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城市快速路规划中线路敷设形式的探讨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文章编号:城市快速路规划中线路敷设形式的探讨与研究城市快速路规划中线路敷设形式的探讨与研究城城市市快快速速路路规规划划中中线线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的的探探讨讨与与研研究究马韵马韵马马韵韵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 摘要: 摘要: 摘摘要要::随着大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日益增加,为了满足城市扩大带 来的长距离出行需求,建设城市快速路成了许多城市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在 适应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又能满足道路交通功能、节省投资,在 规划阶段就对快速路的敷设形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研究快速路敷设方 式的几种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和使用范围,整理出一条快速路敷设形式选择的技术路线, 并以淮安快速路为例进行实际应用,为今后的城市快速路规划中敷设形式的选择提供 了比较有效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 关关键键词词::城市快速路;敷设形式;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中中图图分分类类号号::文文献献标标识识码码::Urban , : : :: With the of China's , urban area and urban is . In order to meet the urban about by long- , the of urban an means of many to solve the . In order to make use of land in the of the city, the road , , it is very to the modes of urban . In this paper, we sort out a of by the and their on , and ideas and for city in . : : ::; ; 引言城市快速路由于其“快速”和“连通”的功能,为车辆通行提供了高速、连续的 交通服务。
在城市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直线上升的今天,建设快速路已经成为许 多城市缓解交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快速路理论体系, 但理论主要侧重于研究快速路的功能、形态、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关系等方面。但对于 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在规划阶段对快速路的敷设形式进行论证,并没有一套操作性比1 收稿日期:2013-6-10 作者简介:马韵(1982-),女,上海人,工程师,学士,主要研究交通规划与设计电话电子邮箱:mayun@ 较强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敷设形式的论证直接关系到快速路规划的红线宽度、节 点处理方式和交通组织,因此,科学、合理地论证敷设方式也是快速路规划中非常重 要的一项内容。本文通过对快速路几种敷设方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敷设方式论证的技术路线, 并以淮安近期建设的快速路为例,实践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1 城市快速路敷设形式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1 城市快速路敷设形式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11 城城市市快快速速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研研究究在在城城市市规规划划中中的的必必要要性性 1.1 是适应城市规划布局、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 1.1 是适应城市规划布局、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 11..11 是是适适应应城城市市规规划划布布局局、、满满足足道道路路交交通通功功能能的的需需要要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 的走廊。 #
