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别的去了,那我就冒头把这个存稿发了吧!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在某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于是就想到自己有一篇写了很久都没发的存稿。因为每一个我很想聊的话题,都透着一股子欠揍(找骂)的气息……
△ 某乎截图 #
最近那些人忙别的去了,那我就冒头把这个存稿发了吧! #
1
为什么没人给古装剧礼仪挑刺? #
给服饰挑毛病的人很多,给礼仪挑毛病的却很少。这里面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礼仪相对比较专业,另外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当下的影视剧宣传和观影习惯,动态细节更容易被忽视,大家都在通过快进、解说、片段cut在观看影视剧。
并且,当下是中国历史上最忽略礼仪的一个时代。这样的时代特征也使得观众对于古装剧里的礼仪对错没有什么感受,早年是有不少人挑过礼仪问题的,比如算是最早营销“礼仪指导”的《甄嬛传》就被清史爱好者挑过甩手帕、行礼等问题。 #
△ 2012年《甄嬛传》上映,清宫礼仪是一大传播热点
#
△《后宫甄嬛传》发布会--妃子行请安礼 | 新浪娱乐 #
大约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沉迷包装“考据”的影视剧服化道背后始终有个“影子”会在相关制作特辑里出现,但鲜少有人正视的东西——礼仪指导。 #
然而针对古装剧礼仪问题的挑刺,往往不如服化道来的有浪花,一般观众对此比对服装造型表现得更加无所谓。这个问题呢,属于懂行的观众自己就能看出来,也就失去了基本交流的意义。至于剧粉,比如该如何吹《甄嬛传》多么考究也依然吹着,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
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人还记得那些挑刺么,反而《甄嬛传》又往神坛爬了好几层。
#
△ 2013年网友对《甄嬛传》等剧的错误进行科普
#
与服化道容易引起话题的另一个不同是,影视剧的礼仪是“制作”一个动作规范模子然后全剧复制粘贴,比如,如何行礼,如何应答。整部剧都将这些挑毛病的话很容易就变成车轱辘话来回说,会降低观众对于点评者的观感。所以除了一些大型的典礼,比如册封后妃,如今几乎已经看不到有人讨论古装剧礼仪问题,话题热点也更多转向剧粉、演员粉丝更关注的“仪态”上——古装剧仪态,一种杂糅着演员相貌、演员演技、演员造型的新·看剧撕X热点!
以上种种,也就造成了一些观众会对服饰道具产生疑惑,但对礼仪往往是深信不疑的。比如《琅琊榜》里的大量剧照,至今仍然是很多自媒体讲解古代礼仪的配图。 #
△ 《琅琊榜》 #
相比服化道的准备在前期,礼仪指导一般是跟组且与明星演员有交集,相关制作特辑里反而会大力宣传并配上类似幕后花絮的画面以飨粉丝——制作特辑,一种除了我们这些喷子会看,也就只剩下给粉丝、媒体提供尬吹素材的一点儿也不“制作”的特辑。
不过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横向对比设定在同个时代背景的影视剧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距之大,约等于在告诉观众几部之中至少有一部的礼仪在瞎搞。
△ 某UP介绍《甄嬛传》礼仪视频下的评论
#
甚至于,由于缺少像服饰道具那样直接的观众反馈,古装剧礼仪指导这些年的进步也十分有限,几乎没有剧组意识到礼仪指导的工作也需要审视,完全依赖于这个工种本身的运作。
2
#
为什么会有“礼仪指导”?
