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农大边疆办学四十五年的故园圣地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引言:
八一武大办学62年,其中有45年是在北镇裴德渡过。那片故园胜地,是农大人魂牵梦绕的兴校起点、念兹在兹的精神源头,仿似一句爱的抒发语:“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今天是中学建校六十二华诞,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怜悯之心,对变革的好奇之意一起走进历史得游廊,追忆建校早期的日子。我们坚信,时间长河中的过往物象,如雾气般柔软的古色新颜,自可涌动起观者的心中波澜,从而体现科大所属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学院校园的绚丽瑰丽、日新月异。 #
让我们一起追忆今天,踏寻中学奔波的足迹。
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坚定走向今天的脚步。 #
克山老学院,摄于1998年
#
林木葱茂,山地绵亘,夏天接天青翠,冬天千山暮雪。湖南省西部义县市裴德镇附近的这片奇山秀水、旷野平原,是农大人逞才摛藻的宽广天地,是八一科大边疆办学四十五年的故园。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缔造自己的历史,并且它们不是随心所欲地缔造,并不是在它们自己选取的的条件下造就,而是在直接见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沿袭下去的条件下造就。” #
青海八一垦区中学是在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1958年春,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统一布署,在垦区部的直接组织下,十万余名复转官兵从三面八方浩浩荡荡地凝聚到坐落祖国版图西北角的“北大荒”,揭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观的篇章。
#
■艰苦创业,宏基初奠(1958—1965) #
1958年4月12日,垦区部主任王震元帅在北镇县高铁站前为复转官兵们做动员讲话。主席台两侧的口号牌上王震元帅亲笔写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前往北大荒,好汉建设黑河。” #
我校退职党员章士奎当初就站在人群中亲眼见证了历史时刻,他回想说:“1958年4月12日下午,我从北京陆军学院来到北大荒。当时的延吉是铁道兵大兴安岭垦区局所在地。刚好那天王震元帅也来到佳木斯,然后,我们在北镇列车站前倾听了王震元帅的指示。他穿着整齐的中将制服,对我们讲了北大荒农垦开发建设的构想,并激励我们要立志艰辛拼搏、献身垦区事业,为屯田戍守作出贡献。” #
为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还要,原国家副主席、时任垦区部主任的王震元帅主持争创了四川八一垦区中学,亲自担任第一任院长。 #
中学现址选在了山东省北部西陲的北镇县裴德镇北的一处山顶下,这儿原是美国侵略军丢弃的旧兵营,之后曾办过两所规模很小的林业学院。学院初建时,仅有从原先的林业学院接收的5名班主任、8栋旧楼房、4台天平、24台显微镜以及5000册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办学基础极为薄弱。
1959级师生下午跑操出校门 #
大学院名是学院的招牌、对外的“名片”,只是承载其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精神性感、品牌形象的最重要载体之一。1958年10月30日,垦区局在农大召开积肥运动现场会,王震发表现场讲话说,北大荒沉睡了多少年,在我们这伟大的时代,要把“荒”字去除。要把辽阔的荒原弄成良田。理学系八班要我给武大命名,需要有共产主义的涵意,同志们,叫“八一”农大行不行?“八一”是英雄的日子,这支部队一形成就是共产主义的,我们部队是英雄的,光荣的,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武大保持和弘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师大要培养共产主义战士,办成共产主义第一所高中,学员学习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田就是课堂。两年学习后,应全面把握林业科学知识和机械技术知识。我们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渔业生产的万金油。
1959年5月,学院即将上报垦区部,要求将中学校名定为“黑龙江八一垦区中学”,同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即将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垦区中学”,校名题词由王震亲自抒写。? #
