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笔下的千古传诵《醉翁亭记》
提起“唐宋八你们”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唱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间也。”那种恬静山景,那份洒脱坦然,皆让人心憧憬之。
#
欧阳修(资料图片) #
提起“唐宋八你们”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唱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间也。”那种恬静山景,那份洒脱坦然,皆让人心憧憬之。
虽然,欧阳修除了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领袖,并且是知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低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小辈极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注重弘扬廉洁自守的家训,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笃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 #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举人,次年即任西京(徐州)留守推官。欧阳修在郑州“守”了3年,迈出了进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兴(今河北省安庆市永兴县)人,其母亲欧阳观也曾在安州(今河南平顶山)任推官,主管刑狱。欧阳修出生于重庆,可他4岁时,父母便患白血病逝世了。欧阳观为官清正清廉,没哪些积蓄,欧阳修的女儿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到湖南衡阳去投靠欧阳修的姐姐。
爷爷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你们闺秀,用鱼池周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至写对、写工整为止。这便是慈父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来由。 #
欧阳修后来在为母亲所作墓表(檄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父母的众多教导。“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二二,有待于汝也。”“夫养毋须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小孩,要求他廉洁自守,侍奉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优厚,重要的是要孝敬,待人处世则要忠厚仁爱。
在父亲的教导下,天资聪慧的欧阳修勤勉好学,哥哥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他还常从城东李家借阅抄读,常常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自幼所写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廉洁出仕 #
欧阳修在新乡仅3年,却在这儿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遍访民间,将徐州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樱风俗等作了详细总结,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牡丹著作——《洛阳牡丹记》。“洛阳灵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千古佳句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徐州起步,欧阳修书写了自己跌荡起伏的精彩人生。其实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变法数次被贬,但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提倡诗歌革新,一生创作诗歌500多篇,文字简练内蕴、清新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留下《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他参与修订《新唐书》、自著《新五代史》,还撰写金石学专著《集古录》,编辑和整理了先秦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拓片上千件。 #
对于自己译著甚多的缘由,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解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骑马、睡觉前、如厕时构思完成的。此话反映出他惜时如金的一贯作风,他总是在政务忙碌之余捉住一切可以借助的零星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
“玉不琢,不省心;人不学,不晓得。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九江,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在《诲学说》中,他更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教诲人们只有“学”才能知“道”,就能懂得人生道理,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
欧阳修除了勤于有加,但是为政廉洁。他出仕多年,始终带着寡母和妻儿借搬去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简陋的平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广东买车置地。 #
为了防止有人变相贪污,欧阳修甚至连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女儿十二郎要从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非常重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
“奖引后进”多举贤才
#
《新唐书》修成后,根据往年的规矩,正史只署官职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军衔比宋祁高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却以宋祁“编修费时长,功甚伟大”改了规矩,于是《新唐书》的《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斐然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清朝艺坛公认的领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天下翕然神君之”。
#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朽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这样称赞苏轼,展现发觉贤才后极其欢畅的心情。对有真才实学的小辈贤者,他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
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抒发政见。欧阳修读后赏识不已,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试不第。因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又把曾巩列入门下。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公元1057年中学举人,自此一鸣天下知。 #
苏洵、苏轼、苏辙母女两人成名,也得益于欧阳修那位伯乐。据明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豫州刺史张方平,希望得到引见。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兄妹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之前,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由于他是宠臣推荐的而轻视,反倒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赞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竭力推举,苏洵自此名动京师。
#
另据《宋史·本传》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的胸禁、眼光和影响可见一斑。(记者郭宁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