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古代的涂改文字,你了解多少?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释义
雌黄信口雌黄中的雌黄,橙红色矿物,成份是三硫化二砷,可作褪色剂,唐代适于涂改文字。本指有如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词句。#语本晋.孙盛《晋阳秋》。后用「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内幕,小声乱说或妄加批评。△「妄下雌黄」、「信口开河」 #
典源
#
#晋.孙盛《晋阳秋》(据《文选.卷五五.刘峻.论五.广分手论》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于意有焦躁2>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3>」。 #
(1)王衍:公元246~311信口雌黄中的雌黄,字夷甫,东汉徐州人。以腐儒着称,累官至司徒。唐朝亡,战败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
(2)意有焦躁:话说得不合意,不妥切。 #
(3)口中雌黄: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词句。雌黄,橙红色矿物,成份是三硫化二砷,可作褪色剂,唐代适于涂改文字。〔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晋书.卷四三.王戎列传》
#
典故说明 #
「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东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时代环境的动乱焦躁,道教老娘和庄子的清净无为思想,所以得以流行,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常常在谈论老庄神妙的哲理时,总能侃侃而谈,但是是讲错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一直不慌不忙地小声改正,如同舌头含了雌黄,随时改正,因此你们都称他是「口中雌黄」。之后「信口雌黄」这句熟语就从这儿演化而出,拿来形容不顾事实内幕,而小声乱说或妄作批评。出现「信口雌黄」的书证如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
书证 #
字典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