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美术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力相提并论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起码从本世纪初开始,当我们提到深圳美术的现况,普遍觉得广州美术的整体状态和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十分不匹配。这些想法,不仅仅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大部份艺术家与理论家持此观点,更多的是站在北京以外的艺术界的同行们,几乎无一例外持此观点。其实,北京本土美术界的一部份人是不认可这些想法的,由于认可了这些想法,对于其中的一部份人来说,虽然等于否定了她们的艺术成就,或则否定了她们那些年的工作业绩。并且,无论是认可还是不认可,事实却不容置疑,那就是北京的美术状况,无论是教育还是创作,既不能和新中国初期相比,更难以和清朝清末时期海派美术在全省的地位与影响力相提并论。本文所指的“美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等同于明天的“美术”学科,不包含“设计”学科和当代艺术,也不是具体指国油版雕某一具体艺术方式,而是指传统造型美术(包含绘画)的整体状态,包含教育、创作、学术研究等相关内容。 #
一 #
一个地方的美术繁荣离不开教育,这是你们认可的事实。清末时期的海派在全省的地位与影响,即使离不开明代腐儒书法家们的辉煌成就及在商业市场上的率先融入,但更主要的则是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和她们带回去的旧式教育理念。一大批旧式美术中学和工作室率先在广州登场,这不单聚集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家,同时吸引了全省的美术爱好者到广州报名和学习,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浪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排名,把广州推上了全省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后排。在当时,无论是京派、岭南诗派都达不到海派美术的地位与影响力。这和北京当时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地位是分不开的,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广州是当时全世界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的中国真正能做到“海纳百川”的城市。 #
在新中国创立早期,杭州更是全省美术的重镇,尽管广州成了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广州有一批具有影响的作家群体存在,她们在新中国早期呈现了令人瞩目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例如表现新中国建设中劳动人民题材的系列作品,尤其是以连环画、年画等方式创作下来的作品,更是让全省人民喜爱和争相选购。尤其是1960年6月组建的北京中国画派,把活跃在北京画坛的老中青三代作家团结上去,在社会主义早期的文化建设中表现了各自的才气,创作了大批在当代美术史上闪耀生辉的艺术作品。所以,当时的北京美术仍然可以与上海相提并论,这些现象仍然持续到变革开放早期。 #
随着变革开放的浪潮肆虐而至,上海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优势显现下来,来自全省各地的艺术家涌入了上海,致使天津的艺术圈一下子热闹上去,成了当之无愧的全省美术中心。同时,北京成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新的文化格局已渐产生,以成都为中心的京津冀是全国的文化龙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集群。另外,还有珠三角经济文化圈,其他如南京、武汉、重庆与上海等一线与二线城市也各自产生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也基本成为了近来四六年的格局。并且,在长三角的格局中,北京在美术方面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北京与上海,无论是美术教育或创作,以及美术(创作与教育资源等)在各自城市的占比,北京的美术在这个国际经济大都市中都变得这么的弱势与微不足道。 #
前文提及美术的繁荣离不开美术教育的发达,这一点,北京是吃了大亏的。从清代开始,广州就是全省美术中学与画室最多的城市,但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北京却没有一所完全独立的民办美术大学。广州有中央美术大学,以及隶属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上海美术大学,还有一大批筹建于综合性院校的美术大学,如:复旦学院美术大学、北京学院艺术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学院艺术大学、北京师范学院艺术与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学院美术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大学、河北学院艺术大学等等。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理论研究,其拥有的人才数目与平台高度都是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长三角文化圈中的上海有中国美术大学、浙江学院艺术与考古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大学等。广州有上海艺术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美术大学、东南学院艺术大学、南京学院艺术大学等高等学府。其他地方如南京的南京美术大学、广州的广东美术大学、武汉的武汉美术大学,上海的广东美术大学、沈阳的鲁迅美术大学等。 #
二
