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辅导: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2)

分享到:
【来源:互联网   2010-05-29   作者:第一考试网
3.形成责任制和信息沟通体系 责任制是施工项目组织中的核心问题。没有责任也就不成其为项目管理机构,也就不存在项目管理。一个项目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转,取决于是否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施工项目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应

3.形成责任制和信息沟通体系
责任制是施工项目组织中的核心问题。没有责任也就不成其为项目管理机构,也就不存在项目管理。一个项目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转,取决于是否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施工项目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应肩负一定责任,责任是项目组织对每个成员规定的一部分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体内容。
信息沟通是组织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信息产生的根源在组织活动之中,下级(下层)以报告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上级(上层)传递信息;同级不同部门之间为了相互协作而横向传递信息。越是高层领导,越需要信息,越要深入下层获得信息。原因就是领导离不开信息,有了充分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决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组织机构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中是一个焦点。一个项目经理建立了理想有效的组织系统,他的项目管理就成功了一半。项目组织一直是各国项目管理专家普遍重视的问题。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统计,各国项目管理专家的论文,有1/3是有关项目组织的。我国建筑业体制的改革及推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等,说到底就是个组织问题。
二、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目的性的原则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产生组织功能,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总目标。从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就会因目标设事、因事设机构定编制,按编制设岗位定人员,以职责定制度授权力。
2.精干高效原则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人员设置,以能实现施工项目所要求的工作任务(事)为原则,尽量简化机构,作到精干高效。人员配置要从严控制二三线人员,力求一专多能,一人多职。同时还要增加项目管理班子人员的知识含量,着眼于使用和学习锻炼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素质。
3.管理跨度和分层统一的原则
管理跨度亦称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人员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数量。跨度大,管理人员的接触关系增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数量随之增大。跨度(N)与工作接触关系数(c)的关系公式是有名的邱格纳斯公式,是个几何级数,当N=10时,C=5210。故跨度太大时,领导者及下属常会出现应接不暇之烦。组织机构设计时,必须使管理跨度适当。然而跨度大小又与分层多少有关。不难理解,层次多,跨度会小;层次少,跨度会大。这就要根据领导者的能力和施工项目的大小进行权衡。美国管理学家戴尔曾调查41家大企业,管理跨度的中位数是6:7人之间。对施工项目管理层来说,管理跨度更应尽量少些,以集中精力于施工管理。在鲁布格工程中,项目经理下属33人,分成了所长、课长、系长、工长四个层次,项目经理的跨度是5。项目经理在组建组织机构时,必须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跨度和层次,画出机构系统图,以便讨论、修正、按设计组建。
4.业务系统化管理原则
由于施工项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众多子系统组成一个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单位工程之间,不同组织、工种、工序之间,存在着大量结合部,这就要求项目组织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系统,恰当分层和设置部门,以便在结合部上能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防止产生职能分工、权限划分和信息沟通上相互矛盾或重叠。要求在设计组织机构时以业务工作系统化原则作指导,周密考虑层间关系、分层与跨度关系、部门划分、授权范围、人员配备及信息沟通等;使组织机构自身成为一个严密的、封闭的组织系统,能够为完成项目管理总目标而实行合理分工及协作。
5.弹性和流动性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件性、阶段性、露天性和流动性是施工项目生产活动的主要特点,必然带来生产对象数量、质量和地点的变化,带来资源配置的品种和数量变化。于是要求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随之进行调整,以使组织机构适应施工任务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按照弹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建立组织机构,不能一成不变。要准备调整人员及部门设置,以适应工程任务变动对管理机构流动性的要求。
【二级建造师责任编辑:admin】
温馨提示: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第一考试网(www.onekao.com)所提供的项目管理辅导: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2)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版权声明:如果本考试网站所转载的“项目管理辅导: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2)”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ziyu320@qq.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