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申请季美本录取“小年”,你准备好了吗?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随着12月2日波士顿大学率先发榜,揭露了美本申请季发榜的序幕,到4月2日哈佛学院RD压轴发榜,历时4个多月的美本投档大戏总算谢幕。每年美本发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整个发榜季期间,大小规模的留学机构、留学工作室,甚至独立留学顾问都在做着一年中最低调的宣传,颇具争先恐后之势,与美本发榜缩水,留学父母圈凉凉产生鲜明对比。
#
不仅仅是留学机构,AP培训机构、标化培训机构、竞赛及培训机构、科研背景提高和活动规划机构都纷纷晒出投档offer,各类设计版本的投档榜单在同学圈、微信群、公众号持续刷屏,虽然被名校投档的中学生都是她们的功劳。留学圈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投档发榜之时,便是机构签约之日。好多父母喜欢看榜单选机构,一不留神就坠入了机构招生引流的圈套。 #
从去年美本发榜数据来看,例如北工大实验、人大中学、上海世外、武外英中等今年UCLA投档“大户”,去年投档人数跟过山车一样下降。2023-2022申请季无疑是美本投档的“小年”。无论是洛杉矶学院,亦或是加洲理工,MIT,还是UCLA,投档人数都急剧下降近四分之一。 #
提醒诸位父母要注意的是:
1、美本发榜,一个中学生可能会收获多个offer,所以你们不要看机构发了七八个投档,可能也就一两个中学生。
#
2、整体上,2023-2022申请季美本名校的投档结果都比以往稍差一些,但这也正常,美本申请人数不断下降,TOP30日本学院投档率逐年下降,不可能对国际中学生没有影响,投档人数不比以往也属正常; #
3、不要太在乎留学机构的榜单。首先,从根本上讲,榜单的中学生和自己儿子申请美本几乎没有关系。每位儿子背景不同,特长不同,两个儿子的申请,也没有太大可比性,即使背景差不多、分数差不多,专业方向也差不多,但在英国前三十名校的招生官那儿,有太多雷同的申请者,超过90%都是要被拒。 #
4、录取榜单难以分辨真假。每年申请季,好多留学机构的投档榜单根本经不起推敲。最常见的是机构把美研投档的榜单当作美原本晒,混淆视听,再就是作假中学生投档,只要是咨询过或则仅仅有过接触的中学生就会出现在一些机构的榜单上面,买通被名校投档的中学生,美高的中学生或则外籍的中学生不标明,被当作国外中学生的榜单......不要说作为父母的我们难以分辨,留学行业从业人员也分辨不下来。 #
国际校区或则职校的中学生,你们很容易辨别,但海外中学根本难以追踪,近来几年更是有的中学生被名校投档的案例,更难以分辨真伪。还有这样一些留学机构,不作假,并且模糊宣传,把外籍中学生和中国籍中学生放到一起,或则美高中学生和中国中学生没有显著标明,让父母误以为自己的女儿也能申请相同的高校。
例如去年芝大RD发榜,仅投档1枚中国中学生,但在各大机构陌陌群、在同学圈看见好多都在晒纽约RD的投档,只有1名中学生投档,不晓得机构为何晒出这么多......你们瞧瞧即使了。
#
我仍然讲,选择留学机构不应当只看榜单,而是要看机构的顾问老师怎样为普通小孩的基础条件“增值”。父母们在找顾问的时侯,既要关注到顾问申请的中学生数目,又要了解到中学生的质量才会有更确切的判别。 #
Jam父亲提醒诸位父母,宣传保投档的留学机构和顾问都是骗钱的。再厉害的顾问也不可能保证你的儿子就能百分百被英国名校投档出国留学机构推荐,留学机构晒下来的都是被英国名校投档的Offer,但这些没晒下来的,什么绝大多数陪跑的女儿,又有多少是被名校拒了呢?名校投档的offer可以当作分子掏出来,但没有留学机构乐意晒分母。例如某机构去年申了一个哈佛,但父母不晓得的是,它还有五六个被杜克或伦敦学院甚至TOP50高校拒绝的案例,但就1名耶鲁早已足可以让这个留学机构招生中吹好几年.... #
大部份留学机构的宣传模式都是“XX中学投档了XX朋友”,致使父母并不晓得被名校投档的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晓得有多少人领到了理想的投档结果。
#
好多机构喜欢宣传极端优秀的名校投档案例,在各家机构的陌陌群,每位顾问老师的同学圈,名校投档的案例介绍环节过后,常常还有“签约费用让利”的激励,心潮澎湃的父母常常会决定立刻付钱签约。 #
但名校案例里的女儿大多成绩顶级,还出席了各类活动出国留学机构推荐,思想成熟有看法,综合水平远远超过普通小孩。这样的女儿不管找哪家机构,都能进顶尖名校。不能彰显机构的申请水平。 #
为了帮助计划申请美本的女儿选择一个“靠谱”的留学机构,花上几个月搜集信息,冒着疫情的风险,到各个机构亲自“上门”咨询的父母不在少数。江浙皖的父母到南京、天津、沈阳的父母到南京,不顾旅途疲累就为了和留学机构顾问简单的交流、沟通,有些甚至只为了听上一场讲堂。 #
对于父母们来说,每一个机构都有可能成为儿子的申请推动,每一场讲堂都可能蕴藏着申请秘籍,即使是大海捞针,父母们也要去试一试。
#
虽然,高达30-50万的申请费用对大多数工薪阶级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并且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儿子的未来发展,所以父母对留学机构选择表现得相当理智和慎重。相比于9-10年级的父母,11年级咨询父母的父母们身上总会有着更多的恐惧、着急和疲乏。