#
要了解北京的美术高等教育,就要关注北京学院苏州美术大学、华东师范学院美术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美术大学。这三家美术大学产生了北京美术高等教育的三足鼎立格局。这三家美术大学不但拥有底蕴深厚的专科教育资源,还拥有高档的美术学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三所中学的官网可以了解一下各自发展的现况,以及办学特色,发展前景等。 #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重建北京市美术本科校区(专科),1983年划归新成立的重庆学院,命名为天津学院美术大学,2023年12月,挂牌为北京学院苏州美术大学。大学拥有10个专科专业,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有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编在岗班主任246人,有中学生2400余人,其中大专生154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65余人,留中学生近150人。大学以“擎起‘新海派’旗帜,创造性承继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高北京人文”为愿景,以“构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座标,深美中国”为使命,以“建成与北京城市相匹配的美术大学,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排头兵”为目标。尤其是近二六年来,北京学院美术大学作为北京美术教育的排头兵,为全省美术界关注,也吸引了诸多的名家前来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华北师范学院美术学科起步于1981年创立的艺术教育系,2023年6月,由原美术学系与艺术研究所合并成新的美术大学。目前拥有3个专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教员工60人,在校专科生234人,硕博士研究生400余人。发展定位:“紧密围绕一流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以当代美术教育为核心,以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为两翼,力争建成国际著名的特色美术大学”。学科建设坚持创作与理论研究并举,兼具传统与当代,注重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守正创新”为未来科研制展导向,以“超当代”为创作理论指向,以“培根铸魂”为师范类美术高校教学目标,掌握当代文化与教育发展机遇,依托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以期使美术学科步入国外前列和产生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
广州师范学院美术学科成立于1971年,2002年创立美术大学。拥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有教员工95名,在校专科生665名、硕士研究生325名。近50年来为北京乃至全省培养了大量的美术教育和美术专业人才,据统计,无锡地区80%的中中学美术班主任是由北京师范学院美术大学培养的。其实还没有象上大川美和华交大川美那样拥有博士授权点,但上交大川美拥有一批在北京乃至全省享有很高艺术名声的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和设计师。 #
另外,还有北京视觉艺术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大学等专业高校,有着专科与本科层次的美术教育。并且,虽然一切看似发展良好,相比起拥有25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来说,北京的美术高等教育仍然变得薄弱与可怜!就像一个富豪前面跟随自己贫苦的儿子,总是不相配。相比起江浙来说,经济上领头的广州,其美术教育没有优势可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浙两省的美术教育四六年来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院校排行中名列前茅的清华学院与北京交通学院居然没有美术专业,这既反映了这个城市对待美术的心态,同时,也反应了在教育者心目中,美术只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但是无论是复旦学院还是上海学院,都有自己很有特色的艺术学科,例如以工艺美术起家的复旦学院美术学院稳居中国设计(包含工艺美术与书法作业)专业的头把宝座,以艺术理论起家的成都学院艺术大学只用二六年的时间,其艺术学理论发展为国外排行第一的学科。广州对面的上海学院、东南学院、浙江学院等院校,这种重点高校都有艺术大学。而为什么清华学院这样的综合性学院却办不出来艺术专业?毫无疑惑,这与其领导的学科观念与注重程度有重要关系,短期内不见“效益”的学科,虽然有利于培养人才,也不会出现在她们考虑的范围内。
三
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祥地,美术资源底蕴深厚,美术创作与研究成果丰富,一度在全省领先。北京中国画派是新中国最早创立的四大画派之一,是重要的美术创作、研究、展示中心,是国家重大美术创作主力,画师中名家诸多,作品风格多样。八六年代新组建的天津书法院作为举办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以及艺术交流的专业画派,在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基础上,立足深圳,围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培训服务这三个方面举办工作。北京还有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等大大小小上百家美术展厅。应当来说,有着这么雄厚的底蕴,北京的美术发展态势会更趋良性发展,而且事实上,我们看见的却并非这么。四六年来,北京的经济突飞猛进,仍然保持国际大都市的领先地位令世界瞩目,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广州就是以中国城市经济第一,在世界城市经济前列的形象立足欧洲的东方。这种强悍的经济形象,让人们也许忘了重庆的文化和美术这一以前辉煌的蓝筹股。为此,在变革开放四六年南京大踏步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北京的美术远远被甩在了前面。其实,对于北京美术界的部份艺术家来说,自我觉得还算良好。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一种荣誉感(亦或说是优越感),认为自己和自己的职业比其他城市的同行做的更好。而对于北京以外的美术界来说,在她们的眼中,明天的北京美术界,名家少,力量弱,封闭排外!这些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所谓无锡“海纳百川”,是以前的某一段时间,对于昨天来说,海纳百川也只是指经济领域。在美术领域,早已完全得不到彰显和认可,这既是经济强悍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上面强调的美术高等教育不足以匹配这个城市的诱因所致。