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城 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但也不是消极地适应拟定的 城市总体布局,因为城市空间策略的实现都需要有相应交通体系的支撑,而缺乏相应 交通体系支撑的城市空间布局策略,无异于空中楼阁。[1]城市的快速路必须满足交通安全、准时、便捷及城市环境品质提高的要求,在城 市快速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的联系和功能的布局。[1]科学地论证快速路的敷设形式,能够在更好地满足快速路的交通功能的同时,适 应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 1.2 是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的需要 1.2 是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的需要 11..22 是是节节约约用用地地、、节节省省投投资资的的需需要要在确定快速路的敷设形式时,尤其要注意节约用地和节省投资费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同时,土地资 源的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对交通也产生滞后的发展趋势。由于地面、高架、地 道对城市规划控制用地要求不同,因此,需与沿线总体规划协调,结合其规划情况来 进行线路敷设型式的选择,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此外,高架快速路和地下 快速路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鉴于目前的经济实力,快速路的建设必须本着从实际 出发,不要追求高标准、高豪华,应遵循“美观、适用、合理”的标准。
因此,线路 敷设方式的研究对控制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合理分配投资资源等极有必要,并直接 影响快速路工程的投资收益。[2] 1.3 是提升城市环境、体现城市面貌的需要 1.3 是提升城市环境、体现城市面貌的需要 11..33 是是提提升升城城市市环环境境、、体体现现城城市市面面貌貌的的需需要要在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对车辆噪声的防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住宅集 中、养老院等敏感地段,建设噪声相对较大的高架快速路就需要谨慎。城市快速路还反映着城市的面貌。沿线建筑和道路宽度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并配 置恰当的树丛和绿带,还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使快速路的敷设形式能与自然景色、 历史文物、重要现代建筑等融合,在不妨碍道路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使之形成一个整 体,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1] 1.4 是指导近期路网建设及预留实施条件的需要 1.4 是指导近期路网建设及预留实施条件的需要 11..44 是是指指导导近近期期路路网网建建设设及及预预留留实实施施条条件件的的需需要要对近期建设项目进行线路方案、敷设方式研究,并通过与规划部门的协调,为近 期建设线网预留出规划走廊,是近期快速路项目具有可实施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同时, 对沿线节点的交通功能、处理方式进行研究,为后来实施道路预留条件。[2]对快速路敷设形式的科学论证,还能尽早对快速路的用地宽度和标高进行控制,2 为各种关系及人防工程预留实施条件。[1]2快速路敷设形式主要研究内容2快速路敷设形式主要研究内容22快快速速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主主要要研研究究内内容容 2.1 快速路敷设形式的种类及使用条件 2.1 快速路敷设形式的种类及使用条件 22..11 快快速速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的的种种类类及及使使用用条条件件 2.1.1敷设形式类型 2.1.1敷设形式类型 22..11..11敷敷设设形形式式类类型型城市快速路主线的敷设形式一般包括:路段地面+节点简易立交、高架、地道等3 种形式。 2.1.2适用条件 2.1.2适用条件 22..11..22适适用用条条件件地面+节点跨线桥:城市外围、组团边界,无平面交叉口;高架:适用于在市中心区红线较窄,或是横向道路间距小又需保持沟通的路段;地道:较为敏感的地段。表2.1-1 敷设形式比选表地面+节点简全高架全地下易立交全线无交叉口,保证主线快速通道 横向道路无法 全线无交叉口,保证主线快速通道功 交通功能功能,同时能保证横向道路连通。
#
完全连通。能,同时能保证横向道路连通。道路用地范围 与城市用 道路用地范围节约,对沿线用地有 较大,道路用地范围节约,对沿线用地影响 地的关系 影响,但不影响横向地面交通。 对城市形成割 很小,也不影响横向地面交通。裂。对城市景观影 环境景观 对城市景观有影响对城市景观有影响响较小 造价较大较小最大在市中心区红线较窄,或是横向道 城市外围、组 适用情况较为敏感的地段路间距小又需保持沟通的路段团边界 2.3快速路敷设形式选择的技术路线 2.3快速路敷设形式选择的技术路线 22..33快快速速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选选择择的的技技术术路路线线本着节能环保、节约投资的宗旨,在三种敷设形式中应优先考虑地面+节点简易立 交的敷设形式,但此种形式一般与沿线建筑、横向道路的矛盾较大。若沿线建筑间距较小、或对横向交通性道路切割严重,则应考虑高架主线+地面辅 道的敷设形式,以节省用地,且保证横向道路的交通功能。但是在局部敏感地段,如日照、噪音、景观要求较高地段,再考虑采用地道主线+ 地面辅道的敷设形式。3弭潭军带+埽坚挥潭—匠i哥 拜¥薛雌时缔百”%辱R译日 图2.3-1 敷设形式研究技术路线3 快速路敷设形式研究的应用—以淮安快速路为例3 快速路敷设形式研究的应用—以淮安快速路为例33 快快速速路路敷敷设设形形式式研研究究的的应应用用——以以淮淮安安快快速速路路为为例例3.1 研究思路3.1 研究思路33..11 研研究究思思路路淮安的快速路规划线位大多位于目前的城市核心边缘,许多道路周边沿线尚未开蜒芈申、●匡豇拜托睾’章旨惮凹发,为敷设形式选择的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应首先考虑望黹‘鞯+缔皿}*擤{ii磊亍地面道路为主的敷设形式。