其实,礼仪指导这个工种常态化在古装剧里出现,也就是这十年间的事儿。之前的古装剧里几乎是没有且不需要这个工种的,这里也反应了这个工种到底是做什么的,以及古装剧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
礼仪指导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导怎么行礼,怎么搞仪式。事实上,古装剧中的礼仪指导一般是从立、行、坐、跪等基础行为举止开始指导的,有的甚至涉及了对白应答的方式。 #
套用一些架空历史但依然在努力营销礼仪指导的剧,比如《九州海上牧云记》,就立马会发现这个岗位跟历史真的没啥关系,哪怕是虚构的国家他们也能给你设计出一套所谓的礼仪动作来。
#
△《九州海上牧云记》礼仪特辑 #
套用从上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开始逐渐风行的“武术指导”这个概念,或许更容易理解。这算是华语电影对于电影艺术极为突出的一项贡献,早期的“武指”“武师”都有戏曲背景,这也极大影响了香港功夫片的发展脉络,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按下不表。武术指导一般负责“武戏”部分的设计、编排、演练、调度等等,那么“礼仪指导”约等于“文戏”部分的对应。 #
两相映照就不难发现,不会有人把“武术指导”摆到中国武术史学家的高度上去,“礼仪指导”自然也就离历史学家的噱头很远(意思就是,别吹了!)
△ 《甄嬛传》礼仪指导上节目宣传
#
△《九州海上牧云记》礼仪特辑 #
可能也有人发现,文戏部分其实本来就有导演了,只是原本导演们对于武戏并不专业加上类型片的需求才诞生了“武术指导”,那“礼仪指导”这个工种为何这些年突然就冒出来了呢?因为导演们开始对“文戏”也力不从心了。 #
中国影视发展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与戏曲难以分割,就连“文戏”“武戏”“龙虎武师”这样的名词都是来自于戏曲。早年演员大多有戏曲、舞蹈等背景,约等于仪态身段早就经过了训练。即便自己不会,剧组里也总有人会,在那样的环境里自然会得到熏陶,相比武术需要更专业的训练,文戏动作模仿一下并不难。
#
像87版《红楼梦》这样的大戏,新人就是从相关领域里选的不说,还专门花了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对于演员的指导更多则是在对原著的理解和角色的把握等动作表层一下更深一层次的要求,所以近年关注“礼仪”“仪态”的背后是观众一再降低的观剧要求。 #
△ 1987版《红楼梦》戏外花絮
#
这对于现在连围读剧本的时间都没有、主演连个专业培训都没参加过的影视剧工业,显得是如此奢侈。现在一部剧里,连真正的“演员”都很难找出来,台词都需要配音,远景背影找替身,那么作为“文戏指导”的礼仪指导也就顺势而生了。
#
在现在古装剧的礼仪特辑里你会发现,老剧里是演员自带基础能力,统统变成了它们宣传的高光、制作的自夸。
△《九州海上牧云记》礼仪特辑 #
△《九州海上牧云记》礼仪特辑
说句不好听的,是演员和导演的无能,催生了这个岗位来填补创作上的无力。
3 #
为什么古装剧开始重视“礼仪”? #
此外古装剧题材的变化也催生了礼仪指导的诞生。
早期的古装剧草根情节比较严重,武侠这个大类自不必说了,涉及到皇帝官员的也多以野史传奇为主,故事情节多发生在民间。这样的背景设定,仰仗演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可以完成如今礼仪指导工作范畴里一些坐卧行止的文戏动作指导。
#
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中主角团的举止,张国立的康熙即便在民间也显得很有派头,赵亮的三德子即便面对需要宣扬身份的对象也会加上太监的属性,虽然这些难免有程式化的问题,但较为直接地塑造了角色,并且可以在无须加设礼仪指导的情况下完成。
#
△ 《康熙微服私访记》 #
又比如知乎网友桑榆非晚提到的《龙游天下》里出现的篇幅占比非常少的朝堂戏,编剧给了皇帝男主角的台词非常地文绉绉,到了后面微服私访时才开始讲大白话。这个系列剧的服化道比《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还要“惨烈”,但并不影响剧中不同角色的言谈举止间对身份和处境的表达。很显然,服装造型已然如此的《龙》,也不会加设礼仪指导岗位。
△《龙游天下》系列
