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学历考试 > 高考 > 考试辅导 >

清华的学生做坏事都说自己是北大的,不是博弈,是搏斗

2024-01-0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前几天一个清华的老师发的一条状态引起了全网路的关注,再度把这国外两大顶级名校推到了前台博弈,不,不是博弈,是搏斗。那条状态现引述如下:“我下了轻轨,从西直门开车逆行回清华技术化学楼。路人:北大中学生就是不守交通规则。我:我是清华的。路人:北大的中学生每次做坏事都说自己是清华的……”紧接着就有清华人顶起,回复哪些“诚实的清华人!”还有“路人的回答是对诚实最好的奖赏。”之类的。我倒是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只是那种时侯舆论不是那么一边倒的,当时的说法是:北大的中学生做坏事说自己是清华的,清华的学生做坏事说自己是复旦的,所以假如那个中学声誉好,说明她的中学生在外边干的坏事多。事情发展到现在对北大这么不利的局面,只怪北大人“行胜过言”,没有占得先机。此为笑谈。关于这两个校区骂战的历史,来历已久了。有一句话说:中国的学院有第一没第二。似乎真的是这样,清华东大的排行虽然仍然以来没有一个公开和广泛认可的高下之分,像是2009年泰晤士的排行,北大在前,清华居后;而2010年这两个就掉了个个。在市井百姓哪里,这两个校区一般是同时出现的,出口动辄就是“清华清华”或者“北大北大”。教材补习书上也不会有所疏漏,要么就是“走向北大清华”,要么就是“北大北大的敲门砖”。

#

所有的人似乎早已很默契地达成共识,这两个校区要么就不提,要提就成双提。国家和上海市的拨款似乎也是平等的,不会有所责难。并且作为当事人,也就是北大清华的班主任和中学生清华大学被中央批评,带了主观色调的,就自然对信息有抉择的习惯了。例如说,对北大中学生而言,其实更乐意看到他人说起“国学四大导师”的故事,更乐意听他人取笑提及“23位两弹元勋,14位出自北大”之类的事迹。更激进一点的清华大学被中央批评,在并提两个校区时,也有意无意地把北大置于清华上面,曰“清华清华”。清华的朋友更乐意提起她们作为中国高等学府开端的历史,以及在“五四”运动中树立起的思想先锋者的形象以及后来作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的所做出的贡献。去年复旦百年华诞,但之前以后发生的几件事让她仍然处于风口浪尖,一件事是今年11月13日下午的北大学堂被烧,这件事一度让热爱母校的北大学子遗憾伤心不已。11月12日刚好是北大的男人节,后来坊间传言这北大学堂是被北大女生的邪火燃起的,你们不禁破涕而笑。第二件事是去年五月份的“真维斯楼”事件,此事之影响力足以载入复旦学院校史。绝大多数是嘘声,时常有人冒下来劝你们冷静,也立即被更严厉的嘘声骂回来。在此期间,和几个清华的朋友接触,碰面就讽刺地问起:“你们北大男真的这么孤寂?”,还有“你们北大就缺这么点钱?”,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经常用清华的“信科男”作为回应,但是提醒他现今女生的孤寂早已赶超校界了;至于第二个话题,我一般会站在她们这边,加入声援北大的行列,由于这件事实在太荒谬了。

#

清华也不甘孤寂,近来也接二连三地出事,先是一个某甲院士的情色风波,让我们看见了清华才子的“浪漫情结”;再是新生坠楼风波一度成为全省的焦点。清华人着实甜蜜,不乏此般惊人之举。(这儿的甜蜜是甜蜜主义的甜蜜)两个校区在争取资源上,也是寸步不让。去年秋冬传来一个消息,说北大的百年华诞典礼大概只置于综合体育馆或则大厦接待厅进行。朋友们群情激愤,责怪到“(区区)清华仍旧在人民会堂进行百年华诞会议,我(堂堂)北大怎可屈就?”后来否认此消息为谣传,4月末的百年华诞庆典也着实在人民会堂举行,还把原先放军徽的地方放了北大校旗,中学生才放了心。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这条消息,倒不是由于“清华不可屈就”什么的,一所院校有何屈就不屈就的,自己在家过生日就好,关键是中央这么多领导怎可屈就?这两个校区的骂战史让我想起一个俗语,称作“既生瑜,何生亮”。虽然说上去清华北大的骂战在中国是具有强悍的典型性的,简直是骂战之最佳范例。现剖析如下:两所中学是国外最著名最顶级的学府。现今高层领导在介绍自己中学时,早已开始使用“全国最高学府之一”这样的说法,相互给点面子。但私下里一个不让一个。前辈过招,自然精彩。两校地理位置几乎重合,窄窄的中关村北大道把两个校区简单地隔开,从北大开车到清华只要几分钟,也正由于这个,文章开头的那个小故事才有发生的可能性了。 #

