一进范局长家门,就发现老人家依然是满面笑容、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讲话声音宏亮。在交谈过程中,他谈到了自己曾经在新华社胶东分社工作的情况。我听到这里后非常兴奋,过去跟范局长交往那么多年,从来没听说他在胶东分社工作过。近来正为找不到更多关于胶东分社的资料而发愁,没想到面前的老局长就是胶东分社九年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之一。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告诉他我正在写《新华社胶东分社简史》,约定下次再专门就胶东分社的事来拜访他。临别时,范局长送我一套他的回忆录《我的记忆》。厚厚的两本书,记载着老人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

新华社胶东分社赴青岛前线记者团部分同志合影。从左向右:台旭、孙浩、顾膺、励群、唐永平。(1949年4月)

#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登门拜访范局长,专门请他谈关于胶东分社特别是当时在胶东分社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的情况。范局长给我谈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胶东分社第一任总编辑李维光。李维光是莱阳县小徐格庄人,生于1919年,出身于农民家庭。1937年4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开始后,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连指导员、中共胶东特委军事部宣传股股长、中共胶东区委秘书、中共北海地委秘书长、中共南海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胶东区委党校教育科科长、大众报社副总编辑。1946年3月,27岁的李维光出任新华社胶东分社第一任总编辑。1948年2月,调任新华社山东兵团东线分社总编辑。之后先后担任鲁中南报社编辑部部长、中共淄博工矿特委宣传部部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曾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副主任、天津商学院第一副院长等职。1986年1月病故。

#

范局长对李维光同志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1946年7月,14岁的范汇杰经桃村区委书记刘振东推荐,从栖霞县后肖格庄村来到胶东分社给李维光同志当通讯员。由于勤奋好学、工作积极、办事认真,八个月后李维光就安排他开始学习电台译电,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译电员。过了一段时间,又安排他兼学报务,他又很快成为一名优秀报务员。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就成为一名译电、报务全能好手。1950年胶东分社撤销后,范汇杰先后调到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机要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要处工作,后来历任烟台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烟台地委机要科科长、山东省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山东省广播电视厅技术处副处长、烟台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等。谈起李维光对自己的关心教育,范局长如数家珍,时而感动得眼含热泪。1986年1月,范局长曾专程前往天津参加李维光同志的追悼会。回来后,他给李维光夫人程天坦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讲述了自己在李维光同志关怀下不断成长的过程。后来,程天坦同志将这封信进行了整理,发表在天津商学院校报上。程天坦,原名孙曰英,解放后改名程光吾,莱州人。曾任胶东分社编辑。离休前任徐特立同志秘书。

#

去年9月的一天,我从网络上看到上海《新民晚报》发过一篇稿子《王利威在寻根路上寻回一段红色岁月》,说的是该报记者吴旭颖采访王利威回忆父亲葛次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胶东工作的情况。从这篇报道中得知,王利威是葛次元的儿子。我原来只知道葛次元在大众报社时期就担任过电台副台长,后来担任胶东大众社、胶东支社、胶东分社电台台长,其他情况不清楚。看了这篇报道,我知道葛次元原名王言恺,是乳山 里村人(他1910年出生时,这里属于宁海州),1972年离休前任上海长途电话局党委书记、局长。但是,关于他到大众报社之前有哪些经历、他是怎么到大众报社的、他离开胶东分社以后是怎么到上海的等问题,都不清楚。我想,如果找到王利威,这些问题应该都能搞清楚。可是怎么能联系到王利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找到采访他的《新民晚报》记者吴旭颖。于是,我试着把电话打到《新民晚报》办公室,说明情况后请他们帮忙提供吴旭颖的电话号码。办公室的这位同志非常热情,很快把吴旭颖的电话号码发给我了。我联系上吴旭颖后,她也马上把王利威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我。我打通王利威的电话后,他非常高兴。他说自己已经从上海交通大学退休了,目前正在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和父亲在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一些东西。谈起他父亲的经历,他说老父亲葛次元1930年6月从烟台益文商业专科学校英文科毕业后,到烟台顺昌洋行做职员;1932年,到烟台政记轮船公司国际航线当船员;1933年秋,赴上海建华电政专门学校电信科学习无线电技术;1937年,在烟台政记轮船公司国际海轮“廽安”号任报务员;1938年春,回本村当教员。1939年6月的一天晚上偷偷从家里出来,骑自行车夜行100多里路,到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机关所在地莱阳参加了革命,被分配到大众报社担任电台副台长。1943年起,先后担任胶东大众社、胶东支社、胶东分社电台台长。1949年2月,奉命南下参加接收上海的工作。到上海后,先后在军管会电讯处调研室、上海海岸电台、上海国际电台工务处任职。离休前任上海长途电话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利威还告诉我,他已经把父亲在1956年2月写的回忆录《葛次元自传草稿》整理出来了,会提供给我作参考。放下电话后,王利威就把他父亲的回忆录发给我了。在这篇回忆录里,葛次元讲了不少从胶东大众社、胶东支社到胶东分社的情况。

