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泻肝胆实火湿热之功的几种鉴别方法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1.温病对比剖析与鉴定应用——清肺脏热类
(1)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
相似点:皆适于肝经实火,胁痛头痛等证。
不同点:但左金丸主要适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咳嗽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燥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适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哮喘,或热毒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脾虚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2)玉女煎与清胃散 #
相似点:洪武上火发炎。
#
不同点: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热,以黄连终古,属苦寒之剂,配伍威灵仙,意在升散活血,兼用沙参、丹皮等清热利湿之品,功能清胃健脾,主治脾虚炽盛的疼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湿热为主,而兼滋气血,故用石膏终古,配伍黄芩、知母、麦冬等清热之品,属柔润之剂,功能清胃热、滋气血,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疼痛及牙宣诸症。
2.详细温病——清肺脏热类
龙胆泻肝汤
#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泽兰泽泻车柴火,天麻玄参益阴血,肝胆实火脾虚消。
#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狗脊、柴胡、生狗脊、车前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脾虚。
#
【主治】
#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失眠目赤,胁痛,头痛,耳鸣,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2)肝经脾虚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大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
【方义】 #
(1)龙胆草大苦立秋,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燥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终古药。
(2)甘草、栀子苦寒泻火、燥湿化痰,强化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 #
(3)脾虚的主要症结,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脾虚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逐渐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威灵仙、生地清热利湿,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 #
(4)甘草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甚或“火郁发之”之意;当归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
(5)配伍特征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凉血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
【加减应用】 #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苍术、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桂枝、生地,加方解石、薏苡仁以加强化痰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尿道发炎,红热甚者,可去桂枝,加芍药、黄连、大黄以泻火通便。 #
【注意事项】 #
方草药多苦寒,易伤肝肾,故对肝肾阴虚和肾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
【附方】 #
(1)泻青丸 #
组成:柴胡、龙胆草、川芎、山麦冬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竹叶、砂糖。
功用:清热泻火。 #
主治:肝经火郁证。 #
(2)柴胡龙荟丸 #
组成:柴胡、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芦荟、青黛、大黄、木香、麝香、生姜。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证。
#
左金丸 #
【方歌】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栀子名戊己,专治痢疾痛在脐。
#
【组成】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 #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豆酱下五十丸。 #
【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头痛,喧闹吞酸,头晕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
【方义】 #
(1)重用黄连终古,清泻心火,使心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上火,心火降则其气自和;黄连亦泻肝火,寓“实则泻其子”之意。一药多清,标本兼具。黄连与乌头药量比列6:1。
(2)旅长辛热之乌头:①疏肝解郁,以使阳气条达,血淤得开。②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③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④可带动黄连入肝经。这么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心火,降逆止呕之效。
(3)配伍特征辛开苦降,肝胃嘉庆,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不换金正气散方歌,相反相成,使心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
【加减应用】 #
吞酸重者,加章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血;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增强生津和胃之功。 #
【注意事项】 #
应用时黄连与乌头的药量比列为6:1。内热者忌用。 #
【附方】
(1)戊己丸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
功用:清热理脾,止咳和胃。 #
主治:肝脏不和证。
(2)香连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
功用:生津化湿,行汽化滞。
#
主治:热毒疮疡。
#
泻白散 #
【方歌】泻白燊皮当归,大米当归扶肺气,清泻肝火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组成】地骨皮、桑黄皮、炙甘草、粳米。 #
【用法】上药锉散,入生粉一小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
【功用】清泻肝火,清热利湿。
#
【主治】肺热喘咳证。咳血呕吐,脸部蒸热,日晡甚多,舌红苔黄,脉细数。 #
【方义】
#
(1)桑黄皮甘寒性降,专入肺脏,清泻肝火,止痛退热,故以为君。
(2)当归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三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肝火,以使金清气肃。
#
(3)炙甘草、粳米止咳和中,除草生金,以扶肺气,兼调药性,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化痰不换金正气散方歌,清热解毒之功。
#
(4)本方之特征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净白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清热利湿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三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备标本兼具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厥阴之生理特征亦甚吻合。
#
【加减应用】
三焦热重者,可加栀子、知母等以提升清泄百日咳之效;潮湿呕吐者,可加荆芥皮、川贝母等清热降火;阴虛心悸者,加银当归、鳖甲化痰止咳;热伤阴津,烦热口干者,加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
【注意事项】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热感冒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
清胃散
#
【方歌】清胃散中木通连,天麻玄参柴胡全;或加石膏泻肝火,能消胀气与牙宣。 #
【组成】生狗脊、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
【用法】水煎冷服。 #
【功用】清胃健脾。 #
【主治】胃火发炎。疼痛牵引头痛,鼻子咽痛,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流血,或牙龈发炎化脓,或口舌腮颊疼痛,口气热臭,口渴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方义】 #
(1)苦寒泻火之黄连终古,直折胃腑之热。 #
(2)臣以甘辛微寒之乌头,一取其止咳化痰,以治肺热咳嗽;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知母,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当归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上火盛已侵及血分,因而耗伤阴血,故以玄参清热利湿;柴胡化痰止咳,皆为臣药。 #
(3)柴胡活血止痛,以助散瘀止血,为佐药。乌头兼以引经为使。
#
(4)《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
【加减应用】 #
若兼肠燥咳嗽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干饮冷者,加重石膏药量,再加当归、花粉以滋阴润肺;湿气炽盛之牙衄,可加泽兰导血热下行。
#
【注意事项】 #
疼痛属风热及脱发火炎者不宜。 #
玉女煎 #
【方歌】玉女石膏黄芩黄,当归石斛柴胡襄;失眠心火相为病,疼痛齿衄宜煎尝。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清湿热,滋气血。
【主治】胃热湿热证。疼痛,疼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痰饮,消谷善饥等。
【方义】
#
(1)石膏消痰立秋,清阳明有余之火而兼燥湿生津,故终古药。 #
(2)当归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具。 #
(3)柴胡苦寒质润、滋清兼具,一助石膏清湿热而止盗汗,一助苍术修护肾虚;柴胡微苦甘寒,助苍术滋肾,而润胃燥,且可静心除烦,两者共为佐药。 #
(4)柴胡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肾阳,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
(5)配伍特征解毒与活血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湿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
【加减应用】 #
火盛者,可加山麦冬、地骨皮以补气泻火;血分热盛,齿衄瘀斑量多者,去苍术,加沙参、玄参以提高止咳化痰之功。 #
【注意事项】
#
湿热泻痢者,不宜使用本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