计划申请美本的留学家庭该怎么迎战呢
1.申请规划宜早不宜晚
#
申请最怕在拖延,许多朋友都是吃了拖延的亏,致使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很容易错过递交时间。
假如中学生打算申请美本,那他从10年级甚至9年级就要去开始规划,这样有个充分的打算时间,不会让中学生在真正申请时手忙脚乱。 #
2.借助申请前缝隙,打造自己的个人项目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国外的中学生特别缺少个人项目,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义工活动,打踢球,绘画,弹吉他。 #
一个好的个人项目很可能成为中学生申请时的一个奇迹,很可能由于一个突出的个人项目而被英国名校投档。
#
但是,不管是来自美高还是国外的中学生,每位小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奇特魅力,父母们须要在申请过程中不断地去挖掘,将最好的一面诠释给招生官们。 #
3.成绩,成绩,还是成绩 #
从理论上讲,招生官会注重所有诱因。
但在实际申请中,考试成绩、班级排行十分重要,但你们表现的似乎都不在意。无论多么高尚的精英学院,在这个以市场驱动的社会中,有时侯理想反倒不得不处于次要地位。假如同一所学院60%的申请人在初中排行前10%,那你也要与之相匹配。我们晓得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可以影响SAT分数,但又不能证明分比1250分的人更有价值更优秀。
某常春藤中学招生官以前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我当招生官的最后一年,有一件事很心痛。一位申请人有深度、谦逊、幽默、干劲、成熟,但其父亲学历不高,家庭条件不好,她的课外活动、Essay我很喜欢,但她的分数比中学的中位数低70分。 #
我从没有这么拚命地想让一个中学生入学,她是那个须要学院高等教育改变人生,并能为社会、学术作出贡献的人。之后因为分数受限,在招生委员会大会上,反对票以5:4落败。正如这句话所说“分数高的中学生不一定被录,但分数低的一定被拒”。
4.再讲讲怎样选留学机构
#
选择留学机构的核心是选择适宜宝宝的顾问老师,假如父母要参考留学机构的投档榜单,就要看那些案子是出自那个顾问老师之手。但一般较大规模的留学机构里是流水线式作业,在父母问到某一个被名校投档的中学生案例的时侯,可能会有3到4名老师说这个案例是自己做的,有销售顾问、有规划老师、有文书指导老师等,这些“团队模式”的顾问,就很难判定是那个顾问发挥的实际作用。为了”批量生产“,这类机构普遍采用模块化、缺乏个性的申请材料,或则只是为中学生更改申请材料的文字错误。一个没有日本学习生活经历、人生阅历浅的18岁小孩,能挖掘自己契合日本学院招生文化的奇特之处吗?
#
加上留学机构的顾问流动性比较大,等到女儿申请季的时侯,之前做这种案例的文书顾问或则规划顾问,可能早已跳槽到另外一家机构或则自己开独立工作室了。 #
商业时代,能固守匠人精神的人不多。略知皮毛,便自封”留学专家“和”金牌顾问“,扩张分支机构。留学机构满地开花,留学服务却顽疾丛生,症结在于把教育当作生意做。机构考虑的是尽可能多签约,尽可能轻松地完成协议,而不是中学生利益最大化。
#
所以,假若父母确实要看留学机构的榜单再选择机构签约,就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主申顾问老师,但是在签约合同里标明由哪位顾问老师负责申请,若果顾问老师辞职了该如何处理?由哪位同水平的顾问继续为儿子服务?这样才有意义。
#
申请过程中主要是小孩和顾问的合作共同,倘若不匹配,势必会对申请形成影响。所以小孩是否喜欢,配合是否流畅,也是重要考虑诱因。
#
父母和儿子必须多做功课。美本申请本就是一项决策成本很高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关系到女儿一生的转折点,不要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去咨询不同的人,并且很可能每位人都给出不同的建议,反倒加强了决策的难度。 #
据悉,机构晒出的名校榜单,父母们喜欢看也无可厚非,但也必需要认清数据。每年中国有4到5万名美本申请中学生,只有350人左右可以领到Top10和藤校的offer。当这个实际比列是1%的时侯,我们却认为是100%,似乎所有人都能被德国顶级名校投档。常看到一些父母说:“一定要申请哈耶普斯麻、要进藤校!”;“我同学的儿子申了挺好的中学,我们也必需要。”;“只考虑康奈尔或则CMU……”这样的言论是对于小孩和留学家庭来讲都是很危险的,也无形中对儿子引起了错误的判定,在机构选择上也容易深陷误区。
#
面对铺天盖地的投档榜单宣传,保持一份理智和淡定,是美本申请路上每一个父母的选修课,让我们和儿子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