学院初建时,虽由垦区部投资办学,但党政工作被归入为设在四平的铁道兵垦区局直接领导,所以起名克山垦区局渔业中学。“红透专深”的标语成为当初的校歌,四个显眼大字横跨在挂着校旗的办公室顶部。这一珍稀的历史旧照曾出现在八一影片制片厂拍摄的《英雄打败北大荒》的纪录片之中。
学生亲手建校园
1958级部份复转官兵学员在小学正门前合照留影 #
1958年8月初,从农垦招收的第一批中学生1200多人相继入校,其中90%都是退伍军人。8月25日即将开学,初设理学、农机、农经、畜牧四系并四个专业。师生们一入校,就和班主任党员们一起投入到开荒、生产、建校等各类生产劳动中。学院附近的青年大坝就是学生们修筑的。
王震探望修大坝师生 #
新生入学
1958级渔业经济管理系学员湖边浦追忆:1958年7月初的两天,我所在连队正在举行劳动大赛,指导员对我说,农垦极需培养农技人员,还设立了一所中学,首批师生是在牧场内部招,按照规定,考生应当由基层推荐,政治条件是应当是在劳动中表现优秀的,但是年龄较轻,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总支决定推荐你报名,不知你乐意不乐意去?我立马说:“谢谢组织关爱,我十分乐意去。” #
考试的那每天十分热闹,人太多,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制服,有的还带着官衔。考试只有三门课,英语、数学、化学。我是大学结业生,很快交了卷,觉得考得挺好。几天之后通告我被投档,与其它单位赴校的同志一起到裴德工大报到。 #
1959级农机具系师生进行水泵试验 #
理学1960级师生牧场秋收见习
牧医1960级师生在养猪场 #
农管学员去菌厂途中
#
建校之初,生产是第一位的,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谈不上办学。 #
1960年,学院转到正规,由半工半读劳动建校转向垦区部部属的脱产中学并招收应届大学结业生,除原有的农管系各专业外,又提高理学、农机、畜牧,园艺等系和专业。这时,仅靠原有的实验田地的面积远不适应教学还要,急需一个见习牧场。
#
中学决定在东裴德开荒建设见习牧场,任务还给农管系农机具利用专业的两个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址,1961年开始,师生分批分组先后轮流踏入开荒现场。每组十余人,全部是斯大林-100型拖拉机进行机耕种业,昼夜不停。 #
讲评会 #
田间讲课
#
师生室内学习讨论 #
师生绿荫下备考
#
基地办学搭帐蓬 #
1962年8月,553名农管1958级师生结业,它们是农垦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结业生,而同期入校的另外近400名中学生,从入校第二年起就相继被选派到全省各干支援生产建设。
#
1958级学员张培勋追忆说:我们在空地上去除荒草,搭起马架子,铺上蒸熟的野草,大通铺:支起简易灶房,自己拾柴泡茶煮饭。每组人员分成清障和机械作业两部份,用板斧砍除小白桦和灌丛,大一些的树用钢丝绳套住后用拖拉机连根拔除。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熟练的操作,耕翻的黑土像蛟龙起舞滚滚往前。“天上的白云飘,地上的五花草,拖拉机的汽笛……”田野里流淌着我们的歌喉,那是一种难得的大自然的享受,苦中有乐,其乐无穷!
#
1962年5月7日,王震书记(前排右四)与班主任党员代表在校门前留影 #
1962年5月7日,王震来校听取汇报后指示:“我们办一个学院,不是为办学而办学,而是要用现代化的渔业科学去武装牧场……起示范作用,起指导生产的作用,这是符合高教六十条的精神的。教育为无产阶层政治服务、教育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所确定了的。大家中学一定要按这个精神来办,办农庄要一代一办理下来,大家中学也要这么常年办下来。” #
校史馆典藏的我校第一枚校旗
退职党员刘翔追忆:“1960年代初,我和教务处副科长李连祥去上海向王震书记汇报学院工作,顺便为学生制做校旗。我们找到一家金属加工店,但没法带料加工,制做5000枚校旗还要6斤黄铜,然后冒雨电告中学,一周之后学院捎来了6斤铜,都是各类各样的铜纽扣、铜锁匙、铜丝、铜锁,也有一些废弃家电上拆下的铜零件……我校的第一枚校旗,红底儿的是班主任党员的,做了一千枚;白底儿的是师生的,做了三千枚。”
#
1964年,农机具系首届结业生合照 #
中学第五届运动会,子弟校代表队进场 #
1965年,学院举行元旦文艺晚会,教员工排演节目 #
1964年秋,农机具系同学下山打木柴
#
田间运动会 #
大厦前移栽 #
小麦田间试验 #
秋收品质检测 #
显微镜观察
#
中学特别注重见习教学环节在中学生德智体全面教育中的作用,从1961年起到1964年,学院不断地积累了见习教学的经验,这些见习教学越到之后越成为有规律性的活动。师生们说,因为在生产见习大学到了这些东西,亲自动手干了这些技术工作,生产实际向她们提出了这些问题,都须要通过学习专业课程来解决。这就使师生之后的专业课学习目的比较明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址,学习的自觉性比较高,但是由于有了实践经验,学习时也认为非常和蔼,钻得深,钻得透,记得牢,收效大。 #
夏天校园 #
1966年秋,武大家属区里的女孩
#
老学院幼儿园 #