#
然而,这些不等于这时候的古装剧不需要营造文戏的氛围。当时的古装剧只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礼仪,反而需要填充大量的民俗性的内容。李翰祥的《乾隆下江南》三部曲可能是最早的微服私访题材影视之一了,里面就充斥了大量市井风情,尽管时间坐标不一定正确,但也可以烘托营造出古装剧应该有的厚度与距离。
#
△《乾隆下江南》三部曲 #
古装剧相比时装剧而言,最重要的并非是要还原历史,这从不论是戏曲还是早期古装里大量戏说故事就可以看出,而是要让观众在产生时空距离感的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剧情和表演,大多数在完成后者,服化道和礼仪做的是前者,也就是氛围、情景的营造。
大约在2000以后出现了许多大国叙事的作品,宫廷戏份变得吃重,教科书级别的历史人物开始大量出现在屏幕上,古装礼仪真正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这就好比,金庸剧常在宋代、古龙剧常在明代,但没人会在意它们对于宋明的还原程度,但如果是《清平乐》和《大明风华》那就不一样了,尽管它们的原著并不一定比武侠小说更考究,但影视化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
后来放大人性问题的后宫剧开始霸屏,宫廷背景+等级斗争,就注定了需要一些外化的因素来烘托。比如,A角色比B角色高一头,那么礼仪就要跟上,要在屏幕上播放出来,要让观众看到这种等级的高低作为斗争成果的体现,观众也就由此获得了观剧的爽感。这个逻辑摆到剧外,不就是XX之夜谁在C位的问题么? #
△ 网络流传的合成剧照 #
近年“古装偶像剧”当道,而古偶的内核是非常现代的,古装只是用来包装观众乌托邦梦想的巧克力外壳罢了,毕竟时装剧里真的很难满足又是侠客又是皇子公主,又是琴棋书画又是能掐会算这类超现实的设定。但这些,又是很迎合古偶观众所期盼的代入感的。 #
△ 《且试天下》
#
古偶的流水线同质化问题更严重,因为这类影视剧几乎没有任何创作企图,它被制作出来的目的就是营利,所以只会保守地去重复已经被验证过的套路、被炒热的话题。剩下能比的,就只有项目确定之前的选角、项目确定后的服化道,以及热播发酵后的所谓演员仪态。它们的每一步,都是踩着这部剧营销的节奏走的戏龙记之完全古代,可以被骂,但绝对不能没有热度。
#
但是目前礼仪指导又是偏向大制作古装剧的一种标配,而不是古偶的。从某个角度上说,粉丝更愿意看到的也是自己偶像的“真性情”,就像拍了一个古装vlog一样提供亲密关系的想象素材,礼仪指导也不见得是个人粉丝喜闻乐见的岗位,除了能拿来贴金。于是,演员仪态就是一个裸身厮杀的战场,本来某剧中的角色状态第一背锅的是剧组,如今都成为了粉丝之间的肉搏了。剧组接着摆烂,粉丝接着维护。
4 #
中国古装剧现在完全没有古人仪态了吗?
#
△ 某乎截图
#
回到最开始的某乎问题《中国古装剧现在完全没有古人仪态了吗?》,这话就真得两说了—— #
现在的古装剧是在刻意追求【现代感】。因为现在的古装剧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粉圈,别看他们虽然要这要那,但你真的给了他们不见得会分辨会收。所以,古装剧反而是在刻意追求【表面上的古意,内核里的现代】,不论是故事还是表演形式。
#
至于以前的古装剧就古意了吗?其实也不是,以前的古装剧是用【戏曲程式】套出来的古意,只是更端正、更有程式,包括现在的古装剧引入礼仪指导,也只是为了弥补现在演员不具备以前出身戏曲的演员自带的一些基础,是补救措施,可惜现在都当做吹嘘资本了。
如果一部剧让普通观众开始质疑古意不古意么了,那问题不在于对古代的考察还原是否足够,而是剧组对故事背景的整体构建已经难以令观众信服,具体到演员这里就是没演技也没扮相。 #
既然这个问题跟古代没啥大关系戏龙记之完全古代,又为何屡屡被一些人摆上台来说呢?因为一些粉丝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些问题进行拉踩,但对于改进,他们是没有这个想法,只想内娱自己的哥哥姐姐独美。就好比某乎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吹《星汉灿烂》的某个写手自问自答,题目配图则是。 #
△ 某乎截图 #
不好意思,要我说,其实你们都是辣鸡!说的不是《星》《梦》,是在座所有,散会~ #
本文相关 · 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