#

1946年3月,胶东分社记者孔东平(右三)采访海阳县著名民兵爆炸英雄于化虎(左二)、赵守福(右一)、孙玉敏(中)。

#

今年春节前,我把《新华社胶东分社简史》初稿的一部分内容送给范汇杰局长,请他帮忙从历史事实上把把关。2月22日,我到范局长家去取稿子,发现老人家不但对稿子中所述事实的某些细节处和一些错别字作了修改,还给我一叠写满各种相关情况的纸。我数了数,有13页之多。其中有4页是1986年3月20日天津商学院校报刊载的“李维光追悼会”消息的手抄稿,稿子里对李维光的经历有非常准确的介绍。范局长告诉我,这是儿子范红军帮助抄的。原来,今年正月十六日,当年与范局长同在胶东分社电台担任译电员的孙曰铸打电话给他拜年。在交谈过程中青岛市人事局,范局长告诉他我正在写胶东分社这段历史,问他手头有没有相关资料可以提供。孙曰铸说他收藏有一张当年报道李维光追悼会情况的天津商学院校报。放下电话后,孙曰铸就让女儿将这张报纸翻拍成片,发给了范红军。范局长让红军把报纸图片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抄写下来了。 #

“孙曰铸”这个名字,我在整理胶东分社资料的过程中从未见过。没想到在史料中没有见到名字的这位胶东分社的老同志竟然就在烟台本地,而且还健在,我很高兴。我请范局长给介绍一下孙曰铸同志的情况。他说只知道孙曰铸在解放后被国家派往苏联留学,回国后曾在北京、云南工作过,再后来任烟台地区化工局总工程师,其他情况不了解。过了几天,我打电话联系上了孙曰铸同志。由于他现在卧病在床,不方便接待客人,所以我们就在电话里聊起了胶东分社的情况。从电话里可以感觉到,孙老记忆力很好、说话底气较足、语言表达很清楚。从交谈中得知,他解放后改名孙若铸,1954年被国家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改名为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放射化学专业。1960年回到国内,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工作。1963年,调到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到云南省水利厅。1974年回到烟台,在烟台地区重工业局工作,后来任烟台地区化工局总工程师。关于孙曰铸同志的资料就这样意外地得到,并逐步完善起来了。 #

去年底,我与上海的王利威同志通话时,他说今年他曾到济南去看望过父亲的部下、当年电台报务员刘常源。后来,他把刘常源家里的电话号码给了我。关于刘常源的资料,我原来只知道他是海阳人,1924年出生;1941年参加革命,在胶东大众社、胶东支社时期担任过电台报务员;1945年3月调到胶东军区电台;离休前在山东省机械工业厅工作。至于他到胶东军区电台以后的情况,找不到任何资料。前几天我给刘常源同志家里打电话,他小女儿接的。我说明情况后,她说父亲身体不太好无法接电话;并说关于父亲过去的经历,目前在加拿大的姐姐比较清楚,她让姐姐给我回电话。过了一会儿,刘常源的大女儿从加拿大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她父亲到胶东军区电台以后,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江山岛战役等,担任过第三十一军(原华野十三纵)电台队长。后来转业到浙江萧山电机厂工作。1961年回到山东,先后在山东省人事局、机械厅工作。就这样,我把电话从烟台打到济南、再到加拿大,终于把刘常源同志的主要经历基本搞清楚了。 #

胶东分社记者郝一军、闫方欣夫妇。

#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查找到150多位曾经在新华社胶东分社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资料青岛市人事局,其中有的比较详尽、有的则比较简略。不过我心里很清楚,肯定还有很多老同志及其相关资料没有找到,因为当时胶东分社的人员流动非常快,不少人在那里工作很短时间就被调走了,很多人经过数次工作调动最后到了哪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因此,必须继续寻找,我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胶东分社的同志后来至少分散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一部分人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不少人走上部级领导岗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地方担任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厅长、省报总编辑、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等,也有的人一直在基层工作。我之所以今天还在不遗余力地继续寻找这些老同志的资料,就是希望能够在这部《新华社胶东分社简史》中留下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是新华社胶东分社九年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值得书写、值得尊重、值得纪念。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