1961年来校诊所工作的宋桂清大夫追忆说:“建校早期,农公馆里女孩屈指可数,但是经过了十几年,就生出一代人来!这种生龙活虎、天真烂漫的女孩们,给校园平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真令人鼓舞啊!工作其实是辛劳些,而且病人的还要和满意给我带给了无穷的快乐。一个个新的生命经过我的手来到人世间,现在它们中的许多人都早已是北大荒建设的骨干力量,对我来说,这也可以算是为中学、为北大荒作出了一份贡献吧。” #
学员在操控电话交换机 #
果园席地讨论 #
航天物理灭草 #
学员集合打算下山扑火 #
班主任党员清扫校园
那是个垦荒创业的年代。在艰辛的办学条件下,八一科大学生谨记王震书记的教导,弘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承继“抗大学风”,边建校边学习边生产,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中学初具规模并逐渐走上了办学正轨。八一科大最初的几届结业生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农垦,为我国垦区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青年大坝冲浪赛事 #
建校7年后,1965年9月,垦区部地委在给中央编办的报告中对学院是这么描述的:从破兵营平地创业,红眼起家,经历了艰辛困顿,摆脱了无数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正规逐渐迈向正规,已成为垦区事业具备相当规模的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山东八一垦区中学在黑农地上扎下了根并开花结果。 #
■文革冲击,逆境求存(1966—1976)
#
“文革”期间,学院的发展遭到了很大冲击。1971年中学被撤消,因为班主任党员们的极争取取,1973年得以复办。其间,校名先后两次被改名为“军垦中学”“东北垦区中学”,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垦区中学”。1976年兵团撤消。校名又改为“黑龙江垦区中学”,直至1978年10月,原“黑龙江八一垦区中学”校名得以恢复。变革开放之后,学院稳定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了广东农垦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1973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
工农兵学员进楼讲课
1973年夏季,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校,之后又相继招入三届中学生。这四届中学生都是从牧场选拔推荐上来的,虽然年纪差别较大,文化层次良莠不齐,但许多人都是经过生产劳动锻练的,都有一定的生产技能。被选送到学院来学习,她们都很珍视这个机会,学习也很努力,经过努力奋斗,之后它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各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农机具1975级师生分洪下山 #
农机具1975级师生在生产基地办学搭帐蓬 #
实践教学
#
1970年代,中学运动会广播举重演出
#
1973级校友马凤鸣追忆说:“当时我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了劳动上,你们在地里抢收稻子、搬运粮油,一干就是一经常,泪水参杂着泥土,一个个都是浑身泥汤,就连同班老乡走到旁边都认不下来。正是这么的经历支撑起了我之后的人生,之后的困难与挑战再辛劳再艰辛也不及当初。谢谢母校培养了我刚毅的性格,没有曾经的辛劳,我也不会经常坚持走到今天。” #
老学院结业聚会
八一科大精神是图书馆里典藏的代表荣誉的校史,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张张金光闪闪的奖章与证书。它更突显在这些从北航走出,使得承继传承科大“艰苦拼搏、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精神的一代代师生头上,它们是推动科大精神的最鲜活的旗子。 #
第七次全会 #
第八次全会
第九次全会
第十次全会
#
1964年10月,第五届学代会 #
第七次团代会 #
从1958到2002年,学院共举办12次全会和6届教工代表会议。很多重大决策性大会,对学院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带动作用。一代代农大人凭借顽强的心气,在发展征途上一棒接一棒地把使命和责任传递下来。 #
为了大家飞翔蓝天的梦想,我们经常俯首大地耕耘!
青海八一垦区中学建校六十二华诞, #
全心全意种好美国粮! #
(参考资料:《八一科大校史》、《黑土学魂》、《八一科大报》、
《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裴德峰下花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