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言論伯:我觉得更像是故事片,我只能尽力表述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THE MOST --
原创: 伯言論 伯言论 3月28日 #
· The most
#
· #
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相比较于纪录片,剧情片,我觉得更像是故事片。没有一般剧情片的剧情迭起,也没有像是纪录片的平淡叙述。很想写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足够好的影评出来。但是总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欲言而止。或许是水平有限,我只能尽力去表述我自己的观点。· 关于人物 #
喜欢热闹的人最孤独,这是我看完全部电影得出的结论。原本是一个希思罗机场的小工,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成立了Queen。看起来Queen的成立到成功是完美的、没有遗憾的。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从那个带点点自卑的小人回音哥 狂想曲,开始逐渐膨胀;膨胀的很快。从而导致了和Queen的决裂,而决裂的途中更多的因素是孤独。和Mary的分别,是可悲也可怜的。不仅仅是因为是LGBT,也因为他同样深爱着Mary。 #
比较感同身受的是成名后开了一场派对。其中公映版剪掉了和男客人亲吻以及挑逗女性的镜头。这一场派对中回音哥 狂想曲,这个乐队已经有了名存实亡的感觉。除了,乐队的其他成员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孩子。而派对结束,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他自己。就好比他一个人在那个房子里,空旷而冷清。
强烈的差异使得不得不做出了选择,他的家庭甚至不支持他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因此他和乐队决裂,他和经纪人闹翻,他不停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万幸的是他停了下来,重新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使得他仍旧是万人迷,仍旧能够在演唱会上发挥自我。他的表演浮夸而小众,当小众带动大众的时候。所有人都跟着喜欢上了这种另类。
的一生就像是烟花,不断的绽放和膨胀。到最后,“嘭”的一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尘归尘,土归土。
#
· 关于音乐 #
说实话,我一直对于摇滚类型的歌曲不是很感冒。但是Queen的歌曲确实非常的具有感染力,乃至于我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听他们的歌。除了几首极其出名的歌,其他的歌也拥有着不菲的实力。如果说他们的摇滚对我的感染力是从外而内的,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歌剧、重金属的混搭风,好似杂乱无章法,却又着实令人汗毛林立。整首歌根本没有所谓的副歌部分,长达六分钟却也不令人感到困乏。带给我最大的亮点是歌剧腔。或许影片中的投资人说的是对的,根本没有人真正喜欢歌剧,但是歌剧的感染力却足以感染无数人。
整部波希米亚狂想曲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小众对于大众的反抗,不愿意甘做那一小部分。乃至于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感染大部分人。可是这样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在各个领域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以及,却是令我想到了另一位摇滚巨星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当时应该去了非洲的一场义演。 #
一首狂想曲,沉寂许久的天空若有若无的咆哮,天边泛起的白光映入眼帘,风在心中荡起一阵阵涟漪。沉默许久,曲终,人散。 #
THE END #
03/28/2022
#
作者 伯言
#