为了保证周边路网的交通功能,不对路网形成阻隔,在重要节点快速路主线应采用简易立交与相交道路立体分离。若快速路沿线相交道路的贯通性要求较高,而道路间距又较小,就会造成沿线过于频繁地设置简易立交,影响行使条件,甚至无法满足快速路的技术标准。因此,若横向需要连通的道路间距800u4辩芈讣国’弭囡萍凿椰避+鲁单弹智覃蕈{ii磊亍f/醮≮e。薏l_\ 1_≯≮/7,图3.2-1 横向道路间距图通过对交通功能的分析,可采用地面+简易立交敷设形式的路段为:黄河路(宁连—l_一—_I—斗71岁%/路以东)、延安路、宁连路;不适宜采用地面+简易立交敷设形式的路段为:北京路、黄河路(宁连路以西)、南苑路、翔宇大道。分“z3.2.2近期建设路段敷设形式比选3.2.2近期建设路段敷设形式比选I33..22..22近近期期建建设设路路段段敷敷设设形形式式比比选选1、北京路1)高架方案搿一Jl/疆主线自黄河路以北起坡在延安路以南落地城市快速路常见的形式,淮海西路设一对菱形匝道、延安路以J莘北设1对北向匝道。‘r{Fj标准段断面辟筑宽度为50m,匝道段辟筑宽度为70m。
#
2)地道方案由于快速路在跨越古黄河和里运河时,需采用桥梁形式,因此地道段仅能在军营路至漕运西路之间敷设。长地道自健康西路以北至淮海西路以南,其余路段由于跨河需要敷设形式为高架,—b匝道设置同高架方案。在该方案中,全线有2处为高架与地道衔接路段,分别位于军营路~健康路、上海西路~漕运西路。相接处断面辟筑宽度较大,达到64m,拆迁量较大。 ㈨歹≥3)敷设方案比选表3.2-1 北京路敷设方案比选表长地道方案全高架方案长地道方案全高架方案长长地地道道方方案案全全高高架架方方案案道路线形纵向起伏较大纵向起伏小主辅完全分离主辅完全分离交通功能i|崔横向道路沟通能力稍差横向道路沟通能力好臻 ’-f^-·一环境影响地道段环境影响小相对较大,但住宅均在12m影响线外拆迁量较大较小l§工程造价较高较低鉴于地道方案拆迁量较大,且拆迁多为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因此考虑社会影响,建议北京路采用高架敷设形式。2、黄河路%謦卜强£目51)全高架方案高架由北京路以西开始,至宁连路结束,全线在翔宇大道以西设一对东向匝道, 在南昌路以东设一对西向匝道,形成一对长菱形匝道。规划黄河路沿线多为居住和商业。目前翔宇大道以西地块已基本建成,居住小区 和商业区已比较成熟。 #
但是多数居住小区均未按道路绿线退界,黄河路两侧多处住宅 楼间间距仅为52m,若建高架快速路局部路段距居民楼较近,会有噪音、日照等方面 的环境问题。2)长地道方案鉴于全高架对环境的影响,黄河路在翔宇大道以西建议按地道形式敷设,避免了 快速路对既有居民区的噪音、日照等方面的影响。而翔宇大道以东沿线地块仍未开发, 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可先按高架道路敷设,并对今后地块建设退界行进严格控制,可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敷设方案比选表3.2-2 黄河路敷设方案比选表长地道方案全高架方案长地道方案全高架方案长长地地道道方方案案全全高高架架方方案案道路线形纵向起伏较小纵向起伏小主辅完全分离主辅完全分离交通功能横向道路沟通能力好横向道路沟通能力好环境影响地道段环境影响小相对较大,但敏感建筑均在12m影响线外拆迁量较小较小工程造价较高相对较低鉴于黄河路在翔宇大道以西沿线住宅区已比较成熟,对环境要求较高,因此推荐 长地道敷设方案。3、延安路-迎宾大道1)地面+节点简易立交延安路沿线横向道路间距约800~1000m,刚好满足采用地面+节点简易立交敷设 形式的横向道路间距要求。但由于延安路在原规划中道路等级为主干路城市快速路常见的形式,道路红线宽 度42m,若采用6主+6辅规模的地面道路敷设,辟筑宽度突破红线较多,沿线拆迁量 较大。 #
因此只能采用路段8车道的道路规模,但在节点简易立交处,建议采用6主+4辅 的规模,以抵抗远期流量增加的风险,地道敞开段处红线56m,突破规划红线14m。路段规模为主线8车道,交通组织比较灵活。局部节点需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2)全高架方案延安路全线采用高架形式敷设,在淮海南路、天津路、合肥路各设一对菱形匝道。 路段断面辟筑宽度为50m,匝道段断面辟筑宽度为70m。3)长地道方案靠近核心区,考虑日照和环境影响,里运河以西可采用地道敷设的形式,其余采 用高架形式。匝道布置同高架方案。4)敷设形式比选表3.2-3 延安路敷设形式比选表6地面+节点下立交长地道方案全高架方案道路线形 纵向起伏较大纵向起伏小纵向起伏小主辅完全分离,主辅完全分离交通功能 横向道路沟通能力稍差横向道路沟通能力好横向道路沟通能力好相对较大,但住宅等均在环境影响 地道段环境影响小地道段环境影响小15m影响线外全线辟筑宽度56m,拆迁基匝道段辟筑宽度70m,厂房拆迁量基本与长地道方案相当本为厂房和平房和平房的拆迁相对较多工程造价 较低较高较低考虑到延安路位于核心区边缘,周边大部分住宅和商业与道路红线有足够退界距 离,因此推荐高架方案。 #
4 结论4 结论44 结结论论城市快速路网络规划是保证城市快速路建设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以及可操作 性的关键环节,而快速路路敷设形式的论证更是这一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的快速路敷设形式论证技术路线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操作性较强,目前 已成功地在淮安、安徽、沈阳等快速路网规划中应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参考考文文献献 [1]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9) [2] 杨志团,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线路敷设方式的探讨与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