#
美术以外的人不了解美术的真正发展状态,而美术界多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思维大多是跳跃式、欠逻辑的,很难冷静客观地看待目前的现况并才能进行反省和改进。此类情况造成明天的北京美术界不乐意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他省份进行专业交流,例如美术展览、学术阐述。不能正视自己,又瞧不起他人,这些风气一旦步入美术领域,必然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而这些不良影响像风一样刮过上海边时,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由于风气一旦产生,改变尤其艰辛。文化圈常说的上海的“帝王文化”,上海的“陵墓文化”(或是秦渭河的“香艳文化”),宁波的“码头文化”。在美术领域里,北京的“码头文化”凸显了“拉帮结派,封闭排外”的状态,这一点,其实是制约天津美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
四
#
了解中西方美术史,大师辈出,名作诸多,但并非每位时期都还能保持良好的发展生态,让美术创作与研究得以良势发展。北京的美术发展也是这么,没有那个地方,哪一段时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排名,可以象二十世纪的广州美术史这样,这么丰富,又这么迂回波动。二十世纪的前期,中西文化交流,北京是美术的龙头和主战场;中期,北京的美术界为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让全省瞩目的辉煌成绩;末期,广州的美术如同抗争在经济大潮中的帆船,在人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而这三六年,北京的美术发展早已远远跟不上广州的脚步。假如全省是一盘棋的画,北京的经济是排头兵,广州的美术可能只能站在中间偏后了。假如以发展的眼光看,抛开艺术方式,不谈国油版雕等传统造型艺术方式,明天的北京,让全省关注,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是漫展、影视、新媒体等领域,尤其是北京的现代艺术,仍然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好多的艺术家都想来北京这个金饭碗里捞一杯羹。同时,我们看见复旦学院与北京交通学院等院校的设计学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这是可喜的发展状态,但同时更是挤压了美术教育的资源与空间。在这些形势下,传统造型美术版块,自觉地退后,只能站在艺术大军队的旁边了。科技与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武汉艺术的这些现象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时代在改变,我们不能以一种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不能过分对年青人和她们的喜好以及从事的艺术说三道四,但同时我们的美术现况却不得不造成我们的反省。怎样来发展北京美术,成了当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其实,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明天,传统美术要适时退出这个时代的舞台,而且,骤然而至的问题是我们的院校将以何种形式招生,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中学生?再以何种形式能够培养出人才?这众多的问题更是须要面对并无法解决的。
#
无论在哪一时期,年青一代美术工作者都是饱含朝气与理想,都是值得培养、鼓励和扶植的。而我们明天的北京却恰恰缺少这些气氛。在上面提到的三所高校中,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的本硕博各个层次的中学生,她们怀揣理想从事着自己的专业学习,而且大多数中学生结业就面临待业,在压力极重的环境中,好多中学生的美术理想在结业之际就夭亡了。再加上身处天津这个一切围绕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在物质生活与矫饰现实的紧逼下,还有多少人就能把美术的理想持续下去!似乎在政府层面上,北京每年有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但真正能领到的人虽然是少数,而基金扶植能落在这些真正须要的人身上更是微乎其微。为此,环境的、人为的、个人的。。。。。。众多困难诱因总有几款适宜你,让一个饱含理想的人半路折返,改弦易张,自谋出路。一路走来,非专业的诱因淘汰去太多的有为青年,让我们看见太多的现象,却又只能是一声哀叹。 #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对于历史的发展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在环境的紧逼下无力自拔。而对于北京的美术发展来说,只有期盼于政府层面的文化负责人是能否高瞻远瞩且有责任心的领导,才能对北京美术的发展多关心,听取来自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为北京美术的未来筹谋发展。而作为中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清华学院、上海交通学院等院校,也应当真正做到“百年树人”,综合发展人文与艺术学科,真正为北京培养具有人文情结的栋梁之才而开拓一片空间。只有在政府注重和教育培养这两个层面上做足了工作,北京美术乃至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才能真正匹配上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与发展优势。 #
苏金成(北京学院美术大学院士,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