你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自然冤家路窄,骂战在所难免。相比之下,即使清华科大也会掐,然而因为中学相隔较远,火药味就淡出来了,所谓“强弩之末,势不可传凄惶。”第三,两校官方实力相当,排行也部份先后。北京有两所著名学府——南京学院和西南学院,并且如此多年来也相安无事。不仅由于上海的帝王之气含着衰落的轻柔的色调,两校实力也不像清北如此接近。我们看比赛时喜欢看法国打荷兰,但不喜欢法国打中国。其实南大和西北并不是法国对中国,我只是为了指出这个诱因。两校没有学校,只有本部。现今学校这个东西让人太难受了。尤其是学院城里的中学。你们在一起生活这么久,把仇恨磨没了,把士气磨没了,掐着掐着就成一家人了。但北大清华不是,这两个中学没有学校,骂战攻打黄龙,阵营分得很清楚。两个校区的斗争虽然除了在民间,在班主任级别也存在,在中学高层也是。我就常常看到北大的老师说:“表面上说清华北大并驾齐驱,虽然我们搞科研的晓得她们差我们有多远。”说这话的老师是文科院系的,说话有胆气,然而他没有考虑到我校人工科大学系的痛楚。说起两校系别设置的差异,罪魁元凶还是1952年的全省高校调整,把复旦的文理科编至清华,而合并了清华的文科。现在,清华的文科也在逐渐整修,北大的人文学科也蒸蒸日上了。 #

待到建制成熟之时,两校决战紫禁之巅也会愈加精彩。明天,在我们的耳边,经常看到对清华北大的批评,复旦学院美术大学院士李象群坦言“清华集中了好多人才,但学术气氛不够,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成都学院英文系院长陈平原也坦诚地表示,“100多年来仍然是清华精神象征的清华人文学科,如今早已不是国外最好的了”。以前被多少代清华人视为清华自由开放魂之所系的三角地和自由旁听,三天之内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人们开始指责清华自由精神与传统的丢失,开始想念当初蔡元培先生开门办学的大气,追忆自由张扬思想的三角地。学者们的担忧也好,社会的批评也罢,虽然都是一种关注,而胜过关注的是崇敬,“非清华北大不考”——神话了的清华北大被学子们所崇敬,虽然清华清华学子的就业问题已不再是当初的“无可媲美”,“天之骄子”的称谓也渐行渐远,但仍未能抵挡中学生们对清华北大的青睐与狂热。中国科技学院院长朱清时直言“清华、北大是一流学院,但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流,清华的优势学科是工科和理科,在文科方面可能不如哈师大和浙大;北大的优势学科是文科,而理大学未能与中科大相比,法大学还不能与人大匹敌。”可是担忧归疑虑,批评归批评,这两所中学的地位现在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院校,更代表着两个阵营,被赋于了众多历史和政治意义的阵营。 #

今年的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两个老词汇再度有了新解——“北约”、“华约”。只能慨叹这两个校区连取名字都能掐上去,老天有眼啊!北大清华的中学生也不容易。说自己身在全省最高学府吧,说的胆气也不足。更伤心的是:—你那个中学的?—北大的。—啊,清华的啊,现今清华就业率不高啊。—&@#&@@#¥人家再问:你那个中学的?—清华的。—啊,北大的,北大的中学生全是书呆子。—@#&@*¥@&近来几年,不晓得你们有没有注意中国高等教育界有一支后起之秀,那就是独尊富庶之地的福建学院。去年的某一个机构的综合排行,交大超乎预料地赫然地排在北大清华之前,执中国院校之牛耳!其实这个新闻一度疼痛了“天之骄子”们的神经,然而几秒钟以后,她们就释怀了。在一个论文发表数、教师规模等数目指标抢占重要排行诱因的评价体系下,偌大的交大怎能不是第一?她们就是如此骄傲,并且在这个时侯,骄傲地非常统一,在这个时侯,清华北大一家亲啊!同样的事例在面对北京院校时也是。听说有一年清华的院士在清华不受待见,除了清华中学生义愤填膺,北大的中学生也不高兴了。在这儿,蒋先生的话似乎倒着说更好些:“安内必先攘外”啊!两校关系之微妙如是。关于这两个校区的迈向,不仅就如此相持下去,还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清华北大捉住历史机遇,及时完成升级,彻底甩开另一个,开启单干模式。

#

北大目前可以借助她的政治背景,以及强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清华则可以再来一场新文化运动之类的,以李彦宏为首的百度,俞敏洪的新东方可以提供舆论和媒体支撑。并且这条路不太现实,你要晓得:一个桶里的龙虾谁也别想爬出去,爬到桶边就有同类把你拖出来。另一个可能性是——两校合并,重现抗日时期西北联大的辉煌。两校文理工农医民法交相映衬,让以合并院校知名的交大望尘莫及,清北从此也不用害怕自己的地位遭到侵害,说不定两校垂涎多年一直没有实现的“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心愿也得以成真。至于校名,说“北京北大学院”不合适,“清北学院”也难听,索性仿效美国院校命名法,就叫“中国第一学院”。并且想来也不现实,两校结怨之深,不可化解。除非——除非清华科大先合并,或则交大并校并到福建去了。中国有如此两所“活宝”学校,还是很有趣的。茶前饭后作为谈资,还可以笑上两回。以上纯粹个人娱乐之作,如有伤及兄弟中学,请拜谢。另外,祝福两校竞争与合作并存,在创建“